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杜dù牧mù
清qīnɡ明mínɡ时shí节jié雨yǔ纷fēn纷fēn,
路lù上shànɡ行xínɡ人rén欲yù断duàn魂hún。
借jiè问wèn酒jiǔ家jiā何hé处chù有yǒu?
牧mù童tónɡ遥yáo指zhǐ杏xìnɡ花huā村cūn。
诗文大意
清明时节春雨飘洒纷纷,
路上行人感到神伤断魂。
借问何处有酒家能落足?
牧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清明本是踏青、祭祖的时节,诗人却不得不行走在异乡的路上。陌生的旅途本来就让人觉得孤单忧愁,偏又赶上春雨纷纷,身上湿冷,双腿疲惫,再加上心中苦闷,诗人简直觉得“失魂落魄”。
无奈之下,诗人想:如果有个酒家能歇歇脚,再喝上一碗美酒驱散寒意,那就好了。他向一个小牧童问路,小牧童指向远处,诗人望过去,在杏花开放的地方有个山村,隐约看到那里酒旗招展。
诗人的心情立刻“由雨变晴”、由悲转喜……
细品词句
有不少的诗词、文章、戏剧、音乐作品,都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起,就是开头、起头;承,就是承接开头延续展开;转,就是发生转折、变化;合,就是总结、收尾。《清明》这首诗,明显就是“起承转合”结构。
第一句是开头,说明时节和环境,正赶上清明,春雨绵绵,“纷纷”两个字说明这雨不大,但是连绵不断、细细密密。
第二句承接上一句,古代的“行人”和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现在的“行人”是说走路的人,有别于骑车、乘车的人,而古代的“行人”是指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欲断魂”的“魂”指的是人的精神、情绪,诗人觉得魂都要“断”了。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想象:清明本应和朋友一起踏青,或者和家人一起祭拜先人,而诗人却冒雨走在陌生的地方,心头的忧愁、烦恼、疲惫、凄冷无法排遣。
第三句迎来了转折,不再继续描述雨中赶路的愁苦,诗人想摆脱这“断魂”的情绪,只能去寻一处酒家,歇歇脚、暖暖身。“借问”说明诗人在愁苦彷徨中需要向人求助。
第四句以小牧童的回答来结束整首诗。“遥指”说明杏花村并不太近,但是能够指到那里、看见那里,所以应该也不太远。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杏花村”这个美丽的名字带给我们无限遐想:那里一定有娇艳的杏花、好客的酒家、甘醇的美酒。愁苦的诗人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抚慰,而读者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他心情的转变。诗人不再讲述自己如何赶路、如何走进酒家,整首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留下耐人寻味的余韵。
讲个故事
各地争抢的“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浅显生动、意境优美,被誉为千古绝唱。诗中提到一个美丽的地方——“杏花村”,杜牧可万万料想不到,这会引发后人对“杏花村”名称的争夺大战。
诗中提到,诗人想寻觅酒家,小牧童指向了“杏花村”,暗示读者,在这个地方应该有酒家可以歇息饮酒,但是诗人并没说明他这首诗创作于何处。古代可能有不少小村庄,因为旁边种着杏树,春天有杏花绽放,就会起“杏花村”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
因为这首诗实在太出名了,所以很多地方都说诗中的杏花村是在他们这里。其中包括安徽贵池、山西汾阳、湖北麻城、江苏南京及江苏徐州等,共有二十多地。这场争夺战一直打到了现代,最后,有竞争力的就剩下两处:一处是山西汾阳,另一处是安徽贵池。这两处各有自己的理由。
山西汾阳自古就有个大名鼎鼎的“杏花村”,名气大的原因恰恰是这里出产名酒。据说,早在南北朝时,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天下。历朝历代,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而闻名。盛唐时这里曾有酒家七十多处,还有“杏花村里酒如泉”的诗句形容这个地方。名叫“杏花村”,又刚好以酒闻名,似乎跟诗中的“杏花村”非常匹配。但问题是,历史上从没有杜牧到过山西的记载。
而安徽的贵池在唐朝的池州,杜牧确实曾担任过两年池州刺史,在这里留下不少诗作。贵池人引用了许多当地的历史记录,证明杜牧这首诗确实创作于池州,而池州也有个杏花村,这个杏花村古时也产酒。清朝有个生在杏花村的读书人,叫郎遂,他历时十一年修成《杏花村志》,其中详细说明了杜牧的《清明》写的就是池州杏花村。《杏花村志》还被清朝大文人纪晓岚选入了《四库全书》。纪晓岚也对“杏花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杜牧诗中写的可能是风景,而不是村名,那是一片开着杏花的美丽村庄。后人因为杜牧的诗,才把这个村子命名为杏花村。据说,现在贵池的杏花村还有当时杜牧饮酒的“黄公酒垆”。所以,从历史记录来看,诗中的杏花村应该在安徽贵池。
学个成语
失魂落魄(shī hún luò pò)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出自元朝无名氏所写的戏曲《看钱奴》:“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说段历史
“清明节”的历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这天既是节气,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时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总结出的一套知识体系,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也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这时随着气温升高,大地春和景明,万物生机勃勃,正是去郊外踏青和为先人扫墓的好时节。
清明是如何成为一个节日的呢?有个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之子重耳,被迫流亡天下长达十九年。一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始终追随其左右,甚至在重耳要饿死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即位,成为晋文公,他励精图治,成就霸业。但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背上老母亲上了绵山隐居。
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心,亲自去请他下山当官,介子推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就命人放火烧山,想逼他下来。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下山,竟然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悔恨不已,就下令每年在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不能生火吃热食,以寄托哀思。这个日子一开始被称作“寒食节”,后来演变成“清明节”。
但根据历史记载,寒食起源是在介子推以前,我国北方在上古时期就有“改火”的习惯。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从冬天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重新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这就是“改火”;不能烧火做热食的日子,就成了“寒食节”。
唐代社会发展,南北各地的风俗融合,形成了清明祭扫的风俗,寒食节的说法慢慢减少,逐步被清明节取代。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了寒食禁火、冷食的习俗。除此以外,逐渐增加了踏青、**秋千、蹴鞠、放风筝、斗鸡等风俗。另外,清明节和重阳节还分别有春祭和秋祭,春祭用来祭奠直系的先人,而秋祭用来祭奠整个宗族的祖先。
经过历代发展和传承,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成了清明节的两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