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提問

對方的回答裏必然藏著提問的線索

字體:16+-

能否意識到對方“想進一步聊聊”的點

前麵也說過,作為被采訪者,如果回答了某個問題,對方卻沒有繼續發問,心中不免會失落。想來許多人都在交流中有過類似的經曆吧。

人都想談論自己,沒人會討厭被人深入、正確地理解。因此,每個人都有表達欲,也期待被問出點什麽。可是,自己明明拋出了話頭,提問的人卻毫無反應,這也令人沮喪。

我認為,每個人都會在談話中留下一些關鍵詞,暗示自己“希望就這一點被提問”“想就這個問題多說幾句”。一些我采訪過的人會在事後給予我肯定,說“采訪得很好”,想來也是因為我抓住了對方想談論的內容,並迅速做出了反應。

如果受訪者說的都是自己想說的,心情也會越來越好。這樣就很可能問出意外的內容。

事實上,我自己外出采訪時,比起從對方的答案裏尋找下一個問題,更重視捕捉對方“想進一步聊聊的關鍵詞”。

除非對話很快就結束,如果時間充裕,對方也會思考該進行什麽樣的交流。

對方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聊某些話題,或者產生某種傾訴欲。

而我隻要捕捉到那些線索就行。對方想法的“碎片”一定會在對話裏有所殘留。因此,要擦亮眼睛、豎起耳朵,仔細尋找那些信號。

對“想聊聊的關鍵詞”給出即時反應

自2014年開始,我每年都會舉辦“上阪徹的寫書人學塾”,邀請一些編輯作為嘉賓,給學生們展示我采訪他們的過程。

我會提出問題,再根據對方的回答繼續提問。不少學生看了都很驚訝,問我怎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想出那些問題。

我並不覺得這是難題。畢竟大家所屬的行業相同,采訪過程中,我也能大致理解他們的想法。

因為對方的回答裏必然隱藏著“想進一步聊聊的關鍵詞”,我隻是在關鍵詞的基礎上做出了迅速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