童年的啟示

字體:16+-

有些專著論文以科學的方式,探討阿德勒對現代心理學的貢獻,並詳盡探究個體心理學的原則與實踐。對於未曾接觸阿德勒的作品的讀者來說,本書作為入門讀物,有必要在書中簡述個體心理學的重點原則,以免書中個案看起來毫無關聯、難以理解。對於已精通個體心理學理論的讀者來說,這些概述或許會稍嫌累贅。

在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念中,人格特質具有整體性,但這並不是個體心理學提出的全新論述,也非其獨有的觀點。早在耶穌基督誕生之前,希臘劇作家就認為人格整體性是相當重要的基本思維。童謠《矮胖子》(Humpty Dumpty)的未具名作者,聲稱國王的大批人馬和手下都無法重組破掉的雞蛋,借此表達活體生物具有無法毀滅的整體性。人格若缺乏整體性,任何心理學家都無法預測人類行為。正因人格為整體,阿德勒才能在讀過病曆報告後預測孩童的行為。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難以想象肉體裝載兩個以上的靈魂,正如人類行為不可能隻是特定驅動推力,或觸發行為之本能導致的“結果”,因為沒有人能預測驅動推力或本能的相對效力。假如每個人都是在難以預料的能量驅動之下,由盲目行為互動造就而成的偶然產物,我們就無法建立有係統的心理學。這和在化學元素的原子價每天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化學這個學科無法成立是一樣的道理。偉大的詩人、精明的老嫗、小說家、成功的將軍和商人,都知道人類生物的整體性是了解人類有機體的必要條件。

阿德勒心理學的第二大原則,是將單位生物視為動態的整體,而此單位個體會遵循明確的生命風格,往確切的目標邁進。“生命的目標就是維係生命。”雷米·德·古爾蒙(Remy de Gourmont)在《愛的物理學》(Physique de I’Amour)一書中寫道。這就是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沙堆沒有目標,拿鏟子把一些沙鏟走,沙堆的本質還是沒改變,沙堆還是沙堆。活體生物則有生活目標,不管是單細胞變形蟲、蜂鳥還是長頸鹿皆然,而生物的整體組織與生活方式都是適合達成目標的手段。把活體生物的必要部分移除,此生物勢必會成為不具形體、死氣沉沉的細胞聚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