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高ɡāo适shì
千qiān里lǐ黄huánɡ云yún白bái日rì曛xūn,
北běi风fēnɡ吹chuī雁yàn雪xuě纷fēn纷fēn。
莫mò愁chóu前qián路lù无wú知zhī己jǐ,
天tiān下xià谁shuí人rén不bù识shí君jūn?
诗文大意
千里黄云笼罩,暮色昏沉,
北风吹着归雁,雪落纷纷。
请不要担忧前路再无知己,
天下处处会有了解您的人。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已到中年,还未有过施展才华的机会,是躬耕于宋州的“一介布衣”。但他心中依然怀有似火的壮志豪情。
这是个冬日的黄昏,诗人为一位沦落江湖的朋友送别。有学者认为这位朋友“董大”名为董庭兰,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琴师。黄云密布、天色暗沉、北风萧萧、落雪纷纷,凄冷萧索的环境更增添了离愁别绪,即将远行的朋友难免意志消沉,对茫茫前路充满悲观和迷茫。
诗人不愿对方沉湎于凄凉悲观的情绪,他要用这首诗勉励朋友抖擞精神,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旅程。
细品词句
“送别诗”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个分类,古代交通不便、联络困难,再加上命运变化无常,一次离别很可能就是永别。所以古人伤离别、重离情,喜欢用送别诗抒写离别的情绪,表达深厚的情谊。
四句的送别诗,常常是前两句描写离别的环境,后两句抒情言志,这首诗也是如此:
前两句写景色和天气。第一句写的是昏暗而壮阔的天色,“千里”在古诗中表示长远的距离或广阔的范围,例如“欲穷千里目”“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的天空被黄云覆盖,暮色昏沉,一片苍茫。第二句写的是冷冽而萧索的天气,南下的大雁被北风吹着艰难前行,暗示着朋友远行也是在严酷环境下身不由己,偏偏还有纷纷飞雪。悲壮的环境、送别的气氛,真是让人感觉心情凄凉、意志消沉。
当我们认为这首诗会顺势表达凄凉悲愤时,后两句的诗意却突然一转:第三句起头的“莫愁”就充满勉励的意味,让人精神一振——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离别,也请不要忧愁啊!正因为诗人是朋友的知己,所以了解朋友此时的心境——担心从此沦落天涯,再没人理解和赏识自己。第四句既饱含对朋友的激励,又抒发由衷的祝福——以您的才华和人品,天下处处都会有赏识您的人,都会有我这样的知己。这两句话响亮有力,一扫颓唐低沉的情绪,充满信心和力量。
面对离别,这首诗在体贴安慰的深情之外,更有洒脱的态度、高迈的志向,这是诗人个性和胸怀的体现,也是“盛唐气象”的体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肩,成为送别诗中乐观豁达、激人奋进的名句。
讲个故事
唐朝唯一封侯的大诗人
许多大诗人仕途发展都不顺利,有的科考都考不中,有的就算考中了,也因为性格和官场格格不入而发展不顺。大唐虽然是盛世,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大诗人都官场失意,王维的官职还可以,却也差点儿丢了性命……
但高适却是个例外,他很晚才开始做官,但发展却非常顺利。他生前已经做到刑部侍郎,更重要的是,他还被封为“渤海县侯”,得到了臣子们梦寐以求的“爵位”。他死后更被追赠为“礼部尚书”,真可以说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年轻时,高适访学游历,也曾到过长安,但后来他定居在宋州,躬耕劳作,就是在这里耕田种地,自给自足。
二十八岁时,他北游燕赵,进入节度使幕府,给人家做门客,这个时期他就开始创作边塞诗歌了。三十二岁时他到长安参加科举,结果落第。从这之后,高适继续隐居种田,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李白、杜甫,三人曾一起游历,结为好友。
又过了十几年,高适四十六岁了,他决定出来做官。刚开始的职位是封丘尉,是个非常低级的军职,也就是做一些往边塞送兵员的工作,但这对他继续创作边塞诗倒是有些益处。年近五十时,他辞去这个小官,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文员工作。高适直到五十二岁,才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
这时恰逢“安史之乱”,大唐盛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高适却迎来了人生的机遇。
