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刘liú禹yǔ锡xī
八bā月yuè涛tāo声shēnɡ吼hǒu地dì来lái,
头tóu高ɡāo数shù丈zhànɡ触chù山shān回huí。
须xū臾yú却què入rù海hǎi门mén去qù,
卷juǎn起qǐ沙shā堆duī似sì雪xuě堆duī。
诗文大意
八月的江潮震撼大地怒吼而来,
数丈高的潮头碰撞山崖后转回。
片刻间便回归到江海相连之处,
只留下卷起的沙堆如座座雪堆。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八月中秋之后,诗人在海宁江畔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潮。还未看到潮水,他就听到了震撼大地的涛声,高达数丈的潮头滚滚而来,大潮碰撞到江岸的山石激起巨浪,然后掉转回头,形成“回头潮”,片刻就消失在江海相连的地方。大潮退去,被潮水卷来的沙子形成一个个沙丘,在日光的照耀下莹白如雪……
壮观的钱塘江潮让诗人感到震撼,他心潮澎湃地吟诵出这首诗,记录江潮来去的过程,歌咏大自然的雄奇壮美。
细品词句
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潮蔚为壮观,海宁盐官镇是观潮的最佳处。江潮不同于其他自然景观,是动态的过程,来如迅雷,去似奔马,震天动地,又转瞬即逝。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如实记录了潮起潮退的完整过程,刻画出江潮雄壮汹涌的气势,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前两句写的是大潮涌来时的景象。第一句先写声音,未见潮水、先闻涛声,“吼地来”三字刻画出大潮如万马奔腾的声势,只有令天地色变的咆哮嘶吼才能形容这涛声;涛声由远及近,汹涌而来,整个大地都随之震颤,可以说是“先声夺人”。第二句描写潮头涌至的画面,潮水的气势达到顶点,足有数丈高,迎头撞在堤岸山崖上,瞬间腾起巨浪,这是何等的气势!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般地向东回奔,正是著名的“回头潮”。
后两句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景象。《海宁县志》中记载,钱塘江口处有两座山,其南名龛,其北名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这就是“海门”。第三句的“须臾”表示“片刻之间”,潮水来时迅猛澎湃,去时也毫不拖沓,不过片刻就消失在江海连接的“海门”。人们还沉浸在它惊天动地的气势中,它却已消失不见。第四句由动转静,收束全诗。潮水退去,被潮水裹挟而来的白沙却留在此处。它们聚成一个个沙丘,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莹白的雪堆,静静矗立,似乎在无声地证明着江潮移山倒海的力量,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余韵无穷。
这首诗紧凑凝练,不事雕琢,几乎是“直来直去”,充满豪壮雄奇的气势,不愧是“诗豪”的作品。
讲个故事
“潮神”伍子胥的传说
钱塘江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历史上,当地的百姓传说,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是钱塘江的“潮神”。
话说春秋末年,伍子胥为报家仇,从楚国逃到吴国,帮助吴王击败楚国,称霸天下。
后来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于是提出求和,表示愿意去吴国称臣。此计骗过了夫差,却瞒不过忠心耿耿的吴国大夫伍子胥,他主张杀掉勾践、灭掉越国。但夫差听信美女西施和大臣伯嚭的话,不但不听伍子胥之劝,还赐伍子胥宝剑一把,命其自尽。
伍子胥临死之前提出要求:把他的眼睛挖下来,挂在姑苏城头,看着将来越国攻破吴国的都城;再把他的尸体投入钱塘江中,他会每天早晚驾潮而来,看着吴国如何一步步败亡。
吴国的百姓纷纷为伍子胥感到不平,为了纪念伍子胥,他们就在海塘上建庙,烧香纪念他。传说伍子胥怒气不消、英灵不散,八月十八日这天,在钱塘江里掀起惊涛骇浪、裹挟着怒气推动大潮自东向西汹涌而来,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当。人们还看到伍子胥驾着白马素车奔驰于潮头之上。昏君夫差没命地逃回了“姑苏台”。人们见了都拍手称快。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人们为纪念伍子胥,在吴山立祠,称伍公祠,又有伍公庙、伍员庙、胥山庙之称,把伍子胥称为“潮神”,俗名“海潮王”,从此香火不断。
学个成语
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
令人感到惊惧的汹涌浪涛。用来比喻险恶的环境、激烈的斗争,或巨大的考验。
出自汉朝王粲的《浮淮赋》:“飞惊波以高鹜,驰骇浪而赴质。”
说段历史
悲剧英雄伍子胥
在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烽烟不断的历史中,伍子胥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身负血海深仇,投奔吴国后几乎将楚国彻底灭亡,虽然成功复仇,却留下巨大的争议;他对吴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立下不世之功,却终究被猜忌、诽谤,含恨而终、死不瞑目。可以说他终生充满悲情,是一位令人慨叹的“悲剧英雄”。
伍子胥名伍员,字子胥,是楚国人。他父亲伍奢是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奸臣费无忌诬陷太子建,当然也不放过伍奢。费无忌知道伍奢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就让楚平王以伍奢为人质,把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召过来一起治罪。伍尚明知这是陷阱,但依然决定应召前去,而伍子胥决定逃亡为父兄报仇。
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争了!”不久,伍奢、伍尚父子及家人都被楚平王杀害了。
伍子胥先是逃到宋国寻找太子建,然后和太子建一起逃往郑国。在郑国,太子建被郑定公所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投奔吴国。吴国和楚国有世仇,伍子胥在路上九死一生,据说被困在昭关前时一夜愁白了头发,因为看起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幸运地逃出了关。
两人一路躲藏,伍子胥又生了病,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
两人终于到了吴国,此时吴王僚刚刚继位,公子光做将军。吴国正逢内乱,公子光想杀掉吴王僚自立为王,伍子胥将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自己与公子胜躬耕于田野,静静等待复仇的机会。
后来,公子光果然派专诸行刺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继位后,开始重用伍子胥,与他共商国是,伍子胥开始施展治国和军事才能。他帮助吴王修建姑苏古城,兴修水利,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使吴国水网密布、航运畅通。
帮吴国强盛起来之后,伍子胥开始了他的复仇大计。他向吴王推荐了“兵圣”孙武,吴国开始对楚国用兵。经过数年战争之后,吴国已经形成对楚国军事上的优势,伍子胥和孙武用兵如神,终于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
这时楚平王已死,即位的楚昭王出逃。伍子胥命人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楚国几乎亡国,楚国人以前同情伍子胥,现在觉得他为了私仇而灭亡楚国,让楚国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手段太酷烈,是“倒行逆施”。伍子胥曾经的好友申包胥逃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借来秦兵对付吴军,又赶上吴国出现内乱,吴军这才从楚国退兵。
后来,阖闾在与越王勾践的大战中,中箭身亡,死前嘱咐儿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夫差,封他最高官职,称相国公。
伍子胥又帮助夫差击败了勾践,但他多次劝谏夫差杀掉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图谋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又遭到拒绝。夫差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称伍子胥密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