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提問

下屬的引導能力,上司的引導能力

字體:16+-

采訪星巴克前CEO,獲得對方的肯定

我完全不會英語,但也采訪過一些外國人。一般來說,是以日語提問,通過翻譯人員進行采訪。

給我印象較深的一位外國受訪者,是星巴克實際意義上的創造者,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對方畢竟是位大人物,采訪時配備的是同聲傳譯。工作人員遞給我一隻耳機,翻譯後的內容源源不斷地從中傳出。就跟電視轉播裏看到的情形一樣。

本來以為,如果我會英語,用英文采訪,能給對方更好的體驗,實際看來也未必。因為我像麵對日本人那樣看著他以日語提問,最後的效果也很好。

霍華德·舒爾茨的采訪進行得很順利,提問與回答交互進行,結束之後,他主動與我握手,還說:“你采訪得很不錯。希望以後能在西雅圖見麵。”

當時我覺得這是句客套話,但後來我還真去了西雅圖,也再次采訪了他。地點在星巴克公司總部,他還向我展示了放有一郎選手(1)周邊商品的辦公室,回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

說回那次采訪,因為使用了翻譯,我也突然發現了自己采訪時的偏好。想起剛成為自由職業者的第三年,我去采訪一位好萊塢電影導演時的事。

口譯人員的翻譯非常清楚明白,但我很快發現,自己的問題裏包含了大量“How”(如何)。後來,連導演也好奇道:“這個人怎麽老在問How?”

日本人對“How”很感興趣。隨便走進一家書店,就能看到很多講解“How”的書籍。很多雜誌會出相關特輯,網站上也有相關專欄,讀者群甚眾。正因如此,我們也很容易受製於“How”的思維。

現實中,在上司布置任務時,下屬絕不能頻繁問“How”。如果一個員工總是問“要怎麽做”,上司會怎麽想?

公司高層人物經常提到的一點,就是員工“隻圖完成任務”,如果上司布置任務時,員工隻知道問方法,問“How”,可不就會變成隻圖完成任務嗎?至於該如何改善,方法就是問“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