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村cūn晚wǎn

字体:16+-

宋sònɡ·雷léi震zhèn

草cǎo满mǎn池chí塘tánɡ水shuǐ满mǎn陂bēi,

山shān衔xián落luò日rì浸jìn寒hán漪yī。

牧mù童tónɡ归ɡuī去qù横hénɡ牛niú背bèi,

短duǎn笛dí无wú腔qiānɡ信xìn口kǒu吹chuī。

诗文大意

长满青草的池水涨满岸堤,

青山衔着落日倒映于涟漪。

牧童横骑牛背上向家走去,

手拿着短笛随口自在地吹。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傍晚时分,诗人漫步乡间。

池塘水满,芳草萋萋,西沉的太阳和远山相连,似乎要被青山“一口吞下”。一个归家的小牧童吸引了诗人的目光:他慵懒而随意地横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短笛随口吹着,虽然不成曲调,却依然悦耳。

这小小牧童,似乎完全没有心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诗人心生羡慕与感慨:世上有那么多人为名利而奔忙烦忧,这小牧童却似乎更懂人生的真谛……

细品词句

历代都有读书人羡慕隐逸、安闲的生活,在两晋时期,人们爱“玄学”,他们常把渔翁作为隐逸的代表。从唐代开始,农耕越来越受重视,许多乡间的孩子都做起了牧童,唐朝儒家、佛家和道家并重,相互融合,文人们发现牧童纯净的心灵、自由的生活、闲逸的状态也能代表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所以牧童在唐朝之后的诗词中渐渐多了起来。

这首诗前两句写风景,后两句写牧童,展示的就是一幅牧归图。

首句借用了东晋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名句。春天,池中的小草刚刚萌发,在《村晚》中却已经是“满”了,水草长满池塘,而池水又涨满堤岸,说明此时已经是暮春或夏日。两个“满”字连用,让这句诗更具韵律感。第二句中“衔”和“浸”两个字用得非常奇妙,夕阳已落到山边,被青山一口“衔”住了,马上要整个吞下去;青山和落日又“浸”在池水的涟漪中,池水把它们又都收了进来。满满一池清水中,有青草、有红日、有青山,这样的傍晚图景,让人感觉清新、润泽、色彩明丽。

第三句小牧童出场了:一头老牛驮着一个孩子,慢悠悠地走进了画面。这句的重点是“横”,如果牧童是正骑着牛,就显得规矩、紧张,而“横”骑在牛背上,则显得轻松懒散、悠闲自得。最后一句,“无腔信口吹”承接了这种慵懒自得的感觉,不追求腔调旋律,不在乎别人笑话,只是随口吹着不成调的笛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清新美好的乡间、无拘无束的牧童,组合出诗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也让读者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

讲个故事

黄帝与牧童

在唐宋诗词中,有两个形象经常出现:一个是渔翁,另一个是牧童。小牧童虽然淳朴自然、天真烂漫,却有着一种天然的人生智慧,代表着文人雅士心目中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理想。

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庄子就曾在作品中提到了牧童,有这样一段故事:

黄帝要去一个叫“具茨山”的地方拜见贤者大隗,他带着六个随从走到襄城的郊野,在这里,他们迷失了方向,正好遇见一个牧童,不过这个牧童不是牧牛的,他牧的是马。

黄帝就向这个牧童问路:“你知道具茨山在哪里吗?”牧童回答说:“知道。”

黄帝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么地方吗?”牧童说:“我也知道。”然后给黄帝指了路。

黄帝说:“你这孩子可真不简单啊!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的住处。我还想问问你,应当怎样治理天下呢?”牧童说:“治理天下,无非就是那么回事吧,跟我好像没什么关系啊!我小时候曾在世间到处游玩,当时我生了目眩病,有位悟道者对我说:‘你可以在襄城的郊野任意游玩。’所以我就来到这里,现在我的眼睛好一些了,我想到尘俗以外的清净之地去游玩。治理天下也就像这样罢了,不是我的事,您又何必问我呢?”

黄帝说:“治理天下,确实不是你做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想请教你怎样治理天下。”

在黄帝反复的虚心请教之下,牧童最后说:“照我看,治理天下,跟我牧马好像没什么不同,也就是不要伤害马的自然本性,把那些对马有害的都去除,无非如此罢了!”

黄帝听了心有所悟,向牧童拜谢,称他为“天师”,然后告别而去。

学个成语

无拘无束(wú jū wú shù)

不受任何拘束,用来形容非常自由。

出自宋代朱敦儒《西江月》中的词句:“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说段历史

两位“牧童皇帝”之间的百年沧桑

南宋的第五位皇帝是宋理宗赵昀,他本不是皇子,只算是宋宁宗赵扩的远房堂侄,他父亲去世得又早,所以他幼年过的是平民生活,据说还当过牧童。

只因为宋宁宗没有儿子,赵昀才在机缘巧合下被立为皇子。宋宁宗死后,他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成了宋理宗。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被权相史弥远挟制,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能过问。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宋理宗亲政之初立志中兴,还是有些作为的,史称“端平更化”。宋理宗还联蒙灭金,也算是报了“靖康之耻”的仇。但之后又面临蒙古侵宋,晚年的宋理宗沉湎于醉生梦死的生活。

宋理宗做了四十年的皇帝,时间之长在整个宋朝仅次于宋仁宗。

但是他死后,遭遇却非常悲惨,成了宋朝的另一个“奇耻大辱”。南宋被元朝灭亡之后,元军挖掘了临安的南宋皇帝陵墓,把里面的陪葬珍宝抢劫一空。这还不算,他们干了一件极为野蛮的事:把宋理宗的头骨做成了装酒的器具,放在皇宫中,用来饮酒作乐。

转眼百年过去,另一位“牧童”强势崛起,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幼时极度贫苦,不仅做过牧童,还做过乞丐、和尚。但他后来率领义军推翻元朝,一统天下,建立了明朝。

据说明军大将徐达攻入大都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这件酒器。朱元璋悲痛万分,隆重接回了头骨酒器,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将头骨重新入殓,以君王之礼将宋理宗重新下葬。

这两位“牧童皇帝”身上发生的故事,也见证了宋、元、明三代更迭的百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