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李lǐ白bái
朝zhāo辞cí白bái帝dì彩cǎi云yún间jiān,
千qiān里lǐ江jiānɡ陵línɡ一yí日rì还huán。
两liǎnɡ岸àn猿yuán声shēnɡ啼tí不bú住zhù,
轻qīnɡ舟zhōu已yǐ过ɡuò万wàn重chónɡ山shān。
诗文大意
早晨告别彩云之间的白帝城,
一日就到达千里之外的江陵。
两岸林中猿猴的叫声还未停,
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此时的李白已经年近六十岁了,他因罪被判流放夜郎,心情郁结悲愤,一路走走停停,去往遥远荒僻的流放地。没想到走到白帝城,忽然喜从天降——他被赦免了!诗人欣喜若狂,他决定立刻顺江而下,返回江陵——那里还有不少至交好友。
所以,一大早,李白就乘船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出发了,顺着江水直下三峡,诗人看着两岸飞快掠过的青山,觉得一身轻松、满心欢喜,自己的心也随轻舟飞驰起来……
细品词句
这首诗虽然也提到了彩云、江水、万重山岭,但并不是一首描绘风景的山水诗,而是抒发诗人轻松、欢快心情的抒情诗。
第一句写起点:白帝城。“彩云间”三个字,既写出白帝城坐落在白帝山上,地势高峻、早晨朝云环绕的环境,又衬托出诗人欢快、兴奋的心情。我们可以想象,当李白登上轻舟,回首看到隐于云间的白帝城,一定有种“恍如隔世”“如梦似幻”的感觉,他本来心情沉郁,是被流放途中的“罪犯”,却一下成了自由之人,马上就踏上了归程。
第二句写目的地:江陵。“千里”和“一日”这两个数字,用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表现出船行的速度有多么快,同时也展现出诗人的心情有多么痛快、返回江陵的心情有多么急切。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数字并不像李白其他的诗里“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那么夸张,根据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的记载,从白帝城到江陵真的有千里之长,顺江而下,水急船快,一天之内也确实有可能抵达。
后两句继续围绕着“快”来抒发诗人的感受,这两句必须一起来读。诗人用猿猴啼叫的声音和两岸飞掠的群山来作对比,把听觉和视觉联系起来,堪称“神来之笔”,也成了千古名句。长江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古时有记载,山林中确实生活着许多猿猴,“常有高猿长啸”,猿猴的声音还没有停歇呢,轻舟却已经驶过万重山岭了,这简直是极限的速度!当然,这里的“万”字就是夸张的写法了。而第四句的“轻”,不仅写出了船的轻快灵活,更表现出诗人的一身轻松、心情畅快。
全诗飞扬灵动、一气呵成,把船行之轻快、心情之畅快表达得淋漓尽致,也给读者无穷的快感和享受。
讲个故事
三峡的传说
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去往江陵,要顺江而下,穿过长江三峡。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面入口处,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全长近200公里,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一泻而下,沿途两岸奇峰陡立、朝云暮雨,正是诗中风景如画的“万重山”。关于三峡,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滔天洪水包围群山,淹没平原,大地一片汪洋。
当时,华夏大地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尧,他派一个叫“鲧”的人去治理洪水。鲧治水九年,他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水路的办法,结果水越堵越高,堤坝决口,洪水再次泛滥,鲧的治水以失败而告终。舜继承尧成为首领之后,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这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根据记载,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通的方法治水。据说,禹治理水害是从川蜀一带的岷江开始的,他分岷江水进入沱江,再流入长江,减少了成都平原的洪水。
随后,禹又顺江东下来到了三峡所处的位置,这时的三峡还没有疏通,巫山阻挡了长江,江水无法顺畅通过,造成这里频发洪水。大禹便开始疏浚三峡,先是“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就是凿开了巫山,使长江之水能够顺畅东流。然后,他又凿开瞿塘峡“以通江”,开西陵峡内的“断江峡口”,终于使长江顺利通过三峡,向东流注大海。
相传,禹在疏通三峡时,还曾得到神女瑶姬的帮助。瑶姬是西王母的女儿,她邀了十一个姐妹,偷下凡间。当她们来到三峡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十分敬佩大禹,决定助他治水,还送给大禹一本治水天书。
瑶姬姐妹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给捉回了瑶池,但她们挣脱了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消灭了恶龙,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
后来,这十二位仙女就爱上了三峡,再也不肯离去,她们便化成了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山峰耸立在巫峡两岸,称为“巫山十二峰”。瑶姬所化成的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所以叫“望霞峰”,也叫“神女峰”。
学个成语
一日千里(yí rì qiān lǐ)
这个成语看起来和这首诗的第二句很像,都是一日能行千里的意思。成语“一日千里”原本是形容骏马跑得很快,后来比喻进步或进展特别快。
出自战国庄周的《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说段历史
白帝城的修建者——公孙述
提起白帝城,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时的刘备和诸葛亮,因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后,就是在白帝城病逝,并且向诸葛亮托孤的。但是,白帝城的修建者另有其人,这个人叫公孙述,生活在西汉末年。
公孙述本来是蜀地的一个县级官吏,他很有些才能,治理的地方盗贼绝迹、治安良好。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废掉汉朝的皇帝,建立了“新朝”,升公孙述做了太守。
到了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各地起义军都打着恢复汉朝的旗号。公孙述一看机会来了,就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益州就是“扬一益二”的益州,是如今四川、重庆的一大片地方。
看到天下大乱,公孙述觉得益州地势险要,而自己在这里威望很高,应该也有机会当皇帝。所以,不久后他自称蜀王,很快又称帝,建立的国号叫“成家”。
白帝城就是公孙述在这个时期修建的。他看到长江三峡入口处的这座山地势险要,就依山修建城池。这里本来叫子阳城,城中有一口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公孙述就借此说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皇帝,因此自号白帝,这座城就被命名为“白帝城”。
后来,汉光武帝刘秀推翻新朝,逐渐统一中原,建立了东汉。刘秀派人劝说公孙述归附,但公孙述做皇帝还没做够,拒绝归降。双方开战,刘秀派能征善战的大将岑彭领兵进攻,大军一直打到成都城下,公孙述派出刺客诈降,岑彭一时大意,竟被刺死了。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终于攻破了成都,纵兵大掠,公孙述全家被杀。公孙述割据益州称帝,一共在位十二年。
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到了唐代以前,白帝庙又增建了祭祀刘备的先主庙和祭祀诸葛亮的诸葛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