一年之后,安禄山的叛军攻陷潼关,老将军哥舒翰不幸被俘,唐玄宗出逃四川,高适侥幸逃脱,冒死抄小路追上了唐玄宗,向皇帝解释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之后跟随唐玄宗去往成都,成为唐玄宗危难时的可信之臣,很快他便升为谏议大夫。
不久以后,永王事件爆发,高适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领兵出征。这个永王就是把李白召到麾下的那个李璘,两位诗坛好友分别站到敌对双方的阵营,命运也完全走向不同的方向。永王被平灭,高适成了有功之臣,李白却成了阶下囚,李白曾向高适求援,但此时身居高位的高适并没有伸出援手,令人叹息,可能正是因为两人立场完全相对吧。
之后,高适又曾领兵对抗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再转任剑南节度使,平定蜀中。最后,高适六十一岁,回到都城任刑部侍郎,因战功被封为渤海县侯,再过一年,高适病故。
高适从踏上仕途到封侯,仅仅用了十余年,虽然也有运气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他审时度势、厚积薄发,年过半百仍有大志,最终成就了个人的传奇。
学个成语
王侯将相(wáng hóu jiàng xiàng)
指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和高官,泛指权贵。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说段历史
中国古代的爵位
陈胜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这是鼓舞起义军通过战斗去赢得王侯将相的身份。高适立下战功,成为当时唯一封侯的大诗人。“飞将军”李广一生英勇作战,但他到死也没能封侯。
王、侯这些称呼称作“爵位”,是古代君主对皇亲贵族或有功之臣封赐的一种品级称号,爵位不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封爵的人还能得到封地、享受特权。爵位和官职不一样,官职是这个人承担的工作职务,比如“宰相”“御史”“大将军”,这些官职可以被任免,岁数大了要“退休”,但爵位往往是终身的,有的还能“世袭”(传给子孙),所以很多将领、大臣都以得到爵位为毕生追求。
据称夏朝就已经有了爵位,但缺少明确的记载。周朝的爵位已经非常明确,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当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春秋时期,许多大诸侯国的君主就算称霸天下,也只能称为“公”,例如“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但是有些诸侯国,并不服周天子的管束,他们的国君就自己称王,例如楚王、吴王、越王。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彻底衰落,各个诸侯国都不再给周天子面子了,纷纷称王。
秦国立志统一六国,鼓励将士立军功,平民出身的军士也有获得爵位的机会。秦朝设了二十等爵位,除了秦王外,最高的是彻侯,然后是关内侯、大庶长,等等。
汉朝沿用了秦朝的爵位,但是在“侯”之上增加了“王”,除了皇室,还有韩信等开国功臣被封为“异姓王”。后来这些异姓王不是造反就是被杀,刘邦和皇室、功臣共同定下“白马之盟”,再也不封异姓王了。刘邦去世后,吕后把好几个姓吕的亲戚封为王,但吕后死后,大臣们立刻联合起来诛杀了吕姓异姓王。所以后来汉朝战功赫赫的功臣们,最高的就是封侯,如卫青、霍去病、马援。到了东汉末年,曹操权势滔天,汉献帝也受他控制,曹操被封为“魏王”,异姓王再次出现,汉朝也走向了终结。
曹魏建立以后,把爵位改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公”这个爵位再次出现。
高适所在的唐朝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男、县子这些爵位。一开始很少有异姓王,开国功臣一般都被封为“国公”。后来朝局混乱,有些立下大功的臣子也被封王,例如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的郭子仪、李光弼都被封为“郡王”,高适被封的就是“县侯”一级。到了唐朝后期,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小,王、公这些爵位开始满天飞,“封侯”也就不算是太荣耀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