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驻颜术

热门护肤成分,使用注意事项!

字体:16+-

美白、抗衰、祛痘,感觉爱美人士一生都在为之奋斗,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达到这些目标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让人变黑、变老及长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次,要知道哪些方法和美容用品是真正有效的。接下来,就跟我一起了解变白、变年轻、变光滑的秘密吧!

/美白淡斑成分/

美白的头号敌人就是黑色素。黑色素是由黑色素母细胞受到紫外线、皮肤炎症、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刺激,从而通过酪氨酸的多种反应分泌出的黑色素颗粒。黑色素颗粒再由基底层向上转移至表皮层,最终产生皮肤视觉上变黑变暗的结果。因此,美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①抑制黑色素生成;②阻挡黑色素转移;③代谢黑色素。

热门美白成分解读

(1)维生素C

其也称作抗坏血酸,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皮肤美白成分,在皮肤美白方面有以下作用。

?美白,减少黑色素

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进而从内减少黑色素的合成。同时也可以还原已经形成的黑色素、皮肤表面的色素斑及色素沉着。因此,它既可以预防又可以改善。

?清除皮肤的自由基

也就是早C晚A(白天涂抹含维生素C类护肤品,晚上用A醇类产品)中,C的由来。维生素C本身不是防晒剂,不能抵挡紫外线,但是在白天涂抹它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抗氧化保护膜。在皮肤被紫外线侵害出现自由基的时候,立刻将其中和,从而达到晒而不伤的保护作用。

?促进胶原蛋白再生

维生素C是胶原蛋白合成过程中所需的脯氨酰羟化酶(稳定胶原蛋白分子)和赖氨酰羟化酶(产生结构强度交联)两种酶的必要辅助因子。由于它能增强胶原蛋白的合成,所以维生素C具有抗衰老、增厚皮肤的作用。

?抗炎作用

在现代美容光电中应用很广泛,可以降低现代美容激光(调Q、皮秒、超皮秒、点阵)后导致的“反黑”、色素沉着的概率。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特别娇气、脆弱,遇热、遇碱、遇光都会分解,因此,维生素C的原料不贵,贵的是保存加工的工艺。外用维生素C常用一些衍生物来弥补该缺陷,如维生素C糖苷、维生素C磷酸酯盐、维生素C棕榈酸酯等,都是我们在护肤品的配方表里常常见到的。衍生物虽然稳定,但其效果却不如原型维生素C优秀,因此,市面上还是有很多以原型维生素C为主要成分,在配方稳定性上下足功夫的尝试。比如,粉末分离方式保存或层层包裹技术等。

小酒窝伊森的美肤小课堂

这些维生素C的制作使用方法不靠谱

①口服维生素C片磨成粉,加水外用于皮肤美白。

②维生素C粉+身体乳,全身美白。

③维生素C粉+面膜,敷脸美白。

以上方法均不能达到任何美白作用,维生素C在你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失活。而且未加工的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无法渗透皮肤发挥作用。这些方法反而可能刺激你的皮肤,导致泛红过敏。

(2)氢醌

氢醌是被护肤界禁足的物质。它在皮肤科属于一线去色素药品,针对黄褐斑、雀斑、色素沉着有着显著的作用。但它的作用过于强大,可以通过凝结酪氨酸酶的氨基酸,从而起到破坏黑色素母细胞的作用。曾出现大量消费者投诉皮肤产生局部白斑、色素脱失的现象。因此,我不建议大家擅自去购买氢醌用作美白产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去选择。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明确禁止了氢醌在化妆品中的添加。而日本和美国允许不超过2%浓度的添加使用。

氢醌强大但风险高,因此,护肤界找到了氢醌的安全替代——它的衍生物们。

(3)熊果苷

作为氢醌的糖基化衍生物,它可以在不破坏黑色素细胞的同时,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多巴的合成,进一步降低多巴释放黑色素的数量,从而达到美白效果。

