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提問

“引導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字體:16+-

隻要能引出“素材”,誰都可以寫出好文章

我的工作是把采訪內容寫成文章,很多人將其理解為“寫作”,但我不這麽認為。

在我接受編輯約稿,準備寫一本“與寫作相關的書”,即後來出版的《以寫為生 專業文章論》(三島社)時,才有了機會把相關想法整理成文字。

這本書的責任編輯也是位自由職業者,同時為其他出版社的雜誌撰稿。在我偶然受邀,跟他一起為某雜誌撰稿時,他對我說:

“上阪先生寫的報道跟我寫的太不一樣了。我想弄清二者的區別在哪裏。”

在那本與“寫作”有關的書中,我也提到,我並不是因為喜歡寫作才從事這份工作的。幼年時期還很不擅長甚至很討厭寫東西。

話雖如此,如今的我卻以寫作為生,這可謂人生的奇妙之處。在此期間,我注意到一件事。

我不擅長寫文章,也沒什麽寫作技巧。難不成,所謂的區別在於“寫出的內容”?

簡單來說,就是文章的內容。後來我稱之為“素材”。無論文筆多好,如果“素材”無聊,文章也不會太有趣。

反過來,哪怕文筆粗糙,隻要“素材”有趣,大部分還是能吸引讀者的興趣。

那麽,寫報道的時候,該如何整理“素材”呢,一般來說,是通過采訪時的交流。如果不能用問題引出好的“素材”,就寫不出有趣的報道。

因此,隻是從采訪對象口中問出對方說過千百遍、稀鬆平常的答案,在我看來是不合格的。

“欸,那個人還說過這種話啊。”

“說得真好。”

“那人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啊。”

隻有獲得這樣的讀者反饋,報道才稱得上有意義。然而,有趣的素材不會在你靜靜聆聽時自動出現。

隻要能引出話題,就能深入理解對方

我為什麽能寫出與眾不同的報道?為了寫那本書,我不斷深入思考,終於發現了原因——我的采訪並非隻是單純的“提問”與“傾聽”,還在有意識地“引導”對方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