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大dà林lín寺sì桃táo花huā

字体:16+-

唐tánɡ·白bái居jū易yì

人rén间jiān四sì月yuè芳fānɡ菲fēi尽jìn,

山shān寺sì桃táo花huā始shǐ盛shènɡ开kāi。

长chánɡ恨hèn春chūn归ɡuī无wú觅mì处chù,

不bù知zhī转zhuǎn入rù此cǐ中zhōnɡ来lái。

诗文大意

人间四月百花都凋谢残败,

山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

我常遗憾春去后无处寻觅,

却不知它藏到这山寺中来。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因为勇于直言而遭人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到了江州之后,他开始寄情山水。

正是农历四月,是江南的“孟夏”,也就是初夏时节,春天过去了,百花也已经凋零。诗人与十几位朋友相约游览庐山,晚上住在山顶的“大林寺”。诗人惊喜地发现:这人迹罕至的大林寺因为山高地深,气温更低,所以时节比山下晚,此时如同春季的二月天,山桃刚开花,小草才发芽,诗人恍然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诗人爱春、惜春,他没想到,正在惋惜春天逝去时,却在这里发现了春的踪迹……

细品词句

这首诗虽短,但构思巧妙,一二句、三四句分别形成转折对比,起伏跳跃、富有情趣。

前两句先构成一个先抑后扬的转折。第一句交代出目前的时间:农历四月,正是“孟夏”时节,春已去,芳菲落尽。这句诗平淡直接,暗含遗憾,其中“人间”的意思是寻常世界、现实世界,这样衬托出后边的山寺宛如仙境,是另一个世界。第二句形成第一个转折,这是景色的转折,“人间”春已去,山寺中却如同二月时节,桃花刚刚开放,“始盛开”与“芳菲尽”是鲜明的对比,带有惊奇、惊喜,仿佛瞬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后两句转为抒**绪,又是一个先抑后扬的转折。第三句中的“恨”不是“怨恨、仇恨”,而是一种耿耿于怀的惋惜、不舍、惆怅,“常”字说明诗人历来惜春,总是会为春归无处寻觅而感到怅惘;第四句形成第二个转折,这次是情绪的转折,“不知”是说原来是自己无知,错怪了春天,原来春天转过天地山川,躲到这里来了!这句带着一丝俏皮,把春天看作顽皮可爱的孩子,它偷偷跑到这里来展示它的美好了,而诗人在这次大林寺之行中,竟然意外地发现了它,多么让人惊喜啊!

这首诗立意新颖,情趣盎然,充满了童心,对景物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引人遐想。这也说明,诗人当时虽然受到贬谪,但保持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仍然可以在山水中得到感悟、得到欢乐、得到心灵的慰藉。

讲个故事

同是天涯沦落人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的。江州,就是后来的九江,古时也称作浔阳。在这个地方,白居易还曾写过一首千古名篇——《琵琶行》,诗中记录了他和一位弹琵琶的歌女相遇的事情。

那是白居易来到江州第二年的秋天,一天晚上,白居易在江边送友人远行。双方正要洒泪而别,却听到江面一条小船里有人在弹琵琶。那时的诗词离不开音乐,大诗人白居易自然也精通音律,他一听就呆住了:这是京城流行的曲调,而且这个人的弹奏水平非常高!

白居易和朋友就邀请弹琵琶的乐师出来一见,希望能听她弹奏一曲。那位乐师一开始不愿露面,经过白居易等人反复真诚邀请,才抱着琵琶走出来。这是个有些上了年纪的琵琶女,她为白居易等人弹奏了《霓裳羽衣曲》《六幺》等京城名曲,技艺高超,催人泪下。

白居易他们请琵琶女一起饮酒,问起她的身世。

琵琶女原本在京都长安,曾跟著名的琵琶大师学艺,也曾红遍京城,被无数权贵追捧。后来年纪大了,不复青春,嫁给商人为妻,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商人重利不重情,往往说走就走,现在又去做生意了,却把琵琶女留在江口孤守空船。在这秋日凄凉的晚上,她弹起琵琶,追忆青春,想到如今沦落至此,禁不住潸然泪下。