熊果苷的作用机制

目前有α–熊果苷、β–熊果苷、脱氧熊果苷等3种形式,可以从植物中提取、酶催化和有机合成。研究表明,它对紫外线造成的晒黑有不错的美白抗氧化及抗炎作用。

其中α–熊果苷的美白力是β–熊果苷的5~10倍,而第三种脱氧熊果苷,因在皮肤中可能释放氢醌,有损伤皮肤、导致敏感和致癌风险,因此被欧盟禁止添加。

(4)苯乙基间苯二酚

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称:Symwhite 377,简称377,和氢醌衍生物拥有相同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从而减少黑色素的产生。除了有较好的美白效果,它对于皮肤的刺激性也很低,大部分人都可以耐受,因此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美白产品中。

苯乙基间苯二酚在化妆品中的推荐含量为1%~3%,小于此含量对皮肤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增白作用不明显,大于此含量可能产生细胞毒性,所以它在配方表中的排名并非越靠前就越好。

(5)曲酸

又称为曲菌酸。它可以通过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螯合,使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因为曲酸的稳定性很差,光、热、金属离子都容易使它氧化、变色,因此市面上开发出了曲酸双棕榈酸酯、曲酸亚麻酸酯等曲酸衍生物来克服该弱点。

(6)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会参与伪黑色素的催化,常作为美白成分添加到化妆品中。谷胱甘肽有两种形式,分别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谷胱甘肽的美白机制:通过抗氧化方式消除自由基和过氧化物,间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与酪氨酸酶活性位点结合,直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酪氨酸酶向黑色素前小体的运输;促进真黑色素向伪黑色素转化;调节维生素C等其他美白淡斑成分的褪黑能力。

(7)酰本胺

全名十一烷基苯丙氨酸,是一种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拮抗剂,通过拦截黑色素生成信号,控制α– MSH与黑色素生成因子的结合,可有效地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目前在护肤品中经常与烟酰胺联合,进行黑色素整体通路的控制,起到美白作用。

(8)光甘草定

其为特殊的甘草——光果甘草的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通过抑制酪氨酸酶、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TRP–2)起到美白作用。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光甘草定对于皮肤的炎症因子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于干燥而造成的敏感泛红、损伤的皮肤和毛发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是功能较全面的植物美白成分。

作为植物提取物,除非是过敏人群,光甘草定对于皮肤没有刺激,跳出了美白类猛药成分对于皮肤不耐受的限制。但缺点是,光甘草定在光果甘草中的含量为1‰~3‰,1吨的光果甘草仅能提取100 g光甘草定,原料十分昂贵。

(9)传明酸

其又称为氨甲环酸、凝血酸。传明酸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不仅能抑制酪氨酸酶,还能抑制前列腺素E2的释放,从而防止黑色素的积累。此外,传明酸还可以通过抑制蛋白酶活化受体的表达来阻止黑色素向周围细胞扩散,从后端发挥美白的作用。

从1998年开始,口服传明酸在临**被用于治疗色素斑和色素沉淀;2005年,日本公布传明酸可作为美白和淡斑成分。目前在我国临**,口服传明酸也是治疗黄褐斑的主要方式。

传明酸在护肤品中的使用量规定在2%~3%,美白的见效时间相对较慢,需要2个月左右才会看到变化,因此需要联合其他成分协同进行作用。

(10)烟酰胺

其又称尼克酰胺,是辅酶I和辅酶II的组成部分。临**口服的烟酰胺可以防治糙皮病、口炎及舌炎。在目前的护肤品中是大热的美白成分,它的功能比较多,下面简单列举一下。

?美白作用

有研究显示,烟酰胺对黑色素颗粒的转运系统有35%~68%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美白提亮的功效,是典型的黑色素拦截者。

?控油

2%左右的烟酰胺可以起到减少油脂分泌、缩小毛孔的作用,使肤质看上去更加细腻。

?抗糖化

烟酰胺可以通过促进细胞的自噬功能,起到代谢糖化终末产物AGEs、间接抗糖化的作用。

?促进皮肤代谢

加速皮肤新陈代谢,加快含有黑色素细胞的角质脱落,起到调理肤质的作用。

烟酰胺虽好,但也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使用浓度超过4%的产品,就会有少部分人出现泛红、瘙痒、刺痛等不适反应,这种情况也和烟酰胺原料中含有微量的烟酸有关,对于生产配方过程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因此不建议大家盲目追求高浓度的烟酰胺。

