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游yóu子zǐ吟yín

字体:16+-

唐tánɡ·孟mènɡ郊jiāo

慈cí母mǔ手shǒu中zhōnɡ线xiàn,

游yóu子zǐ身shēn上shànɡ衣yī。

临lín行xínɡ密mì密mì缝fénɡ,

意yì恐kǒnɡ迟chí迟chí归ɡuī。

谁shuí言yán寸cùn草cǎo心xīn,

报bào得dé三sān春chūn晖huī。

诗文大意

慈母用她手中的线,

缝出游子身上衣衫。

临行前密密地缝制,

只怕儿子归家太晚。

谁说小草一点心意,

能报答春光的温暖?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命运坎坷,一直贫困潦倒,母亲的慈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慰藉,但他半世漂泊,难以陪在母亲身边。

他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到溧阳做县尉,这时才能把母亲接来同住。人生越是失意,越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温暖,他回忆起历次出行前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的场景,想起那一针一线之中蕴含的爱子之情,觉得现在自己能报答母亲的实在是微不足道。

诗人提起笔,放下“炼字”“苦吟”等创作方法,只是直抒胸臆、真心诉说,写出了这首发自肺腑的颂母之诗。

细品词句

以诗言情,贵在情真意切、言简意浓。母亲抚育孩子成长,母爱渗透在生活的无数点滴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叙述、有很多情思可以抒发,但诗人只选择了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细节——母亲为临行的游子缝制衣裳,浓缩在六句五言的古诗中,见微知著、真挚质朴,格外动人。

前四句都是描写母亲缝衣的细节。

前两句是对仗工整的一联,如同平铺直叙,语言极为简洁朴素,从“手中线”到“身上衣”,简化了中间的过程与动作,好像一步就完成了,却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母亲自然是经过一针一线、千针万线,才能缝出儿子的件件衣衫,其中会有多少辛苦、多少惦念、多少不舍?令人反复体会遐想,心中生出无限情味。

三、四句紧紧承接,进一步浓缩时间,进一步突出细节。“临行”承接“游子”,把时间聚焦在临行之前,也许是在出发前一晚昏黄的烛光之下,而第二天一早,游子就要出发了。在这个时刻,慈母还在“密密缝”,“密密”这两个叠字如同口语,但是只有这样写才能刻画出母亲精心缝制衣服的样子,母亲的慈爱、关怀都浓缩在这个细节中,具有击中人心、催人泪下的力量。接着,诗人讲出母亲如此“密密缝”的原因:担心儿子回来得太迟,衣服会破损、会不够穿啊!这是儿子对母亲的感念和理解。

最后两句用一个反问、一组比喻抒**感。诗人将自己对母亲的报答、感激之心比作“寸草心”,只是一株小草的小小心意;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比作“三春晖”,如同整个春天的光辉。这组对比悬殊的比喻别出心裁,却无比贴切,赞颂了母爱的博大、无私和永恒,也表达出自己无以为报的慨叹。这两句道出了天下儿女的心声,成为感念母爱的名句,流传千古。

诗人长期漂泊,饱尝世态炎凉,更觉母爱的温暖和珍贵,这首诗是母爱的颂歌,没有刻意雕饰和华美的辞藻,发自肺腑、真情流露,因而倍加真挚动人。

讲个故事

“苦吟诗人”最快乐的一天

诗人孟郊四五岁时正逢“安史之乱”爆发,大唐陷入连绵战火之中;他十岁时,父亲去世了,养育兄弟三人的重担都落到母亲瘦弱的肩膀上,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贫苦。

在这样的环境中,孟郊的性格也变得有些忧郁孤僻,不爱与人交往,青年时代隐居嵩山,三十至四十岁,他也曾在中原和江南游历,用诗作反映民间的疾苦。因为这样的性格和经历,他作诗时常精思苦吟,不少诗歌风格险奇艰涩,常用狠字、硬语,给人冷硬奇崛的感受。后来孟郊和另一位诗人贾岛被认为是“苦吟派”的代表诗人,苏轼曾评价他们两人的诗“郊寒岛瘦”。

