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yuán日rì
宋sònɡ·王wánɡ安ān石shí
爆bào竹zhú声shēnɡ中zhōnɡ一yí岁suì除chú,
春chūn风fēnɡ送sònɡ暖nuǎn入rù屠tú苏sū。
千qiān门mén万wàn户hù曈tónɡ曈tónɡ日rì,
总zǒnɡ把bǎ新xīn桃táo换huàn旧jiù符fú。
诗文大意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过去,
春风把暖意送入屠苏酒里。
当千门万户迎来灿烂朝阳,
人们总要把新旧桃符更替。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看到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严峻问题,一直有变法图强的理想。快到五十岁时,他终于迎来实现抱负的机会——新皇帝非常认同他的理念,对他委以重任,支持他推行新法改革。
正在此时,新的一年来了,诗人心怀喜悦,感受着汴京城的节日气氛。在诗人看来,“除旧布新”的变法就和“辞旧迎新”的元日一样,送走旧的,迎来新的。创造更好的生活,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们应该秉持的态度。所以,他欣然赋诗,记录新年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情怀,也向大家讲述要奋发进取、勇于革新的道理。
细品词句
这首诗描写了元日到来时人们除旧迎新的景象,特别记录了三种风俗习惯。
第一句讲“辞旧”,一上来就用如同春雷炸响的爆竹声起头,可以说是“先声夺人”。在这样热闹欢腾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暗示人们不要留恋旧的东西,该送走时就送走。
第二句讲“迎新”,春风送来了暖意,新的一年开始了。春天的美好暖意被送入了新年的屠苏酒中,让我们畅饮吧!屠苏酒是一种药酒,有驱寒祛病的作用,喝下新春的屠苏,让暖意驱散寒意,同样有除旧布新的含义。
第三句写“千门万户曈曈日”,家家户户都沐浴在新春第一天灿烂的晨光之中,令人感觉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第四句写出人们在元日太阳升起时,用新的桃符换掉旧的桃符。这句的“总”说明更换桃符、辞旧迎新是年年都要做的事情。其中隐含的意义是告诉人们:推行新法替代旧法,是自古就有的事情,是国家发展的规律。
这首诗描绘新年元日喜庆、欢腾的景象,写出了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三种习俗,充满生活气息。同时,这首诗充满了比喻和象征意义。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此时的他得到神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正在大展拳脚、推行新法。因为还有许多大臣、百姓对新法不理解、不认同,所以阻力也非常大。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读出诗中的情怀和哲理,诗人希望人们就像迎接新年一样,支持他革除旧政,施行新政,使国家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
讲个故事
神荼与郁垒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提到,元日人们要摘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这是古人过新年的一种风俗习惯。“桃符”是两块用桃木做的木板,上边刻着或写着两位“门神”的名字,或者刻着或绘着他们的画像。这两位神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关于他们,有这么一段传说:
据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棵巨大的桃树,“蟠曲三千里”,也就是说弯弯曲曲的枝干竟有三千里之广。树顶有一只金鸡,每到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方,枝干弯曲盘旋,树梢挨到地面,形成了一扇拱形的大门,叫作“鬼门”。这座山中住着各种妖魔鬼怪,它们要想出山,就得经过这扇鬼门。每当清晨金鸡啼叫时,夜晚出去游**的鬼怪就必须赶回鬼门里。鬼门两边站着两个神,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怪在外边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将它们捉住,用芒苇编成的绳子把它们捆起来,送去喂一只大老虎。因此,所有的鬼怪都畏惧神荼、郁垒。
这样,民间慢慢就有了“桃木驱邪”、神荼和郁垒是“门神”的说法。于是人们在桃木板上刻出或画上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古代很多人家除了大门,还有第二道门或者房门,他们还会在二道门画上那只吃鬼的老虎,旁边再挂上一条芒苇绳。这样,各种妖魔鬼怪就都被驱走啦!
学个成语
除旧布新(chú jiù bù xīn)
意思是清除旧的,建立新的,以新的代替旧的。
出自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说段历史
“爆竹”的历史
《元日》这首诗第一句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可见北宋时就有新年元日燃放爆竹的习俗了。其实,爆竹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有一本篇幅不长的志怪小说,叫《神异经》,据传是汉朝的东方朔所写。书中说西方的深山中有种怪物叫作“山臊”(也称作“山魈”),这家伙个头儿不大,但是碰到人,会让人生病。怪物最怕爆竹的声音,所以人们会用燃放爆竹的方法驱赶它。后来,在辞旧迎新、祝愿平安的新年时燃放爆竹,就成了一种习俗。
有一本南北朝时期的人写的书——《荆楚岁时记》,其中这样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就是:正月初一大清早,人们听到公鸡打鸣就纷纷起床,先在自家门前放爆竹,来赶跑山怪恶鬼。
当时还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就用火烧竹子,竹子爆裂发声,这就是“爆竹”名称的由来。
到了唐朝,“爆竹”又被称为“爆竿”,人们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竹竿便会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唐初,有个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
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称作“爆仗”;再往后,因为这种“爆仗”连成串,又有了“鞭炮”的名字。王安石就生活在北宋时期,他听到的“爆竹”有可能是装了火药的竹筒,也可能是经过改进的“爆仗”。
后来虽然不用竹子了,但“爆竹”的名称还是保留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燃放爆竹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习俗和娱乐活动,除了春节,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搬家、开业等,也要燃放爆竹。湖南浏阳、广东佛山、江西宜春等地成了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今天,用爆竹驱除鬼怪的迷信色彩早已淡化,放爆竹更多是为了表达美好祝愿、烘托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