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惠huì崇chónɡ春chūn江jiānɡ晚wǎn景jǐnɡ

字体:16+-

宋sònɡ·苏sū轼shì

竹zhú外wài桃táo花huā三sān两liǎnɡ枝zhī,

春chūn江jiānɡ水shuǐ暖nuǎn鸭yā先xiān知zhī。

蒌lóu蒿hāo满mǎn地dì芦lú芽yá短duǎn,

正zhènɡ是shì河hé豚tún欲yù上shànɡ时shí。

诗文大意

两三枝桃花开放在竹林边,

鸭子最先发觉春江水变暖。

蒌蒿长满地,芦苇刚发芽,

正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时间。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惠崇是一位著名的诗僧、画僧,他的画作被誉为“神品”。

这一天,诗人观赏到一幅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画的是初春时节傍晚江边的风景。惠崇细心观察,把各种动植物画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竹林外桃花初放;鸭子在回暖的江水中悠闲戏水;蒌蒿刚露头,在江边遍地生长,而芦苇才长出嫩芽;水中的河豚逆流而上,要去上游产卵;空中的大雁开始北飞,但还在回顾,似乎留恋温暖的江南……

诗人惊叹惠崇精湛的画技,创作出两首“题画诗”,一首描写江边风景,一首描写空中飞雁,这就是其中的一首。

细品词句

这首诗的结构很有趣,第一句和第三句写植物,第二句和第四句写动物,其中写动物的两句都发挥了想象,让这幅《春江晚景图》动了起来,焕发出盎然的生机。

第一句写竹林边开放的桃花,桃花只开放了“两三枝”,说明此时是初春时节,同时,桃花疏淡而不浓艳,也说明这幅画作雅致、平衡。

第二句写在江水中畅游的鸭子,惠崇尤其擅长画禽鸟,这鸭子的意态一定画得惟妙惟肖。在这句诗中,诗人发挥想象,去体会画中鸭子的感受,把自己看画的视觉转化成鸭子的触觉——冬去春来,江水已经悄然变暖,水中的鸭子一定最早发现了水温的变化,所以才会游得如此闲适,向人们报告着春的到来。

第三句又是写江岸上的植物,蒌蒿满地、芦芽短短,早春时节,万物生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句也暗示出画家惠崇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精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

第四句又写江水中的动物,也许画家确实画出了畅游的鱼儿,也许根本就没有画,但无论画中是否有鱼,诗人再一次发挥了想象——在这样的季节,河豚逆流而上,“美食爱好者”正好可以在江边垂钓、大快朵颐了。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天地,让读者不仅能用眼睛看,还能通过想象去“看”。

古代有一种题写在画作空白处的诗,就是“题画诗”。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不一定直接写在了画上,但也可以看成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没有任何词句说明这是一幅画,而是按照写景的方法来写画,诗人仿佛进到了画中,漫步在春江岸上,为读者再现出画中的景物。这还不够,诗人更发挥了想象,带领读者去想象视觉之外的天地,让诗情与画意完美融合。苏轼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没有直接赞叹这幅画,而诗人却用这种“走入画中”“画外联想”的方法告诉我们:这幅画是多么逼真精妙、活灵活现。

讲个故事

“吃货”苏东坡

宋朝的僧人惠崇,是位画家、诗人。《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苏轼观赏惠崇的画作时创作的,本来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许多读者却从这首诗里读出了许多“味道”,怀疑千古“吃货”苏轼看着画、吞着口水写下了这首诗,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苏轼是“吃货”,这可一点儿都不冤枉,因为他在大量诗文中提到自己爱吃的事,而我们今天的餐桌上,还有东坡肉、东坡肘子等跟苏轼有关的名菜。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老饕赋》,饕餮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所以“老饕”就是“吃货”的意思。苏轼在这篇《老饕赋》中,得意扬扬地讲述了自己的美食心得,介绍各种传统饮食的做法和吃法。

