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王wánɡ维wéi
独dú在zài异yì乡xiānɡ为wéi异yì客kè,
每měi逢fénɡ佳jiā节jié倍bèi思sī亲qīn。
遥yáo知zhī兄xiōnɡ弟dì登dēnɡ高ɡāo处chù,
遍biàn插chā茱zhū萸yú少shǎo一yì人rén。
诗文大意
独自在异乡,身为外来客,
每逢佳节都格外思念至亲。
想必兄弟们正在登高远望,
头插茱萸,只少了我一人。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家乡蒲州,在洛阳、长安一带游学、经商。十七岁时,他还是个少年,但已经离家两年了。
这天正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庆贺,诗人独自在异乡,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外地人”,在这样的日子分外思念家乡、想念亲人。诗人忆起小时候在家中和兄弟们把臂同游、欢度佳节的场景,不禁想:我的兄弟们这时在做什么呢?他们一定像当年一样,一起登上了高山,不知他们有没有眺望我的方向?他们现在一定头插茱萸,互相嬉笑,会不会发现少了一个远在他乡的哥哥呢?
细品词句
这首诗把特定的时间和主题写在了题目中,正是在九九重阳佳节,回忆起身在山东的兄弟们。这里的“山东”可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华山以东”。王维当时在长安,身处华山西侧,而他的家乡蒲州在华山的东边,自己和兄弟之间隔着巍巍华山。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状态和心情。
第一句,起头就是“独”字,说明诗人孤孤单单的状态。接下来连用了两个“异”字:“异乡”是对诗人来说,身处的地方不是家乡,而是陌生的他乡;而“异客”是对这个地方而言,诗人只是个客人、是“外乡人”。这两个“异”传达出强烈的情感,突出了诗人背井离乡、举目无亲的状态。
第二句,描述诗人此时的心情。如果身在家乡,“每逢佳节”当然会觉得欣喜、快乐;而对异乡游子来说,“每逢佳节”却会引起对家乡亲人的回忆,更会觉得孤独,思乡之情会加倍地爆发、难以抑制。这句诗概括出古往今来游子的心声,也成为千百年来被不断引用的名句。
前两句已经把孤独的状态、情绪讲到极致。所以,后两句诗人转换了角度,转而去想象兄弟们此时的状况,不写自己对兄弟的思念,而写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这也是“人之常情”,人们在思念亲人时常会想:亲人是不是也在思念我?在诗歌中,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抒情方法,会让情感又进一层、更加深沉。
“遥”说明诗人和兄弟之间的距离,“知”却跨越了空间,这个“知”既说明诗人对兄弟的了解、相知,也点出题目中的“忆”字:正是因为回忆起在家乡和兄弟共度重阳的情景,所以“知”兄弟们此时的情态——他们一定携手登高、遍插茱萸。最后“少一人”三个字把情感推向了**——兄弟们一定也因为缺少了诗人这个哥哥而感到遗憾。情到深处,诗人关怀的不是孤单的自己,而是替兄弟们因为缺少自己而感到遗憾。这样的情感表达含蓄曲折,更显得厚重、真挚。
讲个故事
王维和他的兄弟
王缙是王维的二弟,只比王维小一岁,王维、王缙兄弟情深、互相护持,传为佳话。
“安史之乱”爆发时,王维没来得及逃离长安,被安禄山的叛军抓住了,安禄山很欣赏王维的才华,就想让他给自己当官,王维虽然不愿意,但还是被叛军裹挟,被硬安上一个官职。
后来,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王维被视作担任过“伪职”的叛徒而关进了大牢,按律应该被处死。
而王维的弟弟王缙却在“安史之乱”中协助李光弼坚守太原,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时刚升了官,他请求削掉自己的官职,来为哥哥赎罪。这时,又有人拿出王维曾在叛军中写下的一首诗《凝碧池》,证明王维心系大唐。王维因此幸运地免于处罚,之后还屡次升官,最后得以善终。
后来,又轮到王维护持弟弟了。当时,王维已经升迁,在朝中任尚书右丞,而王缙此时被派往蜀州任职,远离朝政中心,过得也不太顺心。王维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名为《责躬荐弟表》,质朴坦诚,没有用华丽辞藻过度修饰。王维在文章中赞誉弟弟忠于国事,擅长政事,文才杰出,且谦和正直,他非常谦恭地说自己年老力衰,列举了自己不如弟弟的五个方面,恳请皇帝解除自己的职务,将弟弟调回京城。
这封奏章起了作用,不久后王缙就被征召入京。可惜的是,他还没回到长安,王维就病逝了,兄弟俩没见到最后一面。
后来王缙做到了唐朝的宰相,想必他每逢重阳头插茱萸、登高远望时,都会想起自己的兄长。
学个成语
背井离乡(bèi jǐng lí xiāng)
古代施行井田制,所以“井”在这个成语中表示家乡的土地,也指家乡。成语的意思是离开家乡到外地。
出自元朝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说段历史
“重阳节”的历史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按照我国古老神奇的经典《易经》所说,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而“九”是最大的个位奇数,被称作“极阳”。九月九日这个日子两个九重合,因而被称作“重阳”。
根据这一天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节”“晒秋节”“祭祖节”,后来又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但是目前没有定论。人们认为,从上古时期,祖先就因为当时的原始信仰、祭祀活动、天象变化等,在重阳前后开展祭祀活动。有人说,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诗中,就曾出现“重阳”,但学者分析,这里的“重阳”是“九重天”的意思,并非节日。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时有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到了汉代,重阳成了固定的节日,且增添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习俗。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吕后谋害,她的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因而把皇宫内庆祝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求长寿。“蓬饵”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制作而成的重阳糕。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重阳已经被看成一个特殊日子,人们把“九”和长久的“久”联系起来,在这一天会特地举行宴会,进行庆祝。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说“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
登高,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另外,人们认为重阳金秋正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祈福,有益身心。
茱萸的果实可以入药。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祛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插在头上。
重阳是丰收的季节,亲友乡民为庆贺丰收、祭拜祖先,一起欢宴,吃重阳糕,饮**酒。
此外,重阳节还有赏菊、晒秋、放纸鸢等习俗。
从这些风俗中我们不难体会:少年王维在重阳这一天背井离乡、孤身在外,会多么想念家乡的亲人、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