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王wánɡ翰hàn
葡pú萄táo美měi酒jiǔ夜yè光ɡuānɡ杯bēi,
欲yù饮yǐn琵pí琶pá马mǎ上shànɡ催cuī。
醉zuì卧wò沙shā场chǎnɡ君jūn莫mò笑xiào,
古ɡǔ来lái征zhēnɡ战zhàn几jǐ人rén回huí?
诗文大意
葡萄美酒斟满精美的夜光杯,
要饮酒时听到马上琵琶相催。
即使醉倒沙场也请不要见笑,
古来征战又有几人能够回归?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探访边塞,正置身于军营中的一场气氛热烈的酒宴。将士们难得在战斗的间隙欢聚,大家捧起来自西域的葡萄酒,互相劝酒,慷慨豪迈。骑在马上的乐师弹奏起急促的琵琶曲,像是催人举杯痛饮,又像是告诉大家即刻又要出发,投入下一场战斗。
每一场战争,都会有人牺牲、无法归来,而下一场战争,牺牲的可能就是自己。诗人看着这些为国征战、舍生忘死的男儿,心中百感交集,既同情他们身陷战争的命运,又赞叹他们视死如归的豪情。他饮尽杯中美酒,写下这首感情充沛的诗歌。
细品词句
第一句直接聚焦两样事物——葡萄酒、夜光杯,交代出盛大酒宴的环境。葡萄酒是来自西域的美酒,夜光杯是白玉制成的精美酒杯。似乎诗人正手捧美酒,一边端详着一边随口吟出了第一句。这两样事物都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情,让人陶醉,暗示这里位于丝绸之路、边关要塞。
正要饮下这杯美酒,一阵琵琶声从马上传来——我们的视线也顺着声音从诗人手中的酒杯扩展出去。古代胡人有骑马弹奏琵琶的传统,琵琶声急才会“催”,但“催”的是什么呢?自古以来人们对此颇有争议,有人说是催促战士出发,有人说是为酒宴助兴催大家畅饮。各有各的道理,不同的“催”会为整首诗带来不同的情感内涵。
如果催的是出征,后两句就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凉的情绪,反正多数战士有去无回,那么醉卧沙场也无所谓。
如果催的是饮酒,后两句就是祝酒词,更突出了将士们豪迈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勇气,既然把生死都置之度外,醉卧沙场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这首诗是哪一种内涵和情感,每个读者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身处战争中,人的思想和情绪本来就是丰富的:没有人喜欢残酷的战争,身处边疆战场,生命朝不保夕,难免感觉悲凉、厌战;但是为国效力、马革裹尸,又义不容辞,身为盛唐男儿,就要有为国效力的豪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解读出丰富的内涵,有悲凉、有痛苦,也有豪迈、有豁达。
讲个故事
“视死如归”的烈士马援
这首诗表现了将士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精神。东汉名将马援,堪称这种精神的代表。
马援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不过他的志向不在读书,而是到边疆去放牧。
后来,马援在家乡当了名小官吏。一次他奉命押送一个身犯重罪的囚犯,竟然动了恻隐之心,将囚犯给放了。他自己逃到西北方,后来虽然被赦免了,但也没回家乡,而是留在当地养起了牛羊。马援很有能力,做事公允,许多百姓都愿意听他的,跟他一起干。
慢慢地,马援积攒下可观的财富,成了个大牧主,家有马匹牲畜数千头,谷物数万斛。但他有更大的志向,常对人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意思是大丈夫越穷越要坚定强韧、越老越应有雄心壮志。后来他把财产都分给了兄弟朋友,自己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
王莽新朝末年,群雄并起,马援被任命为绥德将军。后来,马援奉命前往洛阳,见到了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他慧眼识人,知道刘秀必能成就大事,就归附了刘秀,开始四方征战,为东汉的统一和中兴立下赫赫战功。
他先是驻守甘肃,平息羌人的叛乱。马援没有一味地镇压,而是恩威并施,说服塞外与塞内的羌人结好,鼓励他们发展农牧业生产,共同开发边疆,陇西地区逐渐安定下来。
其后,南方交趾郡叛乱,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南下讨伐。马援大破叛军,平定岭南。他每到一处,就修建城郭,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造福当地百姓,不仅平息战乱,还让当地的局势长久稳定下来。
因为战功,马援被封为新息侯,他胜利回京,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人,以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和众人一样只说夸奖的话呢?我的功劳不大,得到的封赏却很多。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男儿就应该为国战死沙场,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革裹尸而还,怎么能病卧在**让儿女照顾呢?”
孟翼听了,为马援视死如归的报国豪情深深感动,说:“将军是真正的勇士,该当如此。我真没什么可以教您的。”
后来,六十二岁的马援还请命讨伐五溪蛮叛乱,最后病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学个成语
视死如归(shì sǐ rú guī)
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出自战国思想家韩非子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说段历史
汉唐的丝绸之路
《凉州词》中的“葡萄酒”来自西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而凉州正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陆上的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这实际上是一条经济和文化的通道,因为最初西域各国最想得到中国出产的丝绸,所以后世的一位德国学者就把这条通道称作“丝绸之路”。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作西域。一开始通往西域的通道被匈奴阻断,汉武帝派张骞率一百余人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张骞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十年才逃脱,但这时大月氏已经西迁。张骞还是在西域考察了一年多,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来他寻找机会回到大汉,受到了汉武帝的热情接待。张骞此次西行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
后来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大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络各个国家,各国使者见大汉繁荣富足,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西汉与西北诸国的联系频繁起来,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到了汉宣帝时期,西汉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终胜利,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派士卒屯田,设校尉统领保护,汉族和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来往更加密切,物资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不断,丝绸之路进入繁荣时代。
王莽篡汉时,丝绸之路中断了。
东汉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让鄯善等国臣服,重新打通了中断近六十年的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班超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三十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唐朝疆域广阔、文化包容,丝绸之路进入繁荣鼎盛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东突厥吐谷浑,让大漠南北臣服。唐高宗李治又灭了西突厥,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大唐帝国疆域最西边到达昌水,经济文化发展都居世界前列。中亚的大食帝国如同一座桥梁,连通了东西方,官方、民间开始了全面的交往。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交流。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陆地上的海市”。
除了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在海道上,中国的船舶可以到达林邑、真腊、河陵,经天竺直至大食,与欧洲各国进行贸易。
有了畅通繁荣的丝绸之路,东西方的货物可以自由交换,技术、文化可以充分交流,大唐将士能痛饮葡萄美酒,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