先说东坡肉。据说苏轼担任徐州知州时,有治水之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百姓们听说这位知州大人好吃,就送来许多猪肉作为答谢。苏轼就亲自发明了东坡肉,香气四溢、肥而不腻。他把做好的肉和“独家秘方”回赠给百姓,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后来苏轼被贬黄州,换了别人肯定茶不思饭不想,而乐观的苏轼到了这里,发现这里的猪肉好便宜,兴冲冲地写下一首《猪肉颂》,贡献了东坡肉的做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苏轼被贬到了边远的岭南。这里当时是蛮荒之地,却是荔枝的产地,苏轼吃了个痛快,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后来,他又被贬到海南,这里很难吃到肉,苏轼却喜爱上了美味的海鲜——生蚝,他甚至写信叮嘱儿子:不要让士大夫知道他在海南吃蚝的事,因为他担心大家会为了吃这种美味而争着要求被贬到海南来。

最后说河豚,河豚鲜美无比,但是有致命的剧毒,必须经过特别有经验的大厨处理烹饪才能去除。很多人都不敢吃。“老饕”苏东坡可不管,一见到就赶快品尝,旁人问他味道如何,他舔舔嘴唇说:“值得一死。”据说,用春天的蒌蒿、芦芽和河豚一起烹煮,味道尤其鲜美。了解了“吃货”苏东坡,我们再回来读这首诗,是不是就能品出其中的美味了呢?

学个成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shī zhōnɡ yǒu huà,huà zhōnɡ yǒu shī)

诗中有画,意思是描写景物的诗歌意境优美,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画中有诗,意思是画里富有诗意。

出自宋朝苏轼《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说段历史

宋朝的吃食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在饮食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我们中国人有许多饮食习惯就是在宋朝时建立的,例如一日三餐,北方人习惯吃面,南方人习惯吃米。那么生活在宋朝的祖先都吃些什么呢?

我们先来说说主食。宋朝北方广泛种植麦子和粟(去壳后就是小米),所以北方的主食就以面粉和小米为主;南方广泛种植水稻,所以南方的主食就以大米为主。北宋的都城在北方,面食的花样特别多,多数面做出来的主食都叫“饼”,有烧饼、油饼、汤饼、蒸饼……就看这种面食是如何制作的:烤出来的是烧饼;炸出来的是油饼;汤饼是煮出来的,其实类似于今天的面条或面片汤;而蒸饼其实就是馒头,后来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字,就改为“炊饼”,《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蒸出来的馒头。不过宋代也有“馒头”的说法,可当时有馅的才叫馒头,其实像今天的包子、馅饼,那时常吃的有羊肉馒头、笋肉馒头等。

再来说说肉食,宋朝宫廷和权贵最流行吃羊肉,羊肉的做法有烤、炖、煮、蒸、爆等,多种多样,还有把羊肉和鱼肉一起炖的,正好凑成一个“鲜”字。羊肉比较贵,平民常吃猪肉,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肉就是以猪肉为食材的。《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动不动就切一片牛肉,其实牛肉在宋朝很少能吃到,因为牛是耕地的重要帮手,在农耕时代特别重要,只有不能工作的老弱病牛,在官府批准下才能宰杀。另外,宋朝人也常吃狗肉、鸡鸭肉、鱼肉、蟹肉等。

蔬菜水果也不能少。笋、黄瓜、茼蒿、葫芦、芹菜、韭菜、萝卜、茄子、菠菜、芥菜、莴苣、芋头,还有水生的莲藕、茭白、莼菜等,这些我们今天常吃的菜,也是宋朝人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另外,宋朝人还爱吃用黄豆、绿豆、豌豆等豆类发成的豆芽。水果中,生长在岭南的荔枝是高级的水果,在北方一般吃不到,不过甘蔗、柑橘、橙子等还算常见。北方水果也不少,有梨、石榴、山楂、葡萄、李子、杏子、桃子、枣等。后来最常见的苹果在宋朝倒是不多见,只有一种小苹果,称作“林檎”。

最后,还有饭后甜点。宋朝的蜜饯果脯品类繁多,因为许多水果不好存放,宋朝人会用蔗糖、蜂蜜加工腌制起来,还设立了专门负责此事的“蜜煎局”。宋朝人还擅长制作各种糕点,什么栗子糕、蜂糖糕、紫苏糕……甚至还有夏天解暑的冰品,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东京城就有两家著名的“冰店”,各种冰品都用银器盛着,夏天时备受欢迎、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