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卜bǔ算suàn子zǐ·送sònɡ鲍bào浩hào然rán之zhī浙zhè东dōnɡ

字体:16+-

宋sònɡ·王wánɡ观ɡuān

水shuǐ是shì眼yǎn波bō横hénɡ,山shān是shì眉méi峰fēnɡ聚jù。

欲yù问wèn行xínɡ人rén去qù那nǎ边biān?眉méi眼yǎn盈yínɡ盈yínɡ处chù。

才cái始shǐ送sònɡ春chūn归ɡuī,又yòu送sònɡ君jūn归ɡuī去qù。

若ruò到dào江jiānɡ南nán赶ɡǎn上shànɡ春chūn,千qiān万wàn和hé春chūn住zhù。

诗文大意

水像流动的眼波,山如蹙起的眉峰。要问将行之人去哪里?山水似眉眼盈盈的浙东。

刚送春天回南方,又要送你踏归程。若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千万要停留在春色之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这首词,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暮春初夏之交,词人的朋友鲍浩然要返回家乡浙东,词人来为他送行。分别之时,难免有依依不舍之情,但这次鲍浩然并不是要孤身远行,而是要返回自己山清水秀的家乡,那里还有心上人等他回去团聚,因此,诗人又由衷地为好友感到高兴。

他为鲍浩然写下这首送别词,表达留恋不舍之意,更送上自己的祝福,特别是,词人性格疏狂诙谐,因此他在这首词中也添加了一些善意的调侃与幽默……

细品词句

词的上片交代了朋友的行程和目的地。

古代会用“眼如秋水,眉如春山”形容相貌秀丽的女子:眼睛像水波**漾,晶莹而多情;眉毛像远山起伏,淡雅而多愁。这里却极为巧妙地反用比喻,以眼波横流来比喻水,以眉峰微蹙来比喻山。这比喻还在延续——“眉眼盈盈”,既是形容一片柔美多情的山水,又似乎在描写一位秀丽多愁的女子。这样的写法灵动而新奇,有“一语双关”的效果,一方面赞美鲍浩然的家乡浙东山清水秀,另一方面也暗指有位眉清目秀的女子在等待鲍浩然归去,因为思念而眼带哀怨,愁眉不展。

下片抒发不舍之情,送上祝福。

上片是用“眉眼”的比喻贯穿始终,下片又用“春归”的类比作为线索。前两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表现不舍之意,同时点明了时节。古人爱春、惜春,因为春是从南至北而来,所以春去时,古人浪漫地想象春天是“归去”南方了,因此现在应该是暮春或初夏时节。词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抒发感慨:我先是送春归去,现在又要送你归乡了。词人把友情看作与春天一样温暖、美好、重要,表达出深切的惆怅和留恋。但诗人不想沉溺于伤别的情绪,后两句立刻转为真诚而浪漫的祝福:如果你回到江南赶上春的脚步,千万要和春天留在一起啊!结合上片理解,这是祝福好友在家乡能生活美满,能和心上人长相厮守。

这首词的构思别致新颖,上片的“眉眼”比喻和下片的“春归”类比可以说“天衣无缝”。其中所表达的情绪在送别诗词中也是“独树一帜”——既不流于悲切,也不强调豁达,而是在轻松俏皮、灵动自然的语言中传达真挚的情感。

讲个故事

奉旨填词却丢了官

历史上对词人王观的记载并不多,但关于他的生平,有这么一个颇为有趣的传说:

据说王观年少才高,很早就考中了进士,当时正是王安石任考官,所以王观算是王安石的弟子。

王观曾经担任江都县令,在任时,他作了一篇《扬州赋》,文采飞扬,一经发表就被争相传阅,成为文坛盛事。宋神宗读过这篇文章后也击节赞叹,将王观提拔为“翰林学士”,可以说他是“因文得官”。

但没过多久,王观却又“因词失官”。当时,他本是奉旨填词,创作了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的《清平乐》。王观词风新丽,再加上有些年少轻狂,这首词写得就比较绮丽轻佻。皇帝并不在意,高太后看过之后却大发雷霆,认为这首词描写的是宫廷中奢靡的生活,亵渎了皇帝的形象。其实呢,高太后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因此借题发挥,第二天便革除了王观的官职。

王观被革职后,并没有陷入颓唐哀痛,对官位也没有留恋,他效仿词坛前辈柳永,干脆放浪形骸、寄身江湖,并且自号“逐客”,就这样作为一介平民,终老此生。他不改狂生本色,给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冠柳集》,意思是比柳永还要高上一筹。

这个传说虽然颇为传奇,但人们查阅关于王观有限的记载后,却认为这是杜撰的,词人王观和王安石确曾认识,但并不是王安石的弟子,王安石似乎不太喜欢王观这个人。王观更没有奉旨填词,因为填词而丢官的另有其人,是一位叫王仲甫的文官。

学个成语

眉清目秀(méi qīng mù xiù)

形容人容貌端庄美丽,清秀而不俗气。

出自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那刘安住年方三岁,张员外见他生得眉清目秀,乖觉聪明,满心欢喜。”

说段历史

古人结婚的过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充满双关,暗示好友鲍浩然归乡之后,就能和心爱的女子生活在一起了。古人是如何谈婚论嫁、结成佳偶的呢?我们可以到《礼记》中去寻找答案。

《礼记》是“四书五经”的“五经”之一,相传是孔子的弟子门徒所作,由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各种典章制度,其中就有婚姻的礼仪规程。

先说说结婚的年龄,《礼记》中说“男三十,女二十而无夫家者,皆过时不嫁娶者,媒氏会而合之”,意思就是,男的到了三十岁,女的到了二十岁,还不结婚,官府就要安排媒人撮合,强制他们去相亲了。古代人平均寿命短,种田征战都需要人口,因此要鼓励早婚、早育,所以那时的人结婚要比现代早得多。

要结婚,还要走一套非常正规的流程。《礼记》中说是“六礼”,就是要按照六个步骤来结婚:

第一步,纳彩。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纳彩礼物应该用“雁”,这是因为大雁代表忠贞,另外大雁寒来暑往,象征着顺应阴阳规律。

第二步,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古代女孩子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告诉他人的。古人迷信,问清后,还要占卜一下,看两人八字是否相合。

第三步,纳吉。如果占卜得到吉兆,男方再把这个好消息通知女方家,算是基本确认了这门亲事,相当于“订婚”。

第四步,纳征。男方把聘礼送到女方家,根据家境不同,聘礼也不一样,有可能是布匹、衣物,也可能是真金白银。

第五步,请期。男方择定婚期,自然要选择“吉日”,然后通知女方,女方如果同意了,那就定在那天迎亲。

第六步,迎亲。婚前一两天女方会将陪嫁送到男方家。到了定好的迎亲日期,新郎亲自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当然,迎亲和婚礼前后还有许多具体的规矩,到了这一步,整个结婚的过程才算完成。

古人结婚成家可真是不容易,这套礼仪从周朝一路传承,现今有些地方的婚礼,仍能看到“六礼”的痕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