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交流对象”意识到“读者”的存在
我为什么如此拘泥于摒弃“自我”呢?因为在我漫长的采访生涯里,有个强烈的感悟。
那就是,提问这种行为,很容易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觉得“我为什么非得为了你说这些”。对我来说,提问是工作,如果不问,就写不了报道。
本书中多次提到,人们容易对那些对自己抱有好奇心的人产生好感,因为对方想了解自己,而自己也确实有倾诉欲。
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心思单纯。假如有人心术不正,想必没人愿意回答他/她的提问。只要氛围出现异变,在场的人就会产生怀疑。
对我来说,“引出话题”既是工作,也与工作成绩直接挂钩。这种因果关系很容易让人觉得,我提问是为了自己,为了写出好的稿件,得到好的成绩。
如果受访对象觉得,我只是为了工作成绩才想方设法地提问,还会努力回应我的问题吗?
这或许只是我的偏见,但也确实常见。因此,要杜绝这种“为了我”的出发点。
解决方法之一,是让对方知道,不是“为了我”,是为其他某个人而谈。所以我经常使用“读者”这个词,不同场合也会换成其他对象。关键在于,把别的某个人作为引子。
例如,我采访福山雅治先生那天,拍摄中途的休息时间,负责该项目的编辑向大家透露,他从中学时代起就是福山先生的粉丝。我听到以后,就决定借来用用。
在之后的采访中,到了对谈的关键时刻,我对福山先生说:“其实坐在旁边的项目编辑从中学时期就是您的粉丝哦。”说出这句话,意味着后面的问题不是为我,而是为这位编辑提的。
多年来一直支持自己的粉丝就在眼前,没人会不因此而开心。福山先生此刻面对的不是我,而是那位粉丝。
接下来,我问出了非常精彩的内容。之所以记得这件事,是因为我把编辑作为引子,让采访大获成功,也引导出了好的回答。
采访著名演员,把话题转向搭档演员及幕后工作者
另外,采访役所广司先生的经历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役所先生的风貌与气场就能看出,他是个话极少的人。但在接受我的采访时,电影公司的人却说:“第一次见役所先生说这么多话。”
前面也曾提到,为了电影宣传而进行的采访,提的问题往往大同小异,问题焦点都在演员身上。但越是一流的人士,越没兴趣回答跟自己有关的问题。因为已经被问过无数遍了。
有时候,他们希望大家注意的是,自己以外的某些人。因此,在参加电影试映会的采访时,除了演员本人的演技,我总是会留意那些配角和幕后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
采访役所先生的时候也一样。我提到了电影中的某个道具,对他感叹:“这种东西居然也能找到。”役所先生一听,表情立刻变了。他开始兴致勃勃地对我讲述,工作人员为了找这件道具,费了多大的功夫。
之后,役所先生又热烈谈论了电影的幕后工作人员、他们的努力与厉害之处。这也让我写出了不同于其他报道的新颖内容。
采访即将结束时,想到役所先生性格内敛、话也不多,有些问题从我的角度提问,他未必会回答,于是我特意以妻子为引子,说:“役所先生是出于什么原因出演了那个魅力十足的广告呢?我太太让我一定要问问您。”
这问题有些敏感,所以我才以妻子的存在作为缓冲,这不仅方便我提问,也方便役所先生回答。最终,他也给出了魅力十足的回答。
即使是当面难以启齿的直白问题,只要把出发点换成不在场的某个人,现场氛围就会发生极大的转变。这也是一种引导能力,请大家记下来。
重点:把别的某个人作为提问的引子,是我珍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