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李lǐ清qīnɡ照zhào
生shēnɡ当dānɡ作zuò人rén杰jié,
死sǐ亦yì为wéi鬼ɡuǐ雄xiónɡ。
至zhì今jīn思sī项xiànɡ羽yǔ,
不bù肯kěn过ɡuò江jiānɡ东dōnɡ。
诗文大意
活着应当做人中豪杰,
死后也要当鬼中英雄。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
宁死也不肯逃回江东。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婚姻也很幸福,在繁华的北宋汴京生活美满。“靖康之变”爆发,她独自护送着多年收藏的文物、书籍,一路颠沛流离,漂泊到南方,眼见山河破碎,哀鸿遍野,而南宋统治者却苟且偷安,丝毫没有舍生取义的勇气。
这天她路过乌江,看着滔滔江水,怀想这里曾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当年,项羽本有机会乘船过江,保住性命,但是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愿身死也不肯渡江,其英雄气概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两相对照,令人慨叹,诗人有感而发,吟出这首“怀古讽今”的绝句。
细品词句
前两句对仗工整,一起笔就“破空而出”——既不说乌江风景,也先不谈古今人物,而是直接提出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当鬼中英雄。“人杰”“鬼雄”除了豪杰、英雄的字面意思,也用到了历史典故: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人杰”,他们胸怀大志,奋斗不息,为天下开创太平盛世;而“鬼雄”出自屈原的诗句,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视死如归、为国捐躯。这两句语调高亢,观点分明,如同惊雷炸响,振聋发聩。
后两句落回眼前的乌江,追思“宁死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为前两句提出的观点举出一个人人皆知的例子。项羽虽然兵败,但宁死不屈,不肯苟且偷生,英雄气概千古传颂。第三句的“至今”把古今巧妙连接起来,暗示如今天下的百姓怀念英雄人物、呼唤牺牲精神,怀古讽今,讥讽当今的统治者。
这首诗到这里立即收笔,短小精悍、正气凛然,引人深思。如果我们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对它的内涵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外族入侵、国土沦丧,北方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南宋政权逃到南方后,却偏安一隅,没有奋起抵抗的勇气。诗人是个女子,却有满腔爱国情怀,用这首诗来讥讽、斥责贪生怕死的当权者。这是一位“婉约派才女”所作的诗歌,更让人有“巾帼远胜须眉”之感。
讲个故事
“千古第一才女”
中国古代诗坛群星闪耀,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为后人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可惜,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很难获得公平的接受教育、展示才华的机会,就算有个别青史留名的才女,也很少有作品流传下来。好在还有个“易安居士”李清照,她的词早期清丽娴雅,后期伤感婉约,而她写的诗却又磊落豪迈,从才华到人格,都“不让须眉”,无愧于“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之家,可谓书香门第,她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出于大文豪苏轼门下,她母亲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能文。李清照资质聪慧,多才多艺,性格率真坦**。在她创作的《如梦令》中,她酣畅饮酒,“沉醉不知归路”,颠覆了封建淑女端庄矜持的形象,引起了文坛轰动。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成婚,两人志趣相投、男才女貌,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婚后生活和谐美满。李清照婚后这段时期写的词,充满了温馨浪漫的情调。后来因为朝堂斗争,李清照之父和赵明诚之父仕途都受到影响,他们也只能迁居乡间,但生活依然和美闲适。
“靖康之变”的爆发打破了宁静。国难当头,赵明诚正在江宁任职,李清照紧急护送十五车珍贵的文物、书籍南下。一路艰险,李清照却依靠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送到江宁。这一路上她常目睹百姓流离失所,而宋朝的文官武将却全无担当,一见金兵就望风而逃,她对这些贪生怕死的官僚万分失望。
但她最爱的丈夫赵明诚却也做了一次“逃兵”。当时他是江宁知府,有一天江宁发生了规模不大的叛乱,赵明诚却丢下城池,自己用绳子从城墙缒下逃跑了,随后赵明诚被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从这以后,二人漂泊江湖,路过乌江时,李清照就创作了这首《夏日绝句》,讽刺满朝男子的懦夫行为。
虽然如此,但毕竟夫妻情重,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伤心欲绝。
数年后,李清照又有一次短暂的婚姻,但这次遇人不淑,这个丈夫是个营私舞弊、虚报业绩骗取官职的小人,李清照毅然告发了他,并甘愿坐牢也坚决要和此人离婚。
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李清照后来的词作风格转向凄凉、哀愁,但她依然心系国家,也创作了一些感时咏古、悲壮激昂的诗歌。她用大量时间整理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在完成后进献给朝廷。
七十二岁时,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在孤独中悄然辞世。
学个成语
无颜见江东父老
意思是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说段历史
西楚霸王项羽之死
秦朝末年,为反抗秦二世的暴政,烽烟四起。推翻秦朝的统治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成为最重要的两方力量,为争夺天下,双方展开大战,史称“楚汉争霸”。
项羽勇武盖世,但有勇无谋,不善用人;而刘邦则能重用韩信、萧何、张良等人才。汉军渐渐占据了主动,最后六十万汉军把十万楚军重重围困在垓下,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十面埋伏”。
项羽的军队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也不够。夜里,汉军唱起楚地的歌,被围困的楚军听见四面传来家乡的歌,心中惊疑不定:汉军已经占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们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思乡之情被勾起,楚军更加无心恋战。这就是“四面楚歌”的典故。
项羽看到已经没有取胜的希望了,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发觉项羽离去,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
等项羽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偏偏还迷了路。他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回答:“左边。”项羽往左去,却陷入一片沼泽,又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经过一场激战,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此时只剩下了二十八骑。
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对这些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过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战胜,从未败北,率领你们称霸天下,现在却困在此处,今日是要决一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啊!”
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头向山下冲,约定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着一马当先,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吓得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这一番冲杀,杀了汉军近百人,而项羽的骑兵仅损失两人,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边,遇见乌江亭长,亭长有条小船,劝项羽上船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回忆起自己当年带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出征,如今如果独自返回,“无颜见江东父老”,因此他拒绝上船,只把自己心爱的战马赠给亭长。
之后,项羽杀了几百汉兵,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最终挥刀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