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朱zhū熹xī
昨zuó夜yè江jiānɡ边biān春chūn水shuǐ生shēnɡ,
艨ménɡ艟chōnɡ巨jù舰jiàn一yì毛máo轻qīnɡ。
向xiànɡ来lái枉wǎnɡ费fèi推tuī移yí力lì,
此cǐ日rì中zhōnɡ流liú自zì在zài行xínɡ。
诗文大意
昨天晚上江水涨、春潮生,
巨型舰船变得像羽毛轻盈。
往常要耗费无数推拉之力,
今日却能在水中自在前行。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两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是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重视读书,自己也著书立说,总是从书中寻找事物的知识和道理。
在读书和研究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一些深刻的哲理,为此感到非常喜悦。他希望更多人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就把这些体会用诗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写诗不能只讲干巴巴的道理,所以诗人借用自然中的事物,把这些哲理寄托在其中,供人们传诵和感悟。
细品词句
“唐诗崇情,宋诗尚理”,这两首《观书有感》正是宋诗讲述哲理的代表作。
先看第一首。
前两句描写的是“半亩”大小的“方塘”,它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光可鉴人,铺展在地面上。这池塘虽小,但天空的光芒和浮云的影子,都能被它反照出来,“一鉴”和“天光云影”都表现方塘之“清”。而“徘徊”写出了画面的灵动,光线变化、云影飘浮,天光云影在动,水塘中的倒影也在动。
前两句是“果”,后两句是“因”。第三句自问:为什么这片方塘的水会清到这个程度呢?第四句自答:是因为池塘不是无源死水,它的上游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所谓“流水不腐”,因为有清源活水,池塘才能不枯竭、不污浊,如一面镜子。这两句把读者的视线从一方水塘扩展开,引发思考,让人感受到诗人睿智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
第二句“共徘徊”与第四句“活水来”的动态相互照应,让这首两句写景、两句说理的小诗毫不死板,充满灵动,暗含着诗人观书有所得之后的明快、喜悦之情。
再看第二首。
第一句写环境的变化,昨夜春潮到来,江水高涨;第二句写环境的变化为“巨舰”带来的变化:水中巨大的舰船变得就像一片羽毛那么轻,“艨艟巨舰”与“一毛轻”形成鲜明而夸张的对比。
在第二首诗中,前两句是“因”,后两句是“果”,讲述春潮发生前后,巨舰行驶状态的变化:此前水浅舟沉,巨舰困于浅滩,枉费众人无数推拉之力,也无法前行;现在水涨船高,巨舰当然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中,只要借一点儿风力,或者稍加划动,巨舰就能顺畅前行。
诗中“春水生”“一毛轻”“自在行”都透露着轻松洒脱、充满活力的意味,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观书所得之后的快意。
这两首诗讲述的哲理内涵不同,因果顺序也不同,但讲述哲理的方式几乎一致:都是借用自然与生活中的事物,前两句描写现象,后两句阐发有关的道理和感悟。这种道理、感悟表面上还是在讲这种事物,实际上却发人深思,可以延伸到读书、研究、做事,甚至人生的各个方面。
至于诗中每一种事物代表了什么含义,读者和学者有不同的领悟和解读。
第一首诗,有人认为“方塘”代表书,“天光云影”代表书中的知识和趣味,“源头活水”代表前人的智慧,因为有了一代代人输送的智慧,书中才有这么多的知识和趣味;也有人认为“方塘”代表人的心灵,“天光云影”分别代表天性和人性,“源头活水”代表书中的知识,要不停获取新的知识,人的心灵才能明澈、才会拥有天性和人性相交融的智慧。
第二首诗,有人认为“巨舰”代表人要进行的创作或要做的事业,“江水”代表知识,读书不够时做事艰难、白费力气,读到足够多时自然水到渠成、无往不利;也有人认为“巨舰”代表深刻难懂的书,“江水”代表人的基本素养,读书要循序渐进,有些书硬读是读不懂的,等素养学识积累够了,就能轻松读懂。
其实诗中的含义和道理未必是唯一的,让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感悟,更符合诗人的本意。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就是:竭尽所能研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知识和智慧。这两首诗正是由事物的现象追究原理,从中领悟出道理和智慧,是诗人为“格物致知”做出的示范。
讲个故事
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朱熹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不仅著书立说,也教书育人。他曾重建、授课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都位列“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当时的知名教育机构。不仅如此,他还愿意在山村学堂中为孩子们教书讲课。关于朱熹上课提问,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朱熹正在给孩子讲课,他发现自己讲的“理”有点儿深奥、沉闷,所以学生们听起来兴致不高,有点儿昏昏欲睡。
这时,有个女子提着篮子路过学堂门口,朱熹灵机一动,就给学生们提了个问题:这个女子去做什么?
