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对谈时的化学反应
有时候,采访对象的人数不止一个,这种情况其实更方便引出好内容。因为它与1V1不同,多一个人加入,就能让对话产生奇妙的反应。
杂志或网站上经常刊登名人与有识之士的对谈报道,想必很多人都读过吧。对谈这种形式,瞄准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的火花。如果只是向一个人提问,只要单独采访他/她就行。
故意设计成对谈形式,是因为多一个人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引出不同于1V1采访的精彩内容(当然,基于不同的策划目的,会出现不同的情形)。
我也时常受邀主持对谈。1V1的采访固然有趣,但对谈又有截然不同的妙趣。对谈双方往往会受到对方话语的激发,说出单独采访时很少吐露的内容。这实在很有意思。
近来令我印象深刻的对谈,受访者是前面也提过的赛马骑手武丰先生、CyberAgent社长藤田晋先生。这两位都因“冒险家”“赌徒”气质而闻名,我便以此为主题,组织了这次对谈。
两位分别活跃于赛马界与经营界,可谓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怎样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就要看采访者的技巧了。如果对谈双方跟他们一样是初次见面,采访者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以为,对谈报道就是把两个人说的话分别记录下来,但我不会这么做。如果对谈双方彼此相熟倒无妨,如果两人是初次见面,大概率不会说太多。
此外,如果对谈变成一问一答,不仅费时,整理报道也很费事。读者期待看到的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被引导出的答案。
因此,我主持对谈时,大都会发挥自己的控场能力。由我主导提问,担任对谈者的辅助角色。例如,问完藤田先生一个问题,再问武丰先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观点。
一个问题,多人挖掘
不过,一个劲儿地问对方“您怎么看”,对话还是只能停留在表面。这时,可以就对方的回答,询问另一个人的看法。比如:“藤田先生,您对武先生刚才说的有什么想法吗?”
等对方回答完,又反问另一个人:“武先生,您对藤田先生的说法怎么看?”像这样,轮流反复提问就行。在双方回答的过程中,还可能冒出新的问题。如此,就能让对谈双方就同一个问题不断深挖。
一个小时的对谈,我一般只准备六个问题。也就是说,一个问题会有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用这样的方式,我从二人口中问出了不少金句,比如“日本是赛马券卖得最好的国家”“经营从不分阶段”。
除了二人对谈,我还主持过三人、四人的团体座谈会。做法也跟前面说的一样。经过这些经验的积累,我的采访辅助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曾在大型项目中登台,做最后的总结陈词。
如果同时向多个人提问,可能会问出意想不到的内容。同事之间、上下级或前后辈之间自不必说,当受访者是夫妇、朋友、师徒等关系时,也有相应的采访方式。
我负责的月刊连载栏目,就是将两人对谈的内容分别整理成第一人称的报道,做法跟刚才说的一样。把同一个问题抛给对谈双方,就双方的答案继续提问,让对话层次逐步加深。
这种报道看起来是一个人在说话,但确实有不同于1V1采访的魅力。该栏目已经持续连载了五年,刊登了六十多篇报道。
重点:让对谈双方轮流回答同一个问题。并让双方评价对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