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卢lú钺yuè
梅méi雪xuě争zhēnɡ春chūn未wèi肯kěn降xiánɡ,
骚sāo人rén阁ɡé笔bǐ费fèi评pínɡ章zhānɡ。
梅méi须xū逊xùn雪xuě三sān分fēn白bái,
雪xuě却què输shū梅méi一yí段duàn香xiānɡ。
诗文大意
梅和雪争春,谁也不投降。
诗人放下笔,费神来评讲。
梅花比雪花逊色三分洁白,
雪花比梅花却差一段清香。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梅花绽放,春雪飘落,“踏雪寻梅”是文人墨客最爱的雅事,如今在自己的庭院中就见到梅雪争春的景致,怎能不令诗人感到欣喜?
诗人放下笔,到庭院中细细观赏,春雪晶莹洁白、梅花幽香浮动,各有各的迷人之处,真要让诗人说更喜爱哪一个还真是难以取舍。想到此处,诗人灵机一动,有所领悟:梅与雪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为什么一定要分个高低呢?相互映衬,共同构成这难得的早春美景岂不是更好吗?
细品词句
这又是一首借景物寓哲理的宋诗。自古咏梅、咏雪的诗很多,早春时分梅花绽放与雪花飘落有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古人喜欢“踏雪寻梅”,留下不少将梅与雪结合在一起的诗词。这首《雪梅》构思新颖、别出心裁,在咏物、说理的同时,还独有一分幽默诙谐的情致。
第一句就采取了拟人写法,说梅花和雪花在“争春”,都想独占早春的风光,而且你争我抢,谁也不肯认输。这句诗一下子就定下了活泼有趣的格调,还为整首诗设定了“戏剧冲突”,好像一出精彩好戏就要上演了。
第二句,在梅、雪难分胜负的情况下,诗人也参与了,“阁(搁)笔”的动作,“费评章”的苦恼神情跃然纸上。诗人正想写诗歌咏这难得的美景,到底应该赞美梅花还是雪花呢?两个家伙争执不休,诗人只好放下笔,大费周章地品评一番。
后两句就是诗人品评的结果了,既然是评比、较量,自然不能都是夸奖,而要指出谁强谁弱。第三句先说颜色,梅花虽然也是洁白的,但是晶莹无瑕的程度,比起雪花来还是差了点儿。“三分”其实是“以实写虚”,表示“少许”“差得不多”。第四句再比气味,王安石曾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有暗香浮动,雪花自然是没有的,但是香气很难用数量衡量,诗人巧妙地用了“一段”来形容,虽然雪花没有香味,但梅花的香味也不浓烈,所以也只是差了这么“一段”而已。
这出“戏”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争春”到底也没个结果,后来怎样了呢?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思量,诗中的寓意也值得回味:其实人和事物一样,各有长短,未必任何时候都要分个胜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才是正道。
讲个故事
神秘诗人卢梅坡
有一种说法,《雪梅》诗原有两首,这只是其中一首,另外还有第二首: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这首诗和第一首都是讲雪和梅的关系,而且诗人也身处其中,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首写梅雪争春各有所长,第二首写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共同组成最完整的春意。可能是因为这两首诗的主题和寓意关联太强了,而相传的作者又同样生活在南宋晚期,所以后来被传是同一个人所作。
其实,第一首“梅雪争春未肯降”在《全宋诗》中记录为“卢梅坡”所作的《梅花》,而第二首“有梅无雪不精神”记录为“方岳”所作的《梅花十绝》中的一首。而后来元朝有人引用第一首中“骚人阁笔费评章”诗句,说作者是“卢钺”。
这么看来,第二首似乎是方岳所作,那么第一首的作者到底应该是谁呢?这位神秘诗人卢梅坡除了有几首诗词流传下来以外,几乎就没有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录了。倒是卢钺有一点历史记载,他字威仲,是永福人(如今在福建省永泰县)。
到了现代,国学大师钱锺书先生提出:卢钺和卢梅坡可能是同一个人,“梅坡”是卢钺的字。后来有学者搜集整理各种史料,认为卢钺和卢梅坡的时代、家乡、去过的地方、研究的学问、交往的朋友等,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应该是同一个人。
南宋后来被元朝灭亡,时间滚滚向前,许多人物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而这些优秀的诗歌却流芳百世,替它们的作者继续闪耀着智慧和光华。
学个成语
各有所长(gè yǒu suǒ cháng)
意思是不同人或不同物各有各的长处、优点。多被用来指不同类型的人才。
出自战国时成书的《管子》:“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
说段历史
“蟋蟀宰相”贾似道
说到南宋末年,有个不得不提的人物——贾似道。历史上,秦桧和贾似道被视为南宋一头一尾的两个“奸相”。
贾似道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贾涉颇有声望,在当时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不过,贾似道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少年贾似道缺乏管束,整天浪迹街头,**不羁,还喜欢上赌博,尤其喜欢斗蟋蟀,基本算是个“混混儿”。长大后,他因父亲的恩荫做了一个小官吏。
贾似道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很聪明,二十五岁就考中了进士。他的姐姐成了宋理宗的贵妃,贾似道时来运转,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迅速升迁,但他还是一身纨绔之气,经常在西湖彻夜游玩。有一次,宋理宗登高望远,结果看见西湖上有游船灯火通明,便问随从,随从张口便答:“这一定是贾似道在那里。”理宗第二天去核实,果真如此。
蒙古灭金后,南下侵宋,忽必烈率大军攻打鄂州,贾似道奉命率军支援抵抗,这次战斗成就了贾似道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在历史上也很有争议。有人说贾似道确实战功卓著,有人说他只是运气好。无论如何,贾似道还是率军民挡住了蒙古的进攻,当时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在钓鱼城,忽必烈匆匆撤军,贾似道趁机和忽必烈谈成了议和条件。蒙古大军撤兵时,贾似道最后安排进攻,杀死了一百多蒙古士兵,向朝廷汇报成大胜,皇帝认为贾似道对南宋有再造之恩,自此,贾似道权倾朝野,成为南宋最后一位权相。
宋理宗驾崩,贾似道辅助理宗的侄子宋度宗登上皇位。宋度宗对贾似道更加宠信,贾似道偶尔才需要上朝,每次朝见,度宗都对他回拜,称他为“师臣”。贾似道排斥异己,群臣竞相对他阿谀奉承,据说他喜欢美玉,就都向他进献,各种宝玉在贾府中堆成了山。
好景不长,忽必烈当上蒙古大汗之后,建立元朝,再次带兵南侵,南宋岌岌可危。而贾似道却依然享乐,每日在西湖斗蟋蟀,当时人称:“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他居然还写了本《促织经》,专门讲蟋蟀的知识,这本书直到现代还是养蟋蟀者的“必读书”。
元朝大军占领襄阳、鄂州等地后,贾似道只好带兵前去抗击。这次,宋军一触即溃,死伤无数,血流把江水都染红了,十几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贾似道乘一条小船仓皇逃往扬州,元朝大军逼近临安城。
这下,举国哗然,要求诛杀贾似道以谢天下,谢太后被迫将他免职,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行到途中,贾似道被监押使臣所杀。
仅仅三个月之后,临安就被元朝大军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