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王wánɡ昌chānɡ龄línɡ
秦qín时shí明mínɡ月yuè汉hàn时shí关ɡuān,
万wàn里lǐ长chánɡ征zhēnɡ人rén未wèi还huán。
但dàn使shǐ龙lónɡ城chénɡ飞fēi将jiànɡ在zài,
不bú教jiào胡hú马mǎ度dù阴yīn山shān。
诗文大意
依然是秦汉的明月与城关,
万里征战的将士还未回还。
只要龙城飞将驻守在边塞,
决不让胡人战马踏过阴山。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盛唐是进取的时代,开疆拓土,连通西域,但边塞烽烟不断、战事频繁。许多年轻人向往边塞、渴望军功,诗人也曾投笔从戎,亲眼看到边塞辽阔壮美的风光,亲身感受将士守卫疆土、不惧牺牲的精神。
一天晚上,诗人看着空中的明月和雄伟的关城,他的思绪跨越千百年,联想起这里曾是秦汉时期的古战场,无数将士曾远征万里,再也无法归来,历代名将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诗人赞叹他们的英勇无畏,追思他们的丰功伟绩,期望如今的大唐名将辈出,建功立业、守护国土。
细品词句
这首边塞诗意境雄浑、感情悲壮、视野广阔,从眼前边塞的情境,延伸到沧桑深远的历史,被后世学者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也就是唐诗七言绝句中数一数二的佳作。
在前两句中,时间与空间纵横交织。
第一句中“明月”和“关”在边塞诗中经常见到,这是诗人眼前的边塞夜景,明月高悬、关城耸立,环境孤寂而苍凉。这些景物本来不算出奇,但“秦时”“汉时”被誉为“神来之笔”。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前后的文字看起来像分开的两件事,实际上互相交叉,说的是一件事。所以这一句不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而是“从秦汉绵延至今的明月和边关”。这样一下就把面前的景物扩展出了时间的维度,我们仿佛看到千百年斗转星移,明月依然照耀、关城依然耸立,战争也依然延续,历史的沧桑感跃然纸上。
第二句点明了边塞的遥远。结合第一句,这里的“人”是从古至今一代代为国征战、血洒沙场的将士。以前有多少将士牺牲在沙场,再也不曾回归;如今又有多少将士不远万里征战在边关,无法返回家乡。诗人感叹战争给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深重灾难,诗句饱含着对战争无休无止的叹息、对以往牺牲战士的痛惜、对如今战士的担忧和同情。
这首诗的立意绝不仅仅是追忆历史、反感战争,后两句继续跨越古今,借历史名将的丰功伟绩抒发壮志豪情,表达诗人的期许和思考。
第三句中“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后世有许多争论,有的说是勇冠三军的“飞将军”李广,有的说是曾奇袭龙城的“战神”卫青,还有的说是霍去病、李陵……我们可以理解为历代镇守边疆的名将、英雄,甚至也包括当时的盛唐名将——只要有英勇善战的名将在,就一定不让胡马踏过阴山!这两句洋溢着必胜的信念和民族自豪感,充满了盛唐气势,同时也提出了思考和期许——希望国家重视人才、善用将领,只要知人善任,就一定能战胜敌人、保卫国土。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时间和空间阔大宽广,情感饱满、内涵丰富:蕴含着对战事绵延的忧虑、对将士牺牲的痛惜、对历代英雄的赞叹、对必胜强敌的信心,还表达出诗人的思考与期望……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讲个故事
勇冠三军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西汉名将,汉景帝时期,他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后来驻守北方,抵御匈奴。
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多骑兵追赶几个匈奴骑兵,他射死了其中两个,活捉一个。正准备回营,突然来了几千匈奴骑兵!
敌众我寡,士兵们都很紧张,李广却沉着地对士兵们说:“匈奴骑兵速度快,人又多,咱们离大营有几十里,如果现在往回跑,一定会被追上,不如干脆停下来。”
于是李广让士兵们在离敌军两里的地方停了下来,所有人都下马休息,连马鞍也卸下来了。一些士兵急了,说:“这么近,万一匈奴打过来,咱们可来不及跑了!”