(11)壬二酸

其又被称为杜鹃花酸。

它可以阻断黑色素的转运过程,减少黑色素和蛋白质的结合,从而起到美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20%壬二酸的美白作用等同于4%的氢醌,因此它的美白能力非常强。医学上可以用于黄褐斑、色素沉着的治疗。

此外,它也有抗痘的作用。作为酸类的一种,可以用于皮肤角化过度时疏通毛孔。同时它可竞争性抑制5 –α还原酶的作用,抑制过多的雄激素转化为二氢睾酮,最终抑制皮脂腺内游离脂肪酸过多分泌,起到控油的作用。除此以外,它还对皮肤表面和毛囊的需氧菌和厌氧菌有杀灭力。

综上所述,壬二酸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帮助抗痘,目前也被列入2019年版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中,是治疗轻中度痤疮的可选药物。

但是市面上的产品壬二酸大多以15%~20%的浓度出现,一般用于改善痘痘、闭口、痘印。对于正常皮肤还是有一定的刺激性,并非首选。

/抗衰抗皱成分/

抗衰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范畴,保湿、抗氧化、美白、防晒都属于抗衰的环节。而我接下来分享的抗衰成分,是直接针对真皮层,促进胶原蛋白再生,或者抗皱的成分。目前护肤领域最热门的就属维生素A类、玻色因和胜肽类了。

(1)维生素A类

人们常说的“早C晚A”,“晚A”就是指在晚上使用含有A醇类的护肤品。维生素A分为维生素A1和维生素A2,其中维生素A1就是A醇。这类护肤品可以起到促进胶原蛋白的再生、整体增厚皮肤、减淡真性皱纹、紧致抗衰的作用。但是因为A醇(A醛、A酯)在紫外线下会迅速分解,所以建议在夜间使用。

维A酸是维生素A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是皮肤科一线抗痘药物,通过加快表皮代谢起到抗痘效果。但是维A酸不能直接添加到护肤品里使用。

第一,刺激性极大,容易出现激烈的免疫炎症反应,如灼烧、泛红、脱皮等,日常是不可以频繁和长期使用的。因此,维A酸一般用作药品,去对抗更严重的皮肤问题,比如扁平疣、痘痘、“鸡皮肤”(毛囊周角化病)。

第二,维A酸在见到紫外线的情况下会对皮肤进行强刺激反应,并释放出致癌物质。

所以根据以上两点,很不幸,维A酸不能成为护肤成分的一分子。但是维A酸的前体,视黄醛、视黄醇、视黄酸、视黄酯都可以作为护肤成分。作为衍生物,它们没有维A酸的光毒性,对皮肤没有那么强的刺激程度,所以适合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

维A酸家族必须转化为视黄酸,才能发挥护理皮肤的作用。依次转化顺序为:视黄酯—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

视黄酯在皮肤中转化成视黄酸需要3步,同时有2个双向可逆反应,会导致转化过程中有流失。视黄醇在皮肤中转化成视黄酸需要2步,同时有1个双向可逆反应,会导致转化过程中有流失。视黄醛在皮肤中转化成视黄酸需要1步,该步骤中没有双向可逆反应,是单向的,所以转化过程中不会有流失。因此,越靠近视黄酸的衍生物,转化效率越高,刺激性越高,所需要添加的浓度就越低。

维生素A类在皮肤中转化路径

除此之外,A醇的状态非常不稳定,极易受到紫外线和氧气的伤害而失效。所以对产品的包装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早C晚A的FOSC训练法则

A醇作为抗衰类成分,其实属于一种猛药,效果好,但首次使用或皮肤较敏感的人,容易出现脱皮、刺激、灼热等不耐受的表现,建议先建立一定的耐受性。分享一个早C晚A的FOSC训练法则,可供大家从入门到高阶选择维生素C和A醇。

1)Frequency(频率)

