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意识到对方“想进一步聊聊”的点
前面也说过,作为被采访者,如果回答了某个问题,对方却没有继续发问,心中不免会失落。想来许多人都在交流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人都想谈论自己,没人会讨厌被人深入、正确地理解。因此,每个人都有表达欲,也期待被问出点什么。可是,自己明明抛出了话头,提问的人却毫无反应,这也令人沮丧。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在谈话中留下一些关键词,暗示自己“希望就这一点被提问”“想就这个问题多说几句”。一些我采访过的人会在事后给予我肯定,说“采访得很好”,想来也是因为我抓住了对方想谈论的内容,并迅速做出了反应。
如果受访者说的都是自己想说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好。这样就很可能问出意外的内容。
事实上,我自己外出采访时,比起从对方的答案里寻找下一个问题,更重视捕捉对方“想进一步聊聊的关键词”。
除非对话很快就结束,如果时间充裕,对方也会思考该进行什么样的交流。
对方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聊某些话题,或者产生某种倾诉欲。
而我只要捕捉到那些线索就行。对方想法的“碎片”一定会在对话里有所残留。因此,要擦亮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寻找那些信号。
对“想聊聊的关键词”给出即时反应
自2014年开始,我每年都会举办“上阪彻的写书人学塾”,邀请一些编辑作为嘉宾,给学生们展示我采访他们的过程。
我会提出问题,再根据对方的回答继续提问。不少学生看了都很惊讶,问我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想出那些问题。
我并不觉得这是难题。毕竟大家所属的行业相同,采访过程中,我也能大致理解他们的想法。
因为对方的回答里必然隐藏着“想进一步聊聊的关键词”,我只是在关键词的基础上做出了迅速的反应。
顺带一提,在学塾时长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我也只准备了六个抽象的问题。
○你为什么成了一名编辑
○刚入行时期
○受过的挫折、苦涩的经验
○开始变得得心应手的项目、为何能做出爆款书
○编辑/做书/写报道的有趣之处
○想对以后立志成为编辑/想做书的人说些什么
因为在对话过程中,我一定能找到对方“想聊的关键词”,所以这六个问题已经绰绰有余了。在实际采访中,我会集中精力等待那些关键词出现。只要一发现,就对此提问。
很少有人能针对一个问题滔滔不绝地讲五分钟、十分钟。我认为,交流的双方都在期待有来有往的对话,借此让沟通深化。
其实对方也想跟着你的思路走。因为让交流对象满意,自己也会开心。只要以此为前提推进对话,就一定能顺利。
重点:保持敏感,注意对方话语中残留的“想聊聊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