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苏sū轼shì
横hénɡ看kàn成chénɡ岭lǐnɡ侧cè成chénɡ峰fēnɡ,
远yuǎn近jìn高ɡāo低dī各ɡè不bù同tónɡ。
不bù识shí庐lú山shān真zhēn面miàn目mù,
只zhǐ缘yuán身shēn在zài此cǐ山shān中zhōnɡ。
诗文大意
正看是峻岭,侧看是险峰,
远近高低看,山景各不同。
总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只因为身处在这庐山之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被贬黄州四年多后,又被迁往汝州。从黄州去汝州的路上,他路过庐山,和朋友一起登山游览,在庐山停留了十余日。
在庐山游历时,诗人被这里层峦叠嶂、丘壑纵横、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诗人此时已经年近五十,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所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诗人除了欣赏庐山之美,更想从壮观博大的自然中感悟人生哲理,探寻生命的真意。
在庐山盘桓多日,从不同角度欣赏过山景之后,诗人有所感悟,创作出这首充满“理趣”的诗。
细品词句
对于古诗,有“唐诗崇情,宋诗尚理”的说法,就是说唐朝的诗强调抒情,而宋朝的诗蕴含哲理。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唐诗也有寓意深刻的,宋诗也有感情充沛的。不过,从唐朝到宋朝,诗风确实发生了变化。苏轼曾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题西林壁》就是“借景说理”的宋诗名篇。
前两句写的是庐山山景,没有写山景的秀美,而是写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景变化。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能够看到庐山的博大;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山峰,能够看到庐山的高峻。然后再推而广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呢?庐山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目。这是诗人游山所见,庐山奇伟壮观,峰峦万重,从不同角度观赏,自然是移步换景、千变万化。
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体会和感悟,也就是这首诗蕴含的“理”。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阻挡限制,能看到的只是局部,因此如同云山雾罩,总也看不出庐山完整的面目。
苏轼刚上山时,曾有“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的诗句,意思是要想认识庐山,得经常来往,成为庐山的“熟人”才行。而诗人在路上游赏思索多日之后,在《题西林壁》中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光靠“熟悉”还不行,只要局限在山中,就永远无法看到山的全貌。
诗人引领我们思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陷在一种环境、情绪或状态中,人的视野狭窄,往往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只有跳出来,客观、全面地观察和思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刻,引发我们无限的回味和思考,是“宋诗尚理”当之无愧的经典。诗的后两句更是充满哲理的格言名句,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讲个故事
苏东坡评诗“拉偏架”
苏东坡对庐山向往已久,路过九江时,当然不能错失游览庐山的机会,《题西林壁》就是他这次庐山之行留下的作品。
苏东坡刚到庐山就被折服了,他觉得庐山是造物者的杰作,不是语言能够形容的,所以跟同行的朋友说:“此行决不作诗!”
没想到,庐山的各路高僧、文士,听说名满天下的大才子苏东坡来了,立刻夹道欢迎,纷纷求诗。在黄州寂寞多年、一向好脾气的东坡先生马上自己“打脸”,不仅作了诗,而且几乎是每到一处都留诗,要不然也不会有这首《题西林壁》了。
苏东坡在庐山游览时,有人送他一本《庐山记》,他边走边读,读到其中两首关于庐山瀑布的唐诗。
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仙”的这首诗气象奇绝、想象瑰丽,已经道尽庐山瀑布的神韵。但是有位中唐诗人徐凝却不太服气,他也写了一首,题目就少一个字,是《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据说,徐凝曾经拿着自己的诗给白居易品评,白居易看到这首《庐山瀑布》,连呼:“赛不得!赛不得!”就是说徐凝写得很好,这个水平我可比不了。
但苏东坡对比两人的瀑布诗,却不由得笑了起来,他觉得徐凝比李白差了太多。正好走到开先寺,寺里僧人向他求诗,他就写了一首《戏徐凝瀑布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
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
前两句赞美李白的诗想象奇妙,是古往今来的妙笔;后两句却讽刺徐凝的诗,甚至说是恶诗、臭诗,连瀑布的飞流都不愿意去洗这首诗。
其实东坡先生一向言语无忌、好开玩笑,这随口而出的“戏作”只是逗个乐,但是却给后世留下一个“话柄”,有人同意他的看法,觉得徐凝的诗比李白的差太多,也有不少人觉得苏东坡说话太损,不够公平,其实徐凝的诗也不错,明代诗人杨基就曾写道:“李白雄豪绝妙诗,同与徐凝传不朽。”
学个成语
当局者迷(dāng jú zhě mí)
正在下棋的人反而看不清棋局,意思是指当事人反而容易不明真相、不明利害。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说段历史
“说了不算”的大宋皇帝
在我们想象中,古代皇帝是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肯定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在电视剧里,我们也经常看到皇帝随便写个圣旨,太监一宣读,所有臣民都得听从。
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尤其是在宋朝,皇帝经常“说了不算”,想下发一道旨令,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少一步都不行。
例如,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边远的黄州。没过多久,宋神宗就明白苏轼冤枉,是有人诬陷迫害他。宋神宗非常爱惜苏轼的才华,就想把苏轼重新提拔起来,好几次都做了决定,第一次想任命苏轼为“中书舍人”,第二次是“著作郎”,第三次想调苏轼回来修史书,第四次想让他去做江州知州……可每次都有大臣反对,所以总也无法实现。
最后,宋神宗实在没办法了,就用皇帝“手诏”的方式,把苏轼从黄州迁移到离京城近一些的汝州做团练副使,不升官,只是换个地方,大臣们才不说话了。苏轼这时已经在黄州待了四年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宋朝开国时,总结历史,觉得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很危险,皇帝如果是个暴君、昏君,没人监督、约束皇帝的行为,那就会亡国。所以,宋朝非常重视文官,形成了一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
例如,当时皇帝要下发一道旨令,得经过这样的过程:
先要有专门的人来“草诏”,负责写诏书的就是“中书舍人”,如果这个中书舍人不同意,可以拒绝写;写完之后,由另一个中书舍人审核,如果认可诏书的内容,才签名通过;然后交给宰相审核、署名;宰相签名之后还要给门下省的“给事中”审核签字。中间每个环节都可以拒绝签名,所有人都签字认可了,才可以颁布执行。但这还不算完,最后还有“台谏”部门负责监督,就算旨令已经下发、开始执行,如果台谏觉得不妥,还能提意见、追回诏书。
因此,皇帝想下一道旨令,实在太不容易了。
也有特例,就是皇帝的“手诏”或“手札”,这是皇帝有特别想做的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用的。但“手诏”并没有真正的法律效力,下边的人收到了可以不执行。宋仁宗时期,宰相杜衍曾将皇帝下的“手诏”全给拦了下来,原封不动都还给了皇帝,宋仁宗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年,宋神宗把苏轼迁往汝州实在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换个地方,各级官员这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这道“手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