对于高浓度的A醇和维生素C,部分人皮肤不耐受,可以从低到高的频率进行逐渐训练。

2)Order(次序)

护肤品的质地不同,渗透性也会不一样,油脂越丰富的产品越容易隔离后续使用的护肤品。因此,第一周可以在涂抹面霜后使用,第二周在使用水乳后使用,第三周清洁完后直接涂抹。

3)Short contact(短时接触)

敏感性皮肤的人群使用A醇类的成分,发生泛红敏感的概率较高,第一次使用可以仅停留20分钟,来试探皮肤是否过敏。第二、第三次逐渐延长与皮肤的接触时间来建立耐受性。直至最后正常涂抹后不擦拭。

4)Concentration(浓度)

小酒窝伊森的美肤小课堂

在家里涂A醇需要关灯吗?

A醇这个成分,护肤品中添加0.1%就可以精准起效了,0.3%对于女性算浓度很高了。如果是男性,或者衰老严重、皮肤耐受强的可以挑战更高浓度(1%)。

综上所述,大家在选择维生素A类产品时,浓度并非关键,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浓度,以及产品本身的包装配方技术要过硬,开封后,尽快用完。

维生素A类产品“见光分解”,这里的光主要指的是白天的紫外线光。室内光对于A醇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没有那么大,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但也不能因此就把产品长时间在室内敞开,这也会影响A醇的活性,最终导致其失去功效。

(2)玻色因

玻色因是某品牌集团历经多年研究出的一款抗衰成分。它在护肤品的配料表显示名称为“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是一种β–木糖的衍生物。它和A醇原理不同,A醇刺激的是胶原蛋白的再生,而玻色因能影响糖胺聚糖分泌。糖胺聚糖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类似于透明质酸。

举个例子,如果说胶原纤维在真皮层属于钢筋,起到皮肤支撑作用,那糖胺聚糖就是水泥,起到填充间隙的作用。就像一个是沙发里的弹簧,一个是沙发里的海绵,都对沙发的弹性和饱满度起到缺一不可的作用。所以,A醇和玻色因结合使用,可以使皮肤既有弹性又有饱满度。

从宏观角度来说,玻色因一样可以起到淡化皱纹、增厚和紧致皮肤的抗衰作用。

(3)胜肽

近些年,胜肽类成分主打的抗衰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胜肽即小分子的蛋白质,又称多肽或肽,它是由具有一定序列的氨基酸通过酰胺键相连产生的,2个氨基酸组成的叫二胜肽,3个氨基酸组成的叫三胜肽,依此类推。各类胜肽在我们皮肤的保湿修复、蛋白合成、神经传导、加强血液循环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类原料有的非常昂贵,往往在产品里加一点点就可以卖几千元。其实,它们本身只需要很低的浓度就能够起效了。根据胜肽的功能和原理,可以重点分为以下几种。

1)信号类胜肽

信号类胜肽,就好比信号传递媒介,能促进胶原蛋白、弹性蛋白、透明质酸、糖胺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的生成。信号类胜肽包括棕榈酰五肽–3、棕榈酰三肽–1、棕榈酰六肽、棕榈酰三肽–5、棕榈酰六肽–9以及肉豆蔻酰五肽–11等。

2)神经递质抑制类胜肽

它具有模拟肉毒毒素的作用,能抑制神经传导,减少肌肉的收缩,从而起到淡化皱纹的作用。比如乙酰基六肽–8,根据修饰基的不同,还有棕榈酰六肽,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二肽类蛇毒素,虽然名字听上去比较可怕,但它的效果就是像中了“蛇毒”一样,肌肉放松,继而动态纹的运动幅度就会减小,从而可以起到减少动态纹的作用。

3)承载类胜肽

承载类胜肽通过携带金属离子发挥特定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蓝铜胜肽,铜本身对人体有重要作用。因为铜是许多酶的辅助因子,也是合成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必要物质,可以紧致皮肤、抵抗自由基的伤害。但游离态的铜离子很难通过外涂进入皮肤内部起效,通过与胜肽结合,相当于有辆小车运载着铜离子进入皮肤内部。铜与三肽结合的蓝铜胜肽,正是这种小货车的代表。因此,蓝铜胜肽也可以视为生长因子,可以刺激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的生成。

