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韦wéi应yìnɡ物wù
独dú怜lián幽yōu草cǎo涧jiàn边biān生shēnɡ,
上shànɡ有yǒu黄huánɡ鹂lí深shēn树shù鸣mínɡ。
春chūn潮cháo带dài雨yǔ晚wǎn来lái急jí,
野yě渡dù无wú人rén舟zhōu自zì横hénɡ。
诗文大意
我唯独爱这涧边芳草的幽清,
上边枝叶深处有黄鹂在啼鸣。
夹带着暮雨的春潮来势迅猛,
野渡无人小舟自在横于水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多年以来,诗人一直在各地做官,此时他已人到中年。诗人勤政爱民,时时反躬自责,是个生活简朴、有责任感的好官。同时,他非常仰慕晋代诗人陶渊明,向往幽然物外、恬静自然的生活。
当时,诗人正担任滁州刺史,这一天,他独自来到滁州的西涧游玩,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他被涧边幽然恬淡的芳草吸引,在黄鹂的清鸣中静静欣赏着幽草的神韵;傍晚时春雨来临,潮水涌涨,野渡空无一人,一叶小舟默默横在水中,宁静自然的意境让诗人久久回味……
细品词句
《滁州西涧》是唐朝山水诗的名篇,也是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后人评价这首诗恬淡高远,意境幽雅,已经达到人与自然天地相融合的“无我”境界。
前两句从静到动,围绕着“幽”字描绘涧边的景色。
第一句中的“独怜”虽然是唯独喜爱、单单喜爱的意思,但诗人喜欢的并不只有小草,否则这首诗就应该叫“滁州涧边草”了。“独”说明诗人最先注意到涧边的芳草,可以说“一见钟情”,这是整幅画面的切入点。诗人为什么喜欢小草?是因为“幽”,涧边的芳草静静生长,无人关注,但它自顾自地郁郁葱葱,悠然自得、摇曳生姿,这样的草才能称作“幽草”。诗人懂得幽草之美,所以“一见钟情”、心生爱怜。
第二句,顺着鸟鸣声,视线向上移动,黄鹂在“深树”中鸣唱,这个“深”进一步衬托出环境的“幽”。“鸟鸣山更幽”,诗人在这里“以动写静”,黄鹂悠扬婉转的啼鸣反而加强了画面的宁静感,这深树黄鹂是幽草的陪衬,也是它的知己。
后两句从动到静,天气环境的变化引导着我们的视线随之变化。
第三句,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时分,天气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把视线放远,去看西涧的景象。春雨洒落,春潮涌来,“带”字把潮水和雨水连接起来,好像雨是被潮水带来的,“急”字让整个画面动了起来,潮声、雨声交织,有一些“天地变色”的急迫感,难道这幽雅宁静的画面要被打破了吗?
第四句又由动入静,“野渡”本来人烟稀少,在这春潮暮雨中就更是“无人”了,这样的情境下,诗人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到小舟上。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的是“自”,小舟似乎觉得外边世界的变化、喧闹与它无关,而是自在地、自顾自地、顺其自然地横在水中,随波**漾,这样的小舟和“幽草”一样,不受环境的影响,恬静地散发着幽雅的情调。
这首诗含蓄深远,所以其中的含义自古就有争论。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能体会到雅致恬淡的意境,诗人似乎已和自然完全融合,涧边的幽草、自横的小舟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共鸣。
讲个故事
浪子回头的大诗人
从《滁州西涧》这首诗,我们能读出恬淡高远、天人合一的意境。韦应物的为人也确实像这首诗一样:他仰慕田园诗人陶渊明,向往隐逸淡泊的生活;他对妻子一往情深,妻子早逝后,终身不再娶,对两个女儿他疼爱有加,女儿出嫁时,他潸然泪下,写下感人至深的“嫁女诗”——《送杨氏女》;作为地方官,他勤于职守、爱护百姓、生活简朴。晚年时,韦应物做了三年苏州知府后,竟然身无分文,连去长安等候新差遣的路费都没有,只得寄宿在苏州寺庙中,不久就病逝了。
谁能想到,韦应物这样一位洁身自好、志趣高雅的“谦谦君子”,却曾经是个走马长安、顽劣不堪的“不良少年”呢?
