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范fàn成chénɡ大dà
昼zhòu出chū耘yún田tián夜yè绩jì麻má,
村cūn庄zhuānɡ儿ér女nǚ各ɡè当dānɡ家jiā。
童tónɡ孙sūn未wèi解jiě供ɡònɡ耕ɡēnɡ织zhī,
也yě傍bànɡ桑sānɡ阴yīn学xué种zhònɡ瓜ɡuā。
诗文大意
白天去锄地,夜晚要绩麻,
农家男女各自要劳动当家。
小孩子虽然不懂种田织布,
也在桑树荫下用心学种瓜。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夏日,诗人观察周边农家的生活,正是农忙季节,白天男人在地里耕种,晚上女人在烛光下搓麻绳、纺织,无论男人女人,都要劳动,都是“当家人”。就连小小的孩童,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显得尤其可爱……
诗人看着农家老小忙忙碌碌的样子,赞美他们的勤劳,怜惜他们的辛苦,他要用最质朴的语言记录和歌咏这些劳动人民的生活。
细品词句
我国自古就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如果没有春夏辛勤的劳作,当然就没有秋天的收获。
这首诗来自《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夏日一组,刻画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其时,诗人年事已高,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似乎也用上了农家老爷爷的口吻,语言质朴,语气中带着慈爱和赞扬。
前两句描写农家的成年人。第一句讲述他们劳动的内容:白天下地“耘田”,就是锄草,夏天水稻生长,杂草也一起长,所以农民要除去这些杂草,这是男人们白天的工作;晚上要“绩麻”,就是把麻搓成麻线,用于纺织,这需要技巧,需要女人来完成。第二句承接第一句来说,这些农家儿女各有各的劳动,他们要一起撑起这个家,都是“当家人”。我们似乎看到:老人看着儿女辛勤劳作、都当起了家,心中觉得宽慰、自豪。
后两句的焦点转到了孙辈——可爱的农家孩子,他们年纪太小,还不会耕地纺织,却也不闲着,所以就在桑树树荫下跟大人学种瓜。诗中虽然没有具体描写,但我们很容易想象农家孩子一边流着汗、一边认真劳动的“小大人”样子。老人都疼爱孙辈,这两句对孩子的喜爱和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记录农家真实的日常生活,笔调清新自然,浅显易懂,就如同这些劳动人民的品行一样,质朴通透,没有任何雕饰,读过之后,我们会被农家的辛劳和温馨深深打动。
讲个故事
范成大拼死出使金国
南宋的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主战的岳飞之后,和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这并不是平等的合约。南宋要向金称臣,南宋皇帝要由金国皇帝来册封;南宋还要每年向金国上贡财物,称作“岁贡”;南宋皇帝给金国皇帝的文件,也要称作“奉表”,相当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
宋孝宗即位之后,有洗雪耻辱的志向,发动了北伐,但由于将领指挥不当,吃了败仗,但金国也在战争中吃了些苦头,双方重新签订了“隆兴和议”,把金国和南宋的“君臣”关系改成了“叔侄”关系,把“岁贡”数额减少,名称改成了“岁币”,而“奉表”也改成了“国书”。
但是宋孝宗还是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金国使臣来送国书时,南宋皇帝要站起来,走下宝座,亲自来接。宋孝宗觉得这是奇耻大辱,非常想改掉这条礼节规定。
宋孝宗和当时的宰相虞允文商量,想派使者去金国,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迎回宋朝祖宗的皇陵,二就是修改这个礼节。但这相当于单方面要求修改和议内容,本身不占理,金国人一向蛮横,使节去提这样的要求恐怕性命不保,大臣们纷纷推托。这时,皇帝想起范成大“气宇不群”,就点名让范成大去。
范成大明知此行凶险,还是一口答应下来。临行前他告诉皇帝,自己已经做好回不来的准备。宋孝宗不好意思地说:“你去出使时,我一定不会挑起其他矛盾,保证你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你没准儿要像苏武那样,被金国人扣押起来,风餐露宿、啃雪食毡。”
范成大义无反顾地北上,到了金国的中都。那时,正式提交的国书要经过金国大臣预先审核,然后再在朝堂上呈给金国皇帝,范成大在第一份国书中只写了迎回皇陵一事,然后又写了一份代表他个人的奏疏,讲的是要求修改南宋皇帝接受国书的礼仪,偷偷藏在身上。
到了金国大殿,面见金世宗,范成大先呈上第一份国书,慷慨陈词。讲完之后,他突然掏出那份奏疏,说:“两国已经结为叔侄关系,但受书礼仪不对,我这里有奏章。”坚决要求呈送金世宗。金世宗大惊,道:“这哪是你上书的地方啊?”金国大臣也都慌了,一拥而上要把范成大拖出去,有的还用手里的笏板打他,范成大却铁了心凛然不惧,干脆跪立不动,你不收奏章我就不起来。金国人只能把他抬回住所。