4)其他功能类胜肽

比如寡肽–1,它是甘氨酸与组氨酸、赖氨酸组成的聚合物,能给皮肤表面保湿锁水,促进皮肤损伤修复。也有观点认为,它可以调节胶原和糖胺聚糖的合成与分解,和玻色因有相同的功能。

其他具有各种功能的胜肽:

抗糖化:肌肽、三肽–1和二肽–4等。

改善眼部水肿微循环:乙酰四胜肽–5和二肽–2等。

综上所述,胜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还有更多的成员及其功能的运用等着我们去发现。

小酒窝伊森的美肤小课堂

添加了寡肽-1的护肤品,就可以号称是表皮生长因子?

不是的,寡肽–1其实是棕榈酰三肽–1(棕榈酰寡肽),主要作用是保湿修复、促进胶原蛋白再生,是国内化妆品监管部门允许添加在护肤品中的。而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人寡肽–1,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一般用在临床药物中治疗烧伤烫伤及医美激光祛痣术后用来加快表皮生长等。第一,国家禁止将它加入化妆品;第二,它分子量大,正常无破损的皮肤无法吸收利用。

/控油祛痘成分/

粉刺闭口、痘痘、黑头的发生和以下4点有关。

①皮脂腺分泌旺盛。

②毛囊导管口角化异常。

③毛囊微生物异常繁殖。

④炎症。

对上述4点有改善作用的,就可以作为抗痘抗粉刺类产品。

(1)可以减少皮脂腺分泌的成分

1)锌

锌元素在粉刺的临床治疗上,口服和外用都具有显著作用。另外,它能调节5α–还原酶1型和2型活性,因此有抗雄激素的作用,从而减少油脂的分泌。锌还能降低痤疮丙酸杆菌表达的脂肪酶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在面部和头皮控油、去屑上都有很广泛的应用。硫酸锌、葡萄糖酸锌、甘草酸锌等形式为常用的锌剂。

2)维生素B6

维生素B3——烟酰胺具有控油的作用,维生素B6同样也有。维生素B6可以减少油脂的分泌,抑制角蛋白的产生,改善皮肤的局部循环,促进皮肤的修复。在皮肤科,也可以通过口服形式改善痤疮和脂溢性皮炎。近几年,网上流行将维生素B6口服片磨成粉再混入保湿霜涂抹在面部来抗痘,我认为该方法不可取,口服药品再研磨都是大颗粒,无法被皮肤吸收,同时对皮肤也有很大的刺激。

3)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提取物,其中所含的异黄酮主要是三羟基异黄酮、二羟基异黄酮及其β葡糖苷。虽然异黄酮不是动物激素,但因其在结构和功能上与雌激素有相似之处,能与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对于人体的雌激素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人体雌激素高了,它可以调低;人体雌激素低了,它可以增强。作为植物类雌激素,它可以拮抗雄激素,降低皮脂腺油脂的分泌,还具有一定的美白、促胶原再生的作用。

4)丹参酮

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丹参酮中活性成分为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目前研究认为,其可以通过抑制皮脂腺细胞的增生、脂质合成的过程等途径来减少毛囊里油脂的分泌。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抗炎、减少炎症因子的作用。

(2)抑制毛囊导管口角化的成分

1)果酸

果酸是天然有机酸,存在于各种水果及乳酸酪中,分子量较小,分子结构简单,皮肤表皮更易吸收,被广泛用于治疗黄褐斑、鱼鳞病、粉刺等疾病。果酸具有无毒、安全的优势,不会对表层皮肤功能造成损伤。它可以有效降低细胞粘连性,通过角质栓脱屑过程,及时清除异常角化的细胞表层,重新调整毛囊口角质细胞的异常角化,使其通畅,从而有效排出多余皮脂,减少毛孔处皮脂的大量堆积。总体来说,有祛痘、美白、除皱使面部皮肤整体年轻化的作用。