韦应物比李白和王维晚生了三十多年,比杜甫晚生了二十多年,所以不像这些大诗人,在中年、晚年才赶上“安史之乱”,他少年时正赶上大唐盛世的“尾巴”。韦应物出身于真正的豪门——京兆韦氏,韦氏是关中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当时有句话“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就是说韦氏和杜氏这两家豪门,几乎已经“顶天”了。韦应物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自然不用奋斗就能出人头地。他十五岁时就被选中担任皇帝的近身侍卫,早早看遍了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繁花似锦的宫廷生活。在皇宫以外,他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他后来写了首诗《逢杨开府》,反思那时的生活,诗中提到:他年少时仗着皇帝恩宠和家庭出身,几乎为所欲为、横行乡里,家里收容着亡命之徒,百姓见到他都要躲着走,官差根本就不敢抓他……活脱脱是个无法无天的“浪子”。
但是,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打破了长安的歌舞升平,也就此改变了韦应物的人生。当时韦应物还不到二十岁,他没能跟着唐玄宗逃亡四川,只好在长安一带流亡,曾经的贵公子转瞬之间变成了丧家犬,变成了被欺凌的对象。
这个年轻人仿佛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他没有自怨自艾、就此沉沦,而是洗心革面,反思自己之前的人生,“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他决定静下心来学习,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排除一切杂念专注读书,一切从头来过,用知识改造自己,立志以有用之身去修补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浪子回头金不换”,等到战乱渐渐平息,韦应物也改头换面了。他从二十七岁开始出任官职,在此后近三十年中,他辗转各处担任地方官员,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他担任苏州刺史的时间最长,直到在苏州去世,所以,后来也被称作“韦苏州”。
关键是,这个从前的“小恶霸”,在地方做官,反而能以百姓为父母,勤于职守、爱惜民众、简朴廉洁。他在为百姓殚精竭虑地工作时,还时时反躬自责,常为自己拿着国家的俸禄却没做得更好而感到惭愧。
就这样,韦应物完成了人生的转变,留下了千古诗名,他后来被誉为“盛唐最后一位大诗人”。了解了他的故事,我们再来读《滁州西涧》,一定会别有一番体会。
学个成语
洗心革面(xǐ xīn gé miàn)
意思是清除内心的污垢,改变旧时的面目,比喻彻底悔改或转变。
出自传说中周文王所写《周易》中的两句:“圣人以此洗心。”“小人革面,顺以从军也。”
说段历史
苏州刺史例能诗
“苏州刺史例能诗”,这是“诗豪”刘禹锡写给“诗魔”白居易的诗句,意思是苏州刺史总是很能写诗。这首诗是刘禹锡给好友的“戏言”,但从当时曾出任苏州刺史的三个人来讲,这话说得可一点儿也没错,而且,这三位苏州刺史之间,还有许多联系。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是江南的两座标志性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朝历代和苏州有关的文化名人层出不穷。
这三位苏州刺史中,第一位就是“盛唐最后一位大诗人”韦应物,他在公元788年出任苏州刺史,一直到三年多后在苏州去世。他在苏州不仅留下了许多诗篇,还关注民生疾苦,减赋税、勤政务,经常上山下乡鼓励农桑。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自己生病的时候会更惦记民生疾苦,自己管辖的地方有流亡的百姓,就觉得愧对朝廷的俸禄。后来北宋时也曾出任苏州知府的范仲淹称其为“仁者之言”。
传说,白居易年少时游历到苏杭,曾经赶上韦应物做苏州刺史,可能也拜访过韦应物。这个说法并没有明确的依据,但白居易确实推崇韦应物,他曾说韦应物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白居易比韦应物晚生了三十多年,在韦应物去世三十多年后,公元825年时,白居易也出任苏州刺史。白居易虽然在苏州任职只有一年多,却为苏州留下了著名的“七里山塘”,他主持整治疏通山塘河,用开出的河泥筑成河堤,在堤岸栽柳种竹,植桃李数千株,在塘中养莲荷。疏通的山塘河和筑成的河堤,不仅解除了洪涝之忧,而且大大便利了这一带的灌溉和交通。当时,苏州人称河堤为“白公堤”,后来白公堤渐成繁华街市,舟车往来、会馆林立、笙歌曼舞,成了千年古街“山塘街”。白居易受到苏州百姓的爱戴,至今山塘街还有纪念白居易夫妇的白公桥和白姆桥。白居易晚年写了《忆江南》三首,其中第三首就是回忆苏州的。
白居易从苏州刺史离任后,在扬州见到了刘禹锡,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巧的是,又过了几年,公元832年,刘禹锡也来到苏州担任刺史。在他到任的前一年,苏州刚刚发生了洪水,此时刘禹锡已年近六旬了,但他刚刚上任就四处视察灾情。苏州本是个富庶繁荣的“宝地”,现在即便发生了灾害,朝廷也认为苏州能够自救自足,不需要赈济。但刘禹锡一到这里就发现灾情比想象中更严重,百姓已经出现严重的饥荒。他忙开仓赈饥,并且不停上书,要求减免苏州赋税。在他的努力下,苏州人民很快恢复了生产,渡过了灾荒,可以说刘禹锡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唐代这三位“例能诗”的苏州刺史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人们把他们三位合称为“三杰”,并建了一座“三贤堂”,供后世凭吊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