孟郊生性孤直,几乎一生潦倒。他经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总被人生种种不幸包围。但他人生中也曾有过那么一天,感到无比快乐、荣耀,并写下了一首快意奔放的诗。

孟郊四十二岁才第一次到长安参加科考,结果不中,他写下一首《落第》,其中说:“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但这次孟郊也有收获,他在长安结识了韩愈,两人一见如故。韩愈比孟郊小十七岁,对孟郊的诗歌极为推崇,四处为他宣传,还为孟郊孤僻的性格辩解,说是因为他把兴趣和关注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上。

第二年孟郊再次参加考试,结果还不中,他郁闷地写下《再下第》:“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又过了三年,孟郊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母亲的鼓励之下,他第三次应试,终于进士登第。这位“苦吟诗人”终于在年近半百时享受了一次成功的喜悦,他情不自禁地放下“苦吟”之法,一气呵成写了一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创造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春风得意”,一个是“走马观花”。

考中之后,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对这位孝子来说,当然是马上东归,告慰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想必母子相见之时,也是手握着手,眼中泛出喜悦的泪花。

学个成语

无微不至(wú wēi bú zhì)

没有一个细小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心、照顾得极为细致、周到。

出自宋代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说段历史

历史上的“四大贤母”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温暖的情感。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位了不起的母亲,不仅懂得爱子,也懂得育子。

历史上有“四大贤母”之说,这四位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她们爱子育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第一位,孟母,是战国思想家孟子的母亲。

据说孟母怀孕期间,就非常注意“胎教”,坐姿要端正,吃东西也要严格讲礼仪。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两人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学会了丧葬痛哭这些事,孟母觉得这地方不适合孩子,就搬家了。他们住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学着讨价还价,孟母觉得这里也不行,又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行礼揖让,这次孟母满意了:这才是孩子该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有一次孟子贪玩逃学,孟母不打不骂,拿起一把剪子,一下就把自己辛苦织成的布剪成两半,告诉孟子:“废学,就如同我剪断织绢!半途而废,必定一事无成。”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孟子,他从此勤学不辍,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后来孟子终成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后世誉为“亚圣”。

第二位,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

陶侃同样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陶母靠织麻维持生计。她认为孩子要诚心诚意结交贤者才能有出息。孝廉范逵访贤遇大雪,到他家做客,陶家没有喂马的草料和待客的酒菜,陶母就把自己席子下的草垫剁碎喂马,把自己的头发剪断卖掉,换取酒菜招待客人。范逵知道后大为感动,看到母亲贤德、儿子孝顺,就举荐了陶侃,这是“截发筵宾”的故事。

陶侃年轻时任县吏,常有人送些土特产到衙门。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去一罐腌好的鱼,母亲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还写了封信:“你把公家之物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这是“封坛退鲊”的故事。

在母亲教导下,陶侃一直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后来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第三位,欧母,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复姓欧阳,他的母亲本该称作“欧阳母”,但是古人习惯将复姓简化成单字,所以这里称她为“欧母”。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苦,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自然也买不起笔墨纸砚。但母亲还坚持教欧阳修识字写字。她在地上铺一些沙子当成纸,用芦苇秆当笔,一笔一画地教儿子写字,这就是“画荻教子”。

欧阳修发愤图强,终于高中进士,做上了高官。后来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新政被诽谤,被贬职了,有些闷闷不乐,母亲宽慰他说:“为正义被贬职,没什么不光彩的。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精神不衰,母亲就高兴。”

在母亲的教导下,欧阳修成了北宋文坛领袖,他遭遇挫折不改志趣的品格也备受后人推崇。

第四位,岳母,是南宋名将、爱国英雄岳飞之母。

岳飞出生在普通农家,他从小苦练骑射武艺,练出一身好本领。岳飞不到二十岁时从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乡守孝。不久后金人南侵,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在犹豫是应该奉养母亲还是为国征战时,岳母大义凛然,主动鼓励儿子速去从军杀敌。面对国耻,她狠下心,用绣花针把“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由于母亲的鼓励和鞭策,岳飞投军后义无反顾、奋勇杀敌,屡建战功,成为“中兴四大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