2)水杨酸

水杨酸为β–羟基酸,能有效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过度角化,为脂溶性酸类成分,可以更好地渗透到毛囊,起到控油、祛痘、消炎的作用。目前的新技术超分子水杨酸解决了水杨酸水溶性的问题,制成了凝胶状质地,使其在2%低浓度的状态下,也能缓慢释放,持续发挥作用。适合轻中度痤疮的消费者作为日常护肤使用。

3)菠萝蛋白酶

菠萝蛋白酶为天然原料成分,从菠萝的茎、果实和果皮中提取,属于巯基蛋白酶,通过对角蛋白的水解作用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帮助溶解粉刺、嫩肤、除皱、淡化色素斑的作用。菠萝蛋白酶能运用于烧伤脱痂,选择性去除痂皮,使新皮移植得以尽早进行。我们日常吃菠萝之前要用盐水浸泡,就是为了破坏其中的菠萝蛋白酶,防止对口腔、嘴唇黏膜产生刺激。动物实验证明,菠萝蛋白酶对邻近的正常皮肤无不良影响,局部使用抗生素不影响菠萝蛋白酶的效果。化妆品中常用的巯基蛋白酶有菠萝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

(3)抗菌、改善炎症的成分

1)茶树油

茶树油有非常强大的抗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治疗痘痘方面,5%的过氧苯甲酰和5%的茶树油相比,都能发挥相同的抗菌祛痘作用,但是茶树油引起的干燥、发红、脱皮瘙痒的不良反应要明显少很多。在治疗引起毛囊炎和后背痘痘的马拉色菌属方面,茶树油和专业的药品相比,杀菌效果排序为酮康唑>茶树油>益康唑>咪康唑,是很优秀且不良反应少的杀菌成分。另外,它对于面部的螨虫、身上的疥螨也有很显著的驱除作用。

2)硫黄

硫黄是十分常用的杀菌、除螨虫的成分。很多抗痘类产品中也会加入硫黄类成分来起到控油、杀菌的作用。但硫黄对于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因此敏感性皮肤还是要谨慎使用。而对于除面部以外的部位,比如胸口、后背的痘痘,可以使用大剂量的硫黄产品,甚至硫黄皂来清洁,效果不错。

3)丁香

其具有杀菌消炎、促进透皮吸收、控制局部感染的作用。《本草纲目》提到:丁香有控制局部感染的作用,可用于痘创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丁香富含丁香油和丁香酚等物质,对皮肤上的致病性真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丁香还含有一些止痛、散寒的成分,可发挥促进渗透、治疗的双重功能。

4)金缕梅提取物

其对于真菌感染有特殊的疗效。牛皮癣、湿疹、静脉曲张或痔疮患者,可用金缕梅萃取液以坐浴的方式浸泡改善皮肤状况。金缕梅萃取液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单宁、没食子单宁、单宁酸等,可抑制炎症因子和疼痛因子通路,对皮肤起到抗炎、减少刺激的作用。

5)其他中药成分

苦参具有美白、消炎、抗痘、抗菌等多种效用。常见于脚癣、螨虫、痤疮等皮肤问题的外用方中,帮助杀菌除虫。

黄芩对于湿热、热毒型的皮肤,例如脓肿型的痘痘、湿疹、痈肿疮毒,有一定的杀菌、消炎、止痒作用。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稳定皮肤的肥大细胞,来增强皮肤的免疫能力,减少过敏的发生。

迷迭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有中度的抑制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抗氧化剂。

/修红舒敏成分/

平时容易出现灼热、泛红、刺痒、脱皮、干燥的皮肤,属于敏感性皮肤,这些也是皮肤屏障受损的表现。敏感肌的发生和以下3点有关。

①皮肤表面微生态紊乱。

②角质层受损。

③皮肤血管神经的高敏感性。

所以除了要做好基础保湿,增强屏障,能解决以上3个问题的功效成分也是我们平时选择护肤品时需要多维度考虑的。

(1)皮肤表面微生态紊乱

皮肤看得见摸得着的屏障是角质层和皮脂膜,而皮肤看不见摸不着的屏障是微生物屏障。皮肤表面存在着微生物生态,这是由细菌、真菌、病毒、螨虫和节肢动物等各种微生物与皮肤表面的组织、细胞、各种分泌物、微环境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人类每平方米的皮肤约有100万个细菌,种类超过1000种。它们本身可以起到抵御外界微生物的侵入,同时增加皮肤自身营养代谢的作用。如果皮肤自身的微生态出现问题,就会有痤疮、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严重的皮肤病。

