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王wánɡ维wéi
空kōnɡ山shān不bú见jiàn人rén,
但dàn闻wén人rén语yǔ响xiǎnɡ。
返fǎn景jǐnɡ入rù深shēn林lín,
复fù照zhào青qīnɡ苔tái上shànɡ。
诗文大意
空山之中不见人的踪影,
却听得有人言语的声响。
返照余晖穿过幽深树林,
又静静洒落在青苔之上。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四十多岁,在深山幽谷中买下一处地方,建成“辋川别墅”,从此这里成了诗人最钟爱,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家园。他在这里融入幽雅的自然环境、回归“隐逸”的生活方式。
诗人和文友裴迪游遍这里的山水,选择出二十处最美的景致,都起了雅致的名字,并为每一处写下一首五言绝句。“鹿柴”就是其中一处,位于人迹稀少的空山深林中。
这一天的夕阳西下之时,诗人身处鹿柴,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细细地观察一草一木,山中传来他人说话的声音,反而增添了空山的静谧,斜阳返照的柔光穿过深林,静静洒落在幽绿的青苔之上……这景致在一般人看来很寻常,但在诗人看来,却正体现出他所追寻的悠远、澄净的人生境界。
细品词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辋川“鹿柴”的幽静景色,绝妙之处在于衬托的写法——用声响来衬托寂静,用光照来衬托幽暗。
前两句写“声”。
第一句开头就是“空山”,这两个字也构成了全诗的主题。有人统计,“空”是王维诗中最常用的一个字,这也说明王维在追寻这种空明、澄净的境界。山中有茂林、有花草、有溪流、有生灵,怎么会“空”呢?是因为所有这些和山融为一体,是山的一部分,没有不和谐的喧闹和事物,所以是“空山”。“不见人”既说明深山的空寂,又为第二句设下伏笔。
第二句承接第一句,又形成转折。看不到人影,却听到人对话的声响,如果是在热闹的街市中,谁会注意人语的声响呢?正因为空山寂静,所以人的对话都成了“响”,我们似乎能读出人语在空山中的回响。这是“以动写静”的妙笔,用声音衬托寂静。同时,人的声音又为这山中带来了一丝生气。我们可以想象,完全死寂的山,其实会让人觉得惶恐,有他人的声音,反而能令诗人平静地感受空寂。就像高明的乐师拨动古琴的琴弦,发出悠长的一声响,却使听众的心感觉平静、空明。
后两句写“色”。
“返景”就是夕阳的返照,“深林”茂密而幽暗,白天高处的阳光无法照射进来,只有这返照之光才能斜斜地照射进来。这样的光线柔和、温暖,透过深林,照在青苔之上。青苔喜阴,长在幽暗的地方,现在却被夕阳的余晖映照,这又是衬托的写法,用这瞬间的光线来衬托深林青苔的幽暗,同时为这幽暗添上了一抹亮色、一丝温暖。
单独看每一句,似乎都平淡,诗中描绘的画面也不是什么奇山异水、秀丽景致,但在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之下,却组合出高雅的格调和深远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小诗除了诗、画,还融入了“乐”的韵律。诗中富有禅意、蕴含佛理,是“诗佛”的代表作。
讲个故事
诗佛王维的“大别墅”
诗人王维出身于天下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他的母亲多才多艺,他从小就跟母亲学习绘画,而且他的母亲信奉佛教,王维字摩诘,名和字连起来,“维摩诘”就是佛经中的语言,意思是:洁净、没有污染。这也影响了王维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人生追求。
王维早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做出一番大事业,但他进入官场之后,看到朝廷陷入党派之争,由盛转衰,几经沉浮后,中年的王维转而追求佛教倡导的清净空寂,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四十多岁时,王维为供“志求寂静”的母亲修行静养,买下终南山下的一处产业。这里原属于诗人宋之问,青山逶迤、幽谷连绵,瀑布、溪流随处可见。几条小河从四面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视下去,就像车轮的形状。“辋”指的就是古代车轮用辐条相连的圆框,因此这里称为“辋川”。
王维在这里苦心营建出一座园林别墅,称作“辋川别墅”或“辋川别业”,这里从此成了他的精神家园。这里除了山川秀美、景致幽雅,还有个好处:离长安不太远,正好适合王维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可以“进而官,退而隐”,在官场上遇到任何烦恼忧虑,都可以回到“辋川别墅”,把烦恼忧虑暂且放到一边,享受自然的馈赠,获得精神的慰藉,体会人生的真谛。
这里的深山幽谷、溪流瀑布都蕴含着王维向往的寂静空明。王维踏遍辋川山水,留下无数传世佳作。他在辋川也不是孤身一人,其中来往最多的一位朋友名叫裴迪,王维和裴迪有大量的唱和诗。他们在辋川找到二十处胜景,为每一处各写一首五言绝句,编为《辋川集》,《鹿柴》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到了晚年,王维在辋川的时间更多了,他还绘制了一幅4.8米长的《辋川图》。王维临终时留下书信向亲友辞别,在辋川安然离世。
学个成语
深山幽谷(shēn shān yōu gǔ)
意思是与外界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出自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作《列子·黄帝》:“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
说段历史
历史上第一位隐士——许由
古代许多文人雅士都有做“隐士”的梦想,向往寄情山水、淡泊宁静的生活,而上古时代的许由,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位鄙视名利、拒绝富贵的“隐士”。
当时是“尧舜禹”中的尧帝主政,许由和另一位隐士巢父都住在箕山上,以清高有志节闻名于世。许由夏天住在树上,冬天住进山洞,饿了吃山上的野果,渴了饮山下的河水,有人见他连个水罐也没有,就送给他一只瓢。许由用瓢喝完了水,就把它挂在树枝上,风一吹瓢就发出响声,许由觉得这声音打扰了他的清净,就干脆把瓢取下来不用了。
尧帝渐渐老了,想把帝位禅让给贤德的人,他听说许由是位大贤,就亲自去拜访他。
见到许由后,尧恭恭敬敬地对他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光亮,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子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回答:“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您,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根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就像厨师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这也是成语“越俎代庖”的由来。
过了些年,尧又想请许由当九州长,派使臣去请他。这次许由甚至觉得使臣说的关于俗世功名的话脏了自己的耳朵,不仅一口回绝,还跑到河边去洗耳朵。
他的朋友巢父牵着牛来饮水,看到许由洗耳朵,觉得奇怪,便问他怎么回事。
许由回答:“尧想让我出来做九州长,我讨厌这种话,所以来洗一洗耳朵。”
巢父听了,取笑他:“老兄啊!我看你的清高是假的。如果你想当真正的隐士,应该去深山幽谷之中,人迹罕至之地,让别人找不到你。那样的话,谁又能来污染你的耳朵呢?你故意营造好名声,让尧帝来寻你,现在又来这里洗耳朵。可不要把我的牛嘴给弄脏了!”
许由还是一直住在深山,当了一辈子隐士,死后葬在箕山之巅。后来人们把这种一心归隐、决不在俗世追求名利的志向称为“箕山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