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提问

“抛开工作”也有利于引出有意义的答案

字体:16+-

凭借自己的热情获取想要的信息!

我在28岁的时候,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一开始从事的是上班时期也熟悉的招聘广告制作。后来,与采访报道,即撰稿人相关的工作委托慢慢变多。

几年后,我幸运地获得了在周刊连载采访专栏的机会。每期篇幅是两页彩色跨页。这个连载持续了六年,后来集结成书,系列累计销售量超过40万本,成了所谓的畅销书。

书中登场的人物有企业家、运动员、作家、漫画家、大学教授、娱乐艺人、演员、音乐家等,其中不乏名人。在连载过程中,我渐渐摸索出采访的技巧,开始得心应手。因为我切实感觉到,自己能够通过提问引导出精彩内容了。

事实上,在我28岁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前,作为公司员工经历了无数挫折。大学时期的求职惨败,没能进入理想的行业。只好投身于服装制造业,干了一年半就离职。接着转到招聘行业。

干了五年文案后,我感觉自己的能力已经到了极限,没有再提升的空间,于是决定再换一次工作。但接下来进入的公司,三个月就倒闭了。之所以成为自由职业者,不是我的主观意愿,而是失业后被迫走上了这条道路。

就这样,我得到了连载采访专栏的机会。虽然是招聘杂志,但专栏主题是工作选择与职场、人生经历等。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想要了解的内容。

在专栏里出场的,都是颇有成就的名人。我太想弄清我的20来岁与他们的20来岁有何不同了,可以说是抛开工作,为求解而提问。

因为我的工作经历不顺,所以渴望听到成功的方法,觉得读者们肯定也一样。

我在前面写过“真诚发问”的重要性,而我最初是偶然遇到了真正想了解的内容,所以提问也十分真诚。大概是这种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过来,如果有无论如何都想了解的东西,任谁都会认真面对。因此,为了锻炼引导能力,要制造一种无论如何也想了解对方的氛围。

除了沟通,也要注意行为举止

想要引出话题,尤其是为了工作引出某些答案时,有一点要坚决避免,即摆出一副为工作而来的态度。

虽然你确实是为工作而来,但这种态度会给人不好的印象,对方也不会热情回应你的提问。

如今,我也会偶尔接受采访,所以明白,当采访者抱着“只是为了工作”的态度出现,受访者立刻就能察觉。也许采访者本人不是故意的,但就像我前面说的,情绪这种东西,会通过态度和表情呈现出来。

明明对方留下了“想进一步聊聊的关键词”,你却毫无反应。对方在说话,你却连眼睛都不抬一下,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

相反,如果采访者真的对受访者深感兴趣,也会从举止言行中流露出来。

还有一点很重要,你的交流对象,会留意你对周围人的态度。

通过观察你对周围工作人员、下属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也能知道你是否值得信任。

如果只知对受访者、负责人谄媚,而对其他人爱搭不理,就会给人留下极差的印象。因此,不要忘记对周围的人给予尊重和礼貌。因为对方的观察细致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重点:“我只是为了工作来采访”的态度会让对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