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曾zēnɡ几jǐ
梅méi子zǐ黄huánɡ时shí日rì日rì晴qínɡ,
小xiǎo溪xī泛fàn尽jìn却què山shān行xínɡ。
绿lǜ阴yīn不bù减jiǎn来lái时shí路lù,
添tiān得dé黄huánɡ鹂lí四sì五wǔ声shēnɡ。
诗文大意
黄梅季节却一日日天气晴朗,
泛舟到小溪尽头沿山路步行。
绿荫和前半程路上一般浓密,
又增添了黄鹂时时的鸣唱声。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初夏黄梅时节的江南,本来多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可这几天却偏偏天气晴好、风和日丽。
诗人游性大发,趁着好天气游览清幽秀美的三衢山。他先是泛舟溪上,一路绿树成荫,遮挡了日光,让人倍觉清爽。船行到溪水尽处,诗人改为沿着山路徒步前行,仍然兴致勃勃。他发现这山路上的树荫依然浓密,而黄鹂鸟的恰恰鸣唱,更增添了山中的情致。这让诗人越走越舒畅,他随口吟诵,把这一路的见闻和心情写成了这首“游记诗”。
细品词句
第一句说明了诗人游览三衢山的时间和天气。“日日晴”,使用了叠字,写出了天气的反常,也写出了诗人的惊喜:在这黄梅季节,一般情况下应是阴雨连绵,但这几天竟然连续都是晴天!还不趁着这样的天气去游览山光水色?这一句为整首诗铺垫出兴奋愉悦的情绪。
第二句写诗人的游览路线和方式。先乘舟泛溪而行,在这初夏,人行水上,绿荫挡住晴日,自然令人舒畅。小船行到溪水尽头,不能再往前了,诗人于是舍舟登岸,继续顺着山路步行。
这会不会影响诗人的心情呢?后两句的见闻告诉了我们答案。
第三句说,绿荫一点儿不比“来时路”上少。这个“来时路”就是诗人之前乘小船走的水路,“不减”的不只是绿荫,还有诗人的兴致,虽然乘船改步行了,但他游览的兴致可一点没减少——在这晴朗的初夏时节,绿荫浓密不仅显出山景苍翠清幽,也让人觉得凉爽畅快。
第四句,再进一层,不仅风景没有减少、兴致没有减弱,还增加了,是什么呢?是深山中黄鹂鸟婉转动听的鸣唱。所谓“鸟鸣山更幽”,因为走到了更幽深宁静的山中,才听见了鸟儿的歌声。鸟鸣让诗人的旅途更有生机,更“添得”愉悦的心情,这真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这首诗明快自然,没有任何生僻的词汇,可以说“平中见奇”,把这次行程写得清新流畅、妙趣横生。
我们以后读诗的时候,可以特别关注一下:写景、记行类的诗对多种感受的描述。人的“五感”指的是:形、声、闻、味、触,写景时除了写视觉,还可以动用其他“四感”。杜甫《绝句》中“春风花草香”,有春风拂面的触觉、花草芬芳的味觉,这首诗中有绿荫遮阳的触觉、黄鹂鸣唱的听觉。写诗时融入多种感觉,更能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讲个故事
黄梅季节,“家家雨”还是“日日晴”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每年6月和7月容易出现持续阴天下雨的气候,因为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变黄的时期,所以被叫作“梅雨”,也被称作“黄梅天”“黄梅季节”等。《三衢道中》讲的就是这个季节。关于这个时节和这首诗,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江南人杰地灵,人人都饱读诗书。据说有这么两位秀才,经常一起饮酒谈诗、坐而论道,明明是好友,却常常互相斗嘴、抬杠。
有一天,正是黄梅时节,天气半阴不晴,说要下雨吧,太阳又时而露出脸来。两位秀才在酒馆里对饮,关于这天气发生了一场争执。
其中一个说:“这黄梅时节自然多雨,宋诗有言‘黄梅时节家家雨’,你竟然不知道?”他引用的是宋人赵师秀的一首诗《约客》。
另一个就不服了,说:“谁说的?黄梅时节照样天天放晴,宋诗也有‘梅子黄时日日晴’的句子,难道你忘了吗?”
