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zhì子zǐ弄nònɡ冰bīnɡ
宋sònɡ·杨yánɡ万wàn里lǐ
稚zhì子zǐ金jīn盆pén脱tuō晓xiǎo冰bīnɡ,
彩cǎi丝sī穿chuān取qǔ当dānɡ银yín钲zhēnɡ。
敲qiāo成chénɡ玉yù磬qìnɡ穿chuān林lín响xiǎnɡ,
忽hū作zuò玻bō璃lí碎suì地dì声shēnɡ。
诗文大意
孩子倒出金盆里冻的冰,
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银钲。
玉磬般的音响穿过林丛,
忽然变成玻璃破碎之声。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冬日的清晨,诗人外出散步,见到邻家的孩子正把铜盆里冻的冰块倒出来。这小家伙要做什么呢?一向充满情趣、喜欢孩子的老诗人停下脚步,好奇地观察。
冰在盆里冻成圆盘形状,孩子把冰倒出来之后,用彩线穿上拎在手中,好像是一件乐器——银钲。孩子拿棍子敲击,真发出了玉磬一般的响亮声音,玉磬声伴着孩子的笑声一起穿过树林。孩子对自己的“作品”万分得意,敲得越来越起劲,没想到“哗啦”一声,冰被敲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
小家伙乐极生悲,老诗人却被他天真可爱的样子逗笑了,怀着爱怜之心,他写下了这首小诗。
细品词句
这首诗像一篇短小精悍的记叙文,按脱冰——穿线——敲响——冰碎的顺序,记录了孩子玩冰的整个过程,生动传神、趣味盎然。
第一句讲“脱冰”,七个字包含了人物、时间、动作、方法等许多信息。“稚子”是这首诗的主人公,特别说明这是个幼稚、天真的小家伙; “金盆脱晓冰”讲出了制冰的方法——把水倒入铜盆里放一夜冻成冰,早晨再把冰脱出来,冰当然就成了圆形,这句诗尽显古诗语言的凝练。
第二句讲的是“穿线”,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穿线要用“彩丝”,穿好的冰像是“银钲”。诗句中没写孩子的表情,但他做成这么一件多彩又晶莹的作品,必然无比得意。
前两句讲的是动作,后两句讲的是声音,把孩子的动作和心情都隐藏在声音里。第三句讲“敲响”,也就是孩子玩冰。古代有“金声玉振”之说,“玉磬”的声音清亮悦耳,“穿林响”说明孩子敲冰的声音特别响亮。我们可以想象:孩子敲冰多么用力、神态多么自得,心情又多么愉快。
第四句讲“冰碎”。好听的“穿林声”忽然变成了玻璃碎一地的声音——冰被敲碎了,落了一地。这里的“玻璃”指的应该是一种玉石,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玻璃。整首诗到这里就结束了,孩子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情,诗中没有描述,但我们不难想象:乐极生悲,一脸沮丧,没准儿还哭了鼻子……
童真的世界是那么美好,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童心、幽默有趣的诗人。因此,乡村孩童常常活灵活现地走入他的诗中。
讲个故事
诗风诙谐、为官刚正的杨万里
杨万里的诗清新别致、浅显易懂,其中有许多描写儿童的诗更是生动活泼,幽默诙谐,把孩子的天真可爱刻画得栩栩如生。因此,在读者心目中,杨万里总是一位慈祥、宽和的老爷爷形象。历史上的杨万里也确实平易近人、关注民生,他生活简朴,常和田间地头的劳动人民在一起,尤其喜欢乡间的孩子们。
但是,作为一位官员,杨万里却有着刚直不阿、铁骨铮铮的一面。
杨万里初到京城做官时,先计算好了回家的盘缠,锁在箱子里,藏于卧室,告诫家人:不得购买大件物品,以免增加归途的负担——他这是随时准备弃官回乡,根本就没有讨好权贵、平步青云的念头。
宰相虞允文对杨万里有赏识提携的大恩,但后来,当虞允文排挤张栻,满朝大臣都不说话时,只有杨万里上书为张栻申诉,又致书虞允文,正理规劝,公而忘私。
对皇帝,杨万里也敢顶撞进言。宋高宗去世之后,宋孝宗采纳翰林学士洪迈的建议,没选择“主战派”名相张浚配飨宗庙。杨万里愤而斥责洪迈为人不公正,无异“指鹿为马”,这可惹恼了孝宗,他觉得杨万里把自己比作秦二世,就把杨万里外放出京。
后来孝宗做了太上皇,光宗即位,杨万里还曾是光宗的老师,可这两位皇帝都很怕他的“直性子”“倔脾气”。孝宗皇帝说:“杨万里直不中律!”也就是不讲规矩,不听使唤。光宗也无奈地说:“杨万里也有性气!”意思是有个性、有脾气。这两句批评传到杨万里耳朵里,他可不像别的大臣那样战战兢兢,反而提笔写了一首自赞诗:“禹曰也有性气,舜曰直不中律。自有二圣玉音,不用千秋史笔。”用幽默诙谐的自嘲来应对。
杨万里晚年时,权相韩侂胄主政,杨万里虽然是“主战派”,但是他觉得自诩主战的韩侂胄只会玩弄权术,会误国误民。韩侂胄请他为自己新筑的南园写园记,他坚决拒绝,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韩侂胄只得改请陆游。有一天,韩侂胄要出兵北伐,年迈的杨万里听后痛哭失声,他虽然主张抗金,但知道韩侂胄这样为了个人权位而冒进,必然失败。他一夜辗转难眠,早晨连声催促家人取来纸笔,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之后带着满腔悲愤与世长辞。
学个成语
乐极生悲(lè jí shēng bēi)
意思是高兴得过分了,到极点时,就转化为悲伤。
出自《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说段历史
失败的“太上皇”
南宋初年,连着出现三位“太上皇”,分别是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之前讲过,宋高宗可以说是位很“成功”的太上皇,干儿子宋孝宗对他非常孝敬,他做了太上皇之后还经常干政。但宋孝宗和宋光宗这父子俩,太上皇做得却有些失败。
宋孝宗被称作“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他做皇帝的时期,开创出“乾淳之治”。宋高宗去世之后,宋孝宗非常悲痛,要为宋高宗守孝,因此他也选择退位,自己做太上皇,让儿子赵惇当了皇帝,这就是宋光宗。
可是宋光宗的身体不太好,精神比较脆弱,甚至有些精神方面的疾病。他的皇后姓李,这个李皇后心狠手辣,嫉贤妒能。有一次,光宗对一个宫女的玉手表示欣赏,第二天,李皇后就给光宗送上一盒点心,揭开一看,竟是那个宫女的一双玉手!她经常挑拨宋光宗和宋孝宗的关系,孝宗派人给光宗送去治病的药丸,李皇后却说是毒药。
光宗与其父长期失和,精神病也越来越严重。他把朝政交给李皇后打理,自己常年不去看望孝宗,孝宗把皇位交给亲儿子,却得不到儿子的孝敬,心情郁郁,后来因染病去世了。
孝宗病重期间,光宗不去探视,孝宗去世之后,光宗甚至不参加丧礼。古代重视孝道,全国臣民对这事都很有意见,这件事于是演变为一场政治危机。后来,在朝廷重臣的谋划下,以太皇太后的旨意逼宋光宗退位,把皇位禅让给他的儿子赵扩,这是宋宁宗。宋光宗自己也成了太上皇。
此时,宋光宗的精神疾病已经非常严重,他拒绝见儿子宋宁宗,也拒绝搬到太上皇的宫殿,整天疑神疑鬼,退位六年后,他也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