白居易听罢琵琶女的陈述,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同时又无比感慨,觉得琵琶女每句话都说到了自己心上:他被贬到江州,两年来一直随遇而安,但他的遭遇和琵琶女其实无比相似,他也曾走马长安,少年得志,怀有济世安民的志向,但一片赤子之心却遭到诽谤和攻击,被贬谪沦落到此处……

所以他对琵琶女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我们都是沦落在天涯的人啊,遭遇一样,不必在乎以前认不认识。

白居易当场写下长诗《琵琶行》,赠给琵琶女作为新曲,琵琶女现场就弹奏起来,在场的所有人听了都感动落泪,白居易更是泪如雨下……

在那个时代,一个官员、一个名满天下的文士,却认为自己和一位歌女经历相似、感受相通,并且视其为知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这次偶遇也为人们留下了《琵琶行》这首千古名篇。

学个成语

春暖花开(chūn nuǎn huā kāi)

本意是说春日和暖,百花盛开,形容春景美丽,后来也常用来比喻有利于工作或学习的大好形势。

出自明朝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说段历史

宰相被当街刺杀的“恐怖事件”

白居易年少成名,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是“十七人中最少年”,三十多岁就当上了翰林学士,仕途本应一帆风顺,可是却一下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待遇几乎和变法失败的“八司马”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样,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要从一件唐朝著名的“恐怖事件”说起了。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一个严重的“后遗症”——“藩镇割据”。实力强大的各地藩镇节度使霸占一方,有自己的军队,不听皇帝号令,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成了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唐宪宗继位后,立志“削藩”,就是削弱藩镇的势力,打压不听号令的节度使,逐渐把藩镇收归朝廷管理。唐宪宗重用武元衡为宰相,对他寄予厚望。武元衡很有能力,他出身名门,是女皇武则天的曾侄孙,据说是个相貌堂堂的美男子,才华也极为亮眼,二十六岁就考中进士,而且是那一届的“状元”,比白居易的科举考试成绩还要好。当时,武元衡和白居易也常有诗文唱和,算得上是同事,也是“文友”。

当上宰相之后,武元衡不负皇帝厚望,他坚决支持宪宗用兵,平定了浙西的叛乱,又镇守西川,确保了西川的稳定。接下来,朝廷要对付的就是几个最难搞的藩镇了。首当其冲的是淮西,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不向朝廷报告,谎称父亲病重,让他负责政务,实际上是想不听朝廷安排,直接继承节度使的职位。朝廷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发兵征讨淮西。

但淮西的军力不弱,两方进入对峙局面,宪宗计划在六月初三这天找武元衡和裴度两位宰相商议淮西战况。

六月初三早晨,整个长安城还是一片漆黑,武元衡早早地便从自己居住的靖安坊出发,准备去大明宫面见皇帝。

武元衡刚走出坊门,突然有一些刺客从路边蹿了出来。他们先打灭了照明的火烛,然后与武元衡的随从展开激战。两个刺客趁乱找到机会,把武元衡打下马,竟然砍下这位才子宰相的头,转瞬就跑了,只留下无头的尸体!同一时间,另一位力主削藩的宰相裴度也遇到了刺客,但裴度命大,只受了伤,逃过一劫。

当朝宰相竟然就这样被刺杀了,整个长安陷入一片震惊和惶恐之中。刺客没抓到,也不知谁是主使,嫌疑最大的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因为成德、淄青曾与淮西联合对抗朝廷,如果这次武元衡平定了淮西,接下来势必对他们的藩镇用兵。他们刺杀主战的宰相武元衡,就是希望打击皇帝“削藩”的决心,让朝廷里主张向藩镇妥协的大臣主政。

当时白居易的官职是“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为太子提建议、出主意的,算是个“宫官”,没有给皇帝上书的权力。但白居易忠直敢言,他向宪宗皇帝紧急上奏,要求尽快缉捕凶手,以告慰宰相武元衡在天之灵。

这触怒了许多反对削藩的官员,他们说白居易“越级言事”,后来还罗织罪名,诽谤白居易不孝、写诗有害名教,要求罢免白居易。就因为如此,白居易才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来,洛阳发生了一起谋反案,叛乱的兵士在审讯中交代他们曾参与刺杀武元衡,这些兵士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手下,由此基本可以确定武元衡是被李师道派出的刺客杀害的。武元衡被杀三年后,李师道起兵叛乱,唐宪宗派诸镇大军围攻,李师道被部将刘悟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