李广笑着说:“放心,越是这样,敌人越不敢过来。”
匈奴的将军果然疑神疑鬼,远远地观察汉军动静,不敢上前。
一会儿,一个匈奴将军带着几个探子前来试探,等他们稍微靠近,李广突然带着几个精锐骑兵翻身上马,搭弓射箭,箭无虚发,把这几个敌人射落马下,然后慢悠悠地回到自己队伍,下马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兵更确信李广设下了圈套,天黑之后,匈奴军队连夜逃了回去。天亮后,李广一瞧,匈奴兵全跑了,这才带领大伙儿安全地回到大营。
还有一次,李广中了埋伏,他的队伍被打散,自己的箭也射光了,他还负了伤,不幸被匈奴人捉住。匈奴士兵得意扬扬,把他抬到绳子编成的担架上,用两匹马驮着回去请功。李广眯着眼睛,假装伤重将死,其实在慢慢恢复体力,并且偷偷观察哪个匈奴兵的马好。
他瞧准一个机会,突然腾身跃起,把那个匈奴兵推下战马,同时夺下他的弓箭,上马就走。上百匈奴骑兵在后边紧追,李广边催马边回头射箭,每一箭射出,就有一个匈奴兵中箭跌落马下。匈奴兵不敢再追,只好看着他逃脱。
还有一天,天色已晚,李广带着士兵在外行军,一阵风吹过,李广似乎看到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起弓箭,用尽全力射了过去。第二天,有几个士兵拿着刀枪跑过去逮虎。走近一瞧,大家全愣了——原来昨晚李广射中的是一块形似老虎的大石头,令人惊奇的是,箭竟然深深射进石头里,拔也拔不出来。
后来唐朝诗人卢纶对此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用兵灵活,让敌人捉摸不透,所以匈奴人送他一个响当当的外号——“飞将军”。
学个成语
勇冠三军(yǒng guàn sān jūn)
古代军队有中军、上军、下军,所以“三军”是指全军。成语的意思是勇武为全军之首,形容英勇无敌。
出自相传为汉代李陵所作的《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说段历史
一代战神卫青
汉朝名将、爱国英雄卫青并不是将门之后,出身非常低微。
卫青的母亲本来生有一男三女,丈夫死后,她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有了私情,这才生了卫青。
后来,母亲感觉供养这么多孩子非常困难,就把卫青送到了他亲生父亲郑季那里。郑家人根本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让他到山上放羊,把他当成奴仆看待。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奴役,便回到平阳侯家母亲身边。汉武帝的姐姐嫁给了平阳侯,人称平阳公主,卫青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公主外出时随行的奴仆。有个会看相的人看到卫青,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你会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奴仆之子,不受笞骂已是万幸,怎么可能封侯呢?”
没想到机会很快来了,一次汉武帝到平阳公主府中做客,看上了卫青的三姐卫子夫,把她收入宫中。不久卫子夫有了身孕,卫青也得到了官职,追随汉武帝左右。卫青才干出众、很有谋略,人又谦和,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几年后,匈奴来犯,卫青开始走上军事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
公元前129年,匈奴南下,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这次汉武帝派出四路军队,其中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只有卫青率领的那支劲旅,英勇善战,如神兵天降,直捣匈奴的茏城(据说是匈奴祭天的地方,后来也被称为“龙城”),斩首匈奴军七百人。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西汉初年与匈奴战争中难得的胜利,为汉武帝抗击匈奴的连年大战拉开了序幕。卫青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关内侯。
第二年秋天,匈奴再次大举进犯汉朝北部边境,卫青率兵出击,共杀俘敌人数千。
又过了一年,卫青率四万大军迂回绕到匈奴军的后方,攻占了河套地区,史书盛赞此役战果丰硕,而且汉军“全甲兵而还”,损失极小。汉武帝在此设置朔方、五原两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至此,从此汉军有了抵御匈奴的根据地。
不甘心失败的匈奴三年后再次兴兵,欲夺河朔,卫青率军奇袭高阙,俘虏匈奴万余人。
此后,卫青因战功又被封为长平侯,汉武帝拜他为大将军,所有将领都归他指挥。
五年后,漠北决战,兵强马壮的汉军由卫青与他的外甥霍去病各率一支,远征千里,围剿匈奴军。双方在沙漠中展开决战,汉军消灭匈奴军近十万人,匈奴元气大伤,向西北迁移。此后,匈奴在相当长时间内无力南下侵犯,“漠南无王庭”。
平阳侯去世后,平阳公主守寡,已经出人头地的卫青迎娶了公主。卫青过去是公主的侍从,如今成了公主的丈夫。卫青和皇帝互相迎娶了对方的姐姐,也成了一段佳话。
立下不世战功、被封万户侯,又是皇亲国戚,但卫青始终谨言慎行、虚怀若谷,从不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做到了有始有终,被誉为“近乎完美的一代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