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王wánɡ昌chānɡ龄línɡ
荷hé叶yè罗luó裙qún一yí色sè裁cái,
芙fú蓉rónɡ向xiànɡ脸liǎn两liǎnɡ边biān开kāi。
乱luàn入rù池chí中zhōnɡ看kàn不bú见jiàn,
闻wén歌ɡē始shǐ觉jué有yǒu人rén来lái。
诗文大意
绿色罗裙像是与荷叶一起裁剪,
荷花在她脸庞两边娇艳地盛开。
她融入荷花池中根本无法分辨,
听到《采莲曲》才能发现她的到来。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夏日,诗人来到一片荷花池旁,只见荷叶田田、荷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
池中有位采莲的少女,这位姑娘穿着碧绿的罗裙,与荷叶是一样的颜色,而她的脸庞粉嫩娇艳,活脱脱像是一朵出水芙蓉。可是,姑娘一瞬间不见了,难道刚才是诗人的幻觉吗?池中传来悦耳动听的《采莲曲》,原来这位采莲姑娘就在荷花丛中,她简直与荷花融为一体,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细品词句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美丽的采莲少女,诗人并没有直接描述少女的样子,而是用映衬的写法,把少女和荷花对应、连接在一起,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第一句说少女的罗裙是碧绿的,和荷叶的颜色一模一样,“一色裁”的写法尤为巧妙:罗裙是裁剪出来的,而荷叶是自然生长的,但在诗人看来,有一双天造地设的巧手,用同样的布料,把罗裙和荷叶一起裁了出来,那当然无法区分啦!第二句的“芙蓉”就是荷花,荷花在少女脸边竞相开放,粉嫩、清纯的少女脸庞与娇艳、纯美的荷花相互映照。这两句的描写并不具体,但生动传神,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位如同荷花仙子的少女,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第三句紧跟前两句,少女与荷花人花难辨,恍若一体,那么当少女混在荷花丛中,当然令人难以分辨了。这个“乱”字既有少女与荷花混杂在一起的意思,又给人眼花缭乱、如梦似幻的感觉。少女的身影不见了,没有关系,第四句中,少女唱起了《采莲曲》,听到歌声,诗人恍然大悟:她就藏身在这一池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间。后两句让这幅《少女采莲图》灵动起来,少女不仅如荷花般美丽,而且活泼、快乐、青春洋溢,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精灵。
讲个故事
王昌龄“失孟交李”
王昌龄又是一位仕途很不顺利的诗人,虽然他三十岁左右就考中了进士,但官职一直很低,还多次被贬职到边远的地方。
四十一岁时,王昌龄被贬去许多文人曾被贬去的地方——岭南,过了一年后,又被赦免,返回北方。这次归途中,他失去了一个好友,又结交到一位好友,这个故事被称作“失孟交李”。
据说,王昌龄在北归路上,去襄阳拜访老朋友孟浩然。孟浩然此前得了重病,称作“背疽”,就是后背上长了毒疮。本来他已经好一些了,但一见王昌龄分外高兴,招待王昌龄大吃大喝起来,喝了很多酒,还吃了鱼虾等发物,结果旧病复发,竟然就此病逝了。
王昌龄感到非常内疚,离开以后失魂落魄、心情悲痛。没有想到在巴陵这个地方意外遇到了游历到此的李白。他们两个都是孟浩然的好友,虽然以前没见过面,但早就品读过对方的诗,神交已久。这次,两人一见如故,在江边泛舟饮酒,吟诗畅谈。临别,王昌龄还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给李白。
这个故事中的时间顺序似乎有些问题,巴陵在襄阳的南边,王昌龄从岭南返回长安,应该先到巴陵,后到襄阳才对,而且根据李白的行游路线,也应该是王昌龄先在巴陵遇到李白,之后才路过襄阳,拜访孟浩然的。所以应该是“交李失孟”才对。
但几位诗人之间的情谊却是真切的,李白与王昌龄相识虽晚,却成了至交好友。数年后,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尉,李白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采莲曲》据说就是王昌龄后来在龙标写下的。
学个成语
出水芙蓉(chū shuǐ fú róng)
意思是指水中刚开放的荷花,本来比喻诗文清新不俗,后来又用来形容美丽而天然的女子。
出自南北朝时南朝梁钟嵘的《诗品》:“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说段历史
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
王昌龄最后一处被贬官的地方是“龙标”,这个地方在如今湖南怀化一带,在唐朝是非常荒僻的地方,当时属于“巫州”。王昌龄在这里一待就是八年,快六十岁时才离开。他离开两年后,又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被流放到巫州,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宦官高力士。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宦官统领禁军,有的权势滔天,有的决定皇位归属,还有的竟然敢下手杀害皇帝……这些宦官的名声一般都不好,很多都是贪婪阴狠之辈。但高力士这个唐朝名气最大的宦官,却被不少人称作“千古贤宦第一人”,也就是说他是自古以来最贤德的一位宦官,这是怎么回事呢?
高力士本来姓冯,他的出身可不低,祖父和父亲曾经是刺史。可是,他年幼时,父亲因被牵连到谋反案中,不幸获罪,全家受到连累,高力士这才净身入宫,成了个小宦官,侍奉女皇武则天。年少的高力士有一次犯了错,被从宫中赶了出来,一个叫高延福的宦官很看重高力士,把他收为养子,这样他才改姓为“高”。不久后,他又被召回宫里,这次他处处小心谨慎,长得也是一表人才,渐渐获得女皇信任,在宫中站稳了脚跟。
武则天去世后,朝局动**。高力士非常有眼光,他认为临淄王李隆基有帝王之才,尽心竭力帮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消灭韦后的势力,助李隆基当上了太子。后来,他又帮李隆基对付太平公主,最终帮助李隆基登上了皇位。从此,高力士就成了唐玄宗李隆基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他忠心不二,一生都和唐玄宗生死相依。
当时,连朝中的奏折,李隆基也都让高力士看,甚至让他给出处理意见。高力士没有像许多宦官那样窃取权柄、欺上瞒下,而是尽可能就事论事,妥善处理,唐玄宗评价说:“有高力士在前边处理问题,我才能安稳地休息啊!”
当然,皇帝的信任和恩宠也给高力士带来了地位和财富,不仅很多官员要巴结他,连太子都称呼高力士为“二兄”。
高力士见证了几十年盛唐的荣耀和繁华,也经历了唐朝从辉煌走向衰落的转折。“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长安,高力士不离不弃地跟随。在马嵬坡发生兵变,唐玄宗不得不赐死心爱的杨贵妃之后,他身边亲近的人只剩下高力士一个。
唐肃宗即位后,强行让父亲唐玄宗退位当太上皇。后来唐玄宗回到长安,一代新人换旧人,这位太上皇竟然被新上位的宦官李辅国欺凌,多亏高力士义正词严地斥责李辅国,保全了唐玄宗的尊严。但是因为这件事,他也被李辅国记恨,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再也不能陪伴在唐玄宗身边了。李辅国趁着唐肃宗重病,假传诏令,把高力士流放到边远的巫州,高力士请求临走前向唐玄宗辞行,也被拒绝了,君臣从此永诀。
被流放两年之后,高力士遇大赦,这时他已经年近八十岁了,还想立即赶回长安见唐玄宗。到了郎州这个地方,他遇到从京城来的人,才知道唐玄宗已经驾崩了,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竟然吐血而死。即位的唐代宗李豫感念高力士的忠心,将他陪葬于唐玄宗的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