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宿sù新xīn市shì徐xú公ɡōnɡ店diàn

字体:16+-

宋sònɡ·杨yánɡ万wàn里lǐ

篱lí落luò疏shū疏shū一yí径jìnɡ深shēn,

树shù头tóu新xīn绿lǜ未wèi成chénɡ阴yīn。

儿ér童tónɡ急jí走zǒu追zhuī黄huánɡ蝶dié,

飞fēi入rù菜cài花huā无wú处chù寻xún。

诗文大意

稀疏篱笆间一条小路深深,

树梢的新叶还未形成树荫。

孩子快跑追逐黄色的蝴蝶,

蝴蝶飞入菜花丛无处找寻。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路过新市这个地方,在“徐公店”借宿。他平时官职在身,工作繁忙,正好利用这难得的时机观赏周边风景:

春光明媚,农家的篱笆墙间,一条小径通向远方,枝头刚长出的嫩叶清新可人。诗人正醉心观赏这宁静的乡间景致,一个农家孩子忽然闯进他的视线,一只金黄的蝴蝶在前边飞舞,孩子在后边紧追,眼看就要追上了,蝴蝶一振翅飞进了油菜花丛,盛放的油菜花也是金黄色的,孩子想找蝴蝶可就难了……

看着小家伙可爱的样子,诗人露出会心的微笑,田园春色是那么和谐动人,又引出诗人的归隐之心……

细品词句

前两句写静态的景物。

第一句写环境。“篱落”点出此处是乡间,农家不像大户人家那样有高高的院墙,篱笆墙低矮稀疏,一眼就能看到院落中的房屋,显出乡间的和谐与亲切。这首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日长篱落无人过”一样,不约而同地用到“篱落”作为乡村人家的标志景物。篱笆墙中间,一条幽深的小路通向远方,为这幅静态的画面带来空间的延伸。

第二句点出了季节。在这首诗的另一个版本中,这句是“树头花落未成阴”,迎春花、玉兰等花都是先开花后长叶,说明这时已经到了仲春时节,花已经落了,而嫩绿可爱的新叶刚长出来,还没形成树荫。

后两句写动态的景象。

第三句中,“急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孩子活泼、跳脱、好胜的样子。孩子和蝴蝶像是突然闯入画面,诗人眼前的景象一下就动了起来。

第四句,黄色的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诗人没有描写孩子不知所措或者仍不死心的样子,画面又由动态转回了静态,像是“咔嚓”一声,镜头就定格在这里,留下乡村明媚的春色和孩子可爱的身影。

诗人捕捉眼前瞬间的画面,对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对孩子的描写生动传神,别有风趣。春意盎然、恬淡和谐的景象,蕴含着诗人对乡间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讲个故事

杨万里五次辞官

对于许多古代读书人来说,可能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科举高中,然后仕途顺畅做上高官。但也有一些文人,虽然在做官,却总是向往宁静自由的“隐逸生活”,大诗人杨万里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二十七岁高中进士后走上仕途,后来近四十年间一直做官,其间他至少有五次打算弃官回乡。

杨万里的家乡在江西吉水,他出身并不显赫,父亲杨芾终生在乡间教书。杨万里考上进士之后“回乡谒亲”(回到老家去见父老乡亲),这本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机会,可这位二十七八岁、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轻人却说自己“始有归志”——现在就开始有归乡的念头了。

杨万里的第一个职务是“赣州司户参军”,任职还不到一个月,他就因为看不惯官场的作风,有弃官归隐的冲动。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杨万里弃官回乡的想法越发强烈。年近五十岁,朝廷要他从漳州调任常州任知州,因为漳州偏远、贫穷,而常州经济发达,杨万里不愿被视作“嫌贫爱富”,所以就上书,不愿去常州赴任,宁可辞职回乡。年过六十岁,杨万里因为刚直进言得罪了宋孝宗,正式上书请求辞官,并且忙着修缮家乡的房子,做好了立刻回乡的准备。但皇帝并没有批准他回乡,只是把他放到外地为官。过了两年,宋光宗即位,把杨万里调回京,但这时孝宗还是“太上皇”,杨万里做得不太顺心,再次提出辞官,还是不被批准。又过了两年,杨万里已经六十五岁了,朝廷打算在江南推行“铁钱会子”,杨万里认为这项诏令对百姓不便、对国家有害,坚决上书阻止,朝廷不听,他就马上辞官,不等朝廷批复,就毅然乘船返乡。就这样,杨万里终于过上了“退休隐居”的生活,他兴奋地写下诗句“两岸万山如走马,一帆千里送归舟”,还说自己如同“病鹤出笼,脱兔投林”。

杨万里如此不恋官位,一方面是因为对自然雅趣、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和南宋朝廷苟且偏安的政策格格不入。

返乡后,杨万里住在简朴的茅庐之中,整日粗茶淡饭,甚至与夫人亲自务农。晚年,老诗人常在田间地头和乡亲谈天、看村童嬉戏,留下许多清新质朴的田园诗。皇帝多次征召,他也坚决不再出来做官,直到八十岁去世。

学个成语

春意盎然(chūn yì àng rán)

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春意正浓。

出自宋朝张炎的《木兰花慢·小引》:“元夕后,春意盎然,颇动游兴。”

说段历史

古代官员“退休”的规定

我们知道,现代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退休”,离开工作岗位。那古代的官员是如何“退休”的呢?

古时官员退休,称作“致仕”“致事”或“致政”。早在春秋时代,就记载着“退而致仕”的说法,要“还禄位于君”,就是把俸禄、官位交还给君王。

“退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韩愈笔下,他在《复志赋序》中写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就是说退休在家中,写了《复志赋》。

那么官员多大岁数退休呢?《礼记》中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也就是说,士大夫到了七十岁时可以退休。这个规定延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元朝。

例如,南宋时,一心向往退休生活的杨万里,年过六十后常发出感慨:恨尚有六年、恨尚有五年,还要几年才能致仕,我等得多么焦虑啊!后来他实在等不下去了,六十五岁时,干脆找个理由,不等皇帝同意就主动退休了。

古代医疗条件落后,人的平均寿命很低,“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少有官员能坚持到退休。杨万里六十五岁退休,到八十岁去世,享受了十几年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在古代官员中算是非常有福气的。

还有的官员,受到皇帝重用,就算到了七十岁,皇帝也不允许退休,直到生病去世为止。对于留恋官位的人来说,这是无上的荣耀,但对于向往隐逸的人来说,这可就很惨了。官员如果不想干了,只能一次次打报告请求致仕,说法也非常可怜,称作“乞骸骨”,就是乞求皇帝允许自己这把老骨头退休返乡。

到了明、清两朝,皇帝为了表示对官员的体恤,开始把退休年龄提前,“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六十岁退休,这和现代的退休年龄比较接近,就合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