孩子们一看——这有什么难猜的?提着篮子出去,自然是去买东西了。
朱熹听了一笑,接着问:“那你们说说,为什么是去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其实这个问题小朋友们无聊的时候也常会说起,但是从来没认真思考过,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朱夫子今天是怎么了?居然问起这么幼稚的问题!
可这个问题偏偏很难回答,孩子们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其中有个八岁的孩子,平时很爱读书,他试着从老师讲解过的书中寻找答案,想着想着忽然眼睛一亮,回答道:“书中说金木水火土为五行,而五行又代表不同的方向,其中东方代表木,西方代表金,南方代表火,北方代表水。这个女人的篮子,可以放木、可以放金,却不能放火也不能放水。所以不能说买‘南北’,只能说买‘东西’。”
朱熹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他认为这个孩子能够学以致用,从书中寻找答案,因此表扬了这个孩子。从这之后,学生们上课的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把各种物体叫作“东西”而不是“南北”呢?目前汉语学家也没有确认的答案,因为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这个故事中孩子的答案确实是其中一种,来自五行,因为东方为木,代表了所有植物,西方为金,代表了所有金属,这两类涵盖了生活中使用的多数物体。
还有两种说法,都说“东西”来自唐朝。第一种说法是:当时长安城有繁华的东市、西市,而南北则没有,因此购买的各种物件便称“东西”;第二种说法是:当时唐朝有洛阳、长安东西两京,这两京集尽天下繁华,各种物资都集中于此,因此有了“东西”之说。
还有种说法是来自相近的发音,五代和宋朝时把各种可使用的物品称为“动使之物”,这个“动使”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发音类似、更容易记的“东西”。
学个成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出自《三国志·魏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说段历史
中国古代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丽正书院,后来又改名为集贤书院。这是朝廷官方办的搜书、校书、藏书的机构,并不是学校。但是“书院”所代表的浓厚的学风,却带动了教育书院的发展。文人墨客开始以书院命名自己的书斋,官府或大族、富户出钱、出地给予支持,这些书院除了藏书、研究,先生们也开始收徒讲学,这样,书院渐渐有了教育的作用。
从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开始模仿佛教禅林讲经的方法建立书院。到了五代后期,书院多数都是民间兴建的,教育的作用成了主流,主要是为科举考试培养人才。
北宋“崇文抑武”,书院迅速发展,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程颢程颐兄弟等大家、名士纷纷在书院治学、授课,群星璀璨,书院日渐繁荣。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也有说是石鼓书院)成为天下闻名的“四大书院”。但是后来朝廷以官学替代、收编书院,再加上“靖康之变”,民间的书院又被削弱了。
到了南宋,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其中,朱熹在修复白鹿洞书院后,担任“洞主”(也就是校长),亲自讲学,还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开创了书院的教育制度。这时的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学问和德行,不再只是为了科举考试。
后来元、明、清历朝,多数时间都以程氏兄弟和朱熹建立的“程朱理学”为正统,继承和发展书院,其间虽然有时兴盛有时衰落,但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到了清末,全国书院都改制成了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书院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书院制度前后延续了千余年,对中国古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