两人谁也不服谁,僵持在这里。在一旁的酒馆掌柜听了两人争辩,笑道:“照我说,两位秀才就别争了,你俩说得都不错,但是还有一句宋诗啊,更能代表这黄梅时节的天气。”
“哪一句?”两个秀才异口同声地问道。
掌柜微微一笑,说:“熟梅天气半晴阴。”这句诗出自宋人戴复古的《初夏游张园》:“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听了这一句,两个秀才哈哈大笑,都向掌柜拱手表示敬佩。
学个成语
兴致勃勃(xìng zhì bó bó)
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
出自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他还是兴致勃勃道:‘以天朝之大,岂无看文巨眼。’”
说段历史
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秦桧
曾几不仅是著名诗人,也是一位性情刚直的大臣,他和哥哥曾开都反对南宋朝廷对金人的议和、投降政策,因此得罪了宰相秦桧,被罢官多年,直到秦桧死后,才重新得到任用。有人说,《三衢道中》这首诗就是曾几在秦桧死后被任命为浙东提刑时,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所写的。
之前已经讲过口蜜腹剑的唐朝奸相李林甫,但要说谁是史上第一奸臣,可能人们首先会想到的还是秦桧。秦桧和李林甫一样,做了近二十年宰相,在位时深得皇帝宠信,几乎权倾朝野,不过比起李林甫的媚上欺下、两面三刀,秦桧更像是充当了宋高宗的打手和替罪羊。
其实早年的秦桧并不是一个主和派,更不是投降派,甚至算得上是一位很有风骨的士大夫。“靖康之耻”发生时,金兵南下进攻东京汴梁,秦桧慷慨上书,说金贼贪得无厌,割地给银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应该强军固本,举全国之力抗击金人。
后来,金兵攻破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废为庶人,还提出要立张邦昌为帝,替金人作为傀儡统治北宋故土。许多大臣选择听命于金人,秦桧此时担任御史中丞,参与进书金人,希望能保存赵氏的皇位。后来,秦桧随徽宗、钦宗一起被金兵押往北方,此后三年的俘虏生涯,成了秦桧人生的转折点。据说这期间,他曾卑躬屈膝为金人效力,还给英勇抗金的军民写过劝降书。
被俘三年后,秦桧带着家人回到南宋。秦桧说自己是趁着金兵不注意,夺了一条船逃回来的。有的大臣不信,但可能因为秦桧早年表现不错,所以还是有不少大臣相信他。见到宋高宗,他提出了“南自南,北自北”的建议,就是说不要想着北伐、收复故土,要像南北朝那样,接受金人对北方的侵占和统治,其实就是向金人进献财物、休战议和。他的想法和宋高宗一拍即合,立刻得到重用,被拜为宰相,主持和金人的议和工作。但金人贪得无厌,军民也对金人极度愤慨,这次议和不成功,秦桧被罢相。
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的坚决抵抗下,南宋总算站稳了脚跟,宋高宗认为议和的机会来了,又把秦桧请出来二次拜相,这次秦桧把持相位达十八年之久。
秦桧让宋高宗考虑三天,如果决心议和,就把议和之事交给自己全权负责,不让其他人插手。在得到宋高宗肯定的答复后,他压制一切主战派的意见,跟金人达成了议和协议,代表南宋朝廷向金人俯首称臣。像其他奸相一样,秦桧得到宋高宗支持以后,大肆排斥异己,打击主战派,曾经担任宰相的赵鼎被秦桧一路贬黜到海南,最后绝食而死。类似曾几兄弟这样,因为反对秦桧被贬职、罢官、查办的更是大有人在。当然,最遭人唾骂的,就是秦桧在宋高宗授意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
但是权势滔天的秦桧也让宋高宗畏惧。在秦桧死后,宋高宗有一次对自己的亲信说:“秦桧已死,我终于不用在靴子里藏刀了。”
后世也有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秦桧丧权辱国、杀害岳飞,都是按皇帝的旨意办事。但在百姓心中,秦桧“千古第一奸臣”的骂名,恐怕是板上钉钉了。可能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秦桧、李林甫这样的大臣,一心迎合上意、巧言令色,不遗余力地打击政敌,不知道为天下苍生考虑,想的都是个人得失,这样的人,说是奸臣,丝毫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