调整皮肤微生态系统的有益成分包括以下几种。

1)益生元

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促进益生菌的生长,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如低聚果糖、乳糖、山梨醇、木糖醇等。在化妆品配方中,益生元指的是能够选择性地调控皮肤正常菌群生长的化合物。能够改善皮肤菌群的多样性,调控干性、敏感肌的相关菌群,解决因微生物失衡引起的皮肤问题,长效修复皮肤屏障等。

2)后生元

后生元也称为益生素,它是益生菌的代谢产物或者由益生菌释放的对宿主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如乳胞外多糖、肽聚糖、乳酸、乙酸、短链脂肪酸、细菌素、各类多肽分子等。说白了,就是皮肤的益生菌代谢出来的东西,但是对于益生菌本身有帮助,因此可以再把它提取出来重新放回到皮肤上发挥作用。

(2)缓解角质层受损的成分——神经酰胺

我们的角质层就像是砖头和水泥,砖头是角质细胞,水泥就是脂质。这些脂质里,神经酰胺占据了50%,剩下的是胆固醇和脂肪酸。所以神经酰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参与构成我们的角质层,像水泥一样,牢牢地固定住角质细胞。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对角质层进行保湿,帮助角质细胞正常地生成和代谢。

神经酰胺同样也是一个信号通道,告诉细胞进行免疫反应,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细胞自噬功能。

总体来说,如果你的神经酰胺不足,角质层就会薄,细胞生命力弱,皮肤免疫力紊乱,动不动发炎,各方面都不会太好。皮肤科医生发现人体的角质层里有9种神经酰胺,护肤品成分中的神经酰胺1、神经酰胺2等就是这9种里不同的编号。

银屑病患者的神经酰胺1、3、6的比例会下降,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神经酰胺总体都会下降,痤疮患者的神经酰胺1、4、7、8会减少。所以神经酰胺的减少,不仅仅是破坏皮肤美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破坏皮肤的健康。

(3)缓解皮肤高敏感性的成分

1)积雪草

积雪草主要含有三萜及其苷类等多种化合物,具有抑制瘢痕增生、修复皮肤损伤、抗抑郁、神经保护、调节免疫及抗菌、消炎等舒缓皮肤敏感的作用。在美容方面,它也能促进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和透明质酸的分泌,属于一种比较全能的舒缓成分。

2)洋甘菊

其有效成分为红没药醇,作为抗过敏、抗菌、抗炎、抗氧化的止痛剂,被德国食品药品委员会批准用于炎症性皮肤和烧伤的治疗。抗炎的同时减少疼痛因子的释放,减少受损皮肤的刺激感。有研究表明,和0.5%氢化可的松相比,洋甘菊能够更快地减少晒伤皮炎的面积并加速愈合。其中红没药醇一般添加量为0.2%~1.0%,大多数情况下达到0.2%~0.5%。超出这一浓度范围,有效性反而会降低。

3)马齿苋

马齿苋在我国是各地可见的野菜。内服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功效,外用可减轻皮肤的红斑、瘙痒、灼热、疼痛等炎症反应,被广泛用于湿疹、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问题。同时它对皮肤表面的多种细菌都有抑制作用,有“天然抗生素”的称号。在化妆品中,也可以作为抗氧化剂、保湿剂使用。

4)甘草酸二钾

甘草酸二钾的促愈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粒细胞的数量来减轻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快速增殖、使上皮细胞爬行速度增快、新生的毛细血管增多,从而加速组织创面愈合来实现的。在黄褐斑、敏感肌的日常护理中,中国皮肤科专家也有此共识,认为甘草酸二钾可以起到抗炎、稳定致炎因子、淡斑、抗敏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