金国太子暴怒,甚至要来杀范成大,幸亏有别人阻拦。范成大已经做好被杀或被关押的准备。最后,金国皇帝虽然还是没有答应修改礼仪,但因为佩服范成大的气节,还是答应了送还宋朝皇帝陵寝的要求,并允许范成大返宋。
学个成语
男耕女织(nán gēng nǚ zhī)
男的耕田,女的织布。形容辛勤劳动或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
出自元朝萨都剌的《过居庸关》:“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说段历史
两宋历史上的七次对外“协议”
北宋和南宋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对外签订过七次比较重要的“协议”,从这些协议可以看出宋朝和周围几个国家的兴衰变化。
第一次,宋辽“澶渊之盟”。
北宋建国时,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是最大的威胁。宋真宗时,辽国进犯,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互有胜负,最后北宋射杀辽将萧挞览,占据优势。但双方谁也没有能力彻底战胜对方,于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当时辽国的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两国皇帝都以年纪论兄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北宋向辽国进贡,辽国不再进犯,北宋也借机使文化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第二次,宋夏“宋夏和议”。
西北方的党项人原本臣服于宋,后来党项崛起,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宋仁宗时期,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事,都取得了胜利。但西夏掳掠所获财物比跟北宋开展贸易获得的物资少得多,于是双方决定和议:
西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西夏国主,名义上西夏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北宋取得名义上的优势,西夏取得经济上的好处。
第三次,宋金“海上之盟”。
北宋末年,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金国,金对辽发动了猛烈攻击。宋徽宗年间,北宋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经过多次接触和谈判,签订“海上之盟”:
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把原来每年给辽的财物转给金国,而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
但金灭辽之后,发现宋的战斗力很弱,于是背信弃义转而进攻宋,“靖康之变”发生,北宋就此灭亡。
第四次,宋金“绍兴和议”。
南宋初期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奋战下,在对金作战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秦桧却一心议和,杀害岳飞、压制主战派,签订了“绍兴和议”:
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朝皇帝;以淮河、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这次屈辱的和议暂停了战争,但是确定了宋金的不平等关系。
第五次,宋金“隆兴和议”。
宋高宗的继任者宋孝宗是主战派,他为岳飞平反冤狱,起用主战派的张浚,发动北伐,但南宋军队在符离被金军击败。宋孝宗只好与金议和,过惯了好日子的金也不想持续打仗,双方签订“隆兴和议”:
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为叔侄关系; “岁贡”改称“岁币”,银绢各二十万两/匹。
比起“绍兴和议”,宋算是找回了一点儿面子,宋孝宗也利用这和平机会,在执政期间取得“乾淳之治”。
第六次,宋金“嘉定和议”。
宋宁宗时期,宰相韩侂胄专权。这个人是主战派,力主追封岳飞为鄂王,发动北伐,可惜他谋略不足,手下也缺少军事人才,结果溃败。最终杨皇后和主和派大臣杀害韩侂胄,向金国请和,双方订立“嘉定和议”:
增岁币银绢各三十万两/匹;南宋另给金军战争赔款三百万贯。
这次是南宋发动了战争,又由投降派屈辱地谈判,当然只能是灰头土脸。
第七次,宋蒙“宋蒙协议”。
金国晚期,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壮大起来,向金发动进攻,蒙古军围困汴京后,遣使至南宋,约以联合灭金。
南宋忘了“海上之盟”带来的后果,再次犯下相同的错误,决定联蒙灭金。蒙、宋双方达成协议:
双方共同发兵灭金,灭金之后,蒙古将河南归还南宋。
结果可想而知,蒙古灭金后,就把目标转向南宋。南宋虽然顽强抵抗了四十多年,最终还是被灭,大宋王朝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