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黄huánɡ鹤hè楼lóu送sònɡ孟mènɡ浩hào然rán之zhī广ɡuǎnɡ陵línɡ

字体:16+-

唐tánɡ·李lǐ白bái

故ɡù人rén西xī辞cí黄huánɡ鹤hè楼lóu,

烟yān花huā三sān月yuè下xià扬yánɡ州zhōu。

孤ɡū帆fān远yuǎn影yǐnɡ碧bì空kōnɡ尽jìn,

唯wéi见jiàn长chánɡ江jiānɡ天tiān际jì流liú。

诗文大意

故人东去与我辞别在黄鹤楼,

在繁花如烟的三月直下扬州。

一片孤帆渐渐消失碧空尽头,

只见滚滚长江向着天际奔流。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游历之后,成了家,在湖北安陆隐居了十年。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比自己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诗人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在黄鹤楼为好友送行。此时正是季春时节,诗人早年遍游江南,他知道此时正是扬州的烟花三月,是春光最美的时候,他既为朋友感到高兴,又心怀羡慕,同时还有深深的不舍。孟浩然登船潇洒远去,诗人久久目送,直到朋友乘的船消失在天际……

细品词句

李白喜欢广交朋友,对孟浩然尤其敬重、喜爱,他曾经在《赠孟浩然》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不仅把孟浩然当成诗友、知己,也当成师长。从这首送别诗中,我们就能读出这种真挚、深厚的情感。

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容易懂。古人饯行喜欢选择名胜古迹、亭台楼阁,例如王昌龄送辛渐也是在江边的“芙蓉楼”,孟浩然要从湖北沿江而下直抵广陵(扬州),名满天下的江夏“黄鹤楼”是非常适合送别的地方。“之”是“去、前往”的意思。所以题目清楚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前往广陵。

前两句是写好友此去的方向和行程。

首句的“故人”,表明要送别的是位“老朋友”。当时的李白应该还不到三十岁,但是孟浩然对他来说已经是位“故人”了,说明二人情谊长久,深深相知。“西辞”看起来有点奇怪,孟浩然要沿江东下,为什么说“西辞”呢?这其实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来讲,孟浩然面向黄鹤楼辞别,告别西面的黄鹤楼,然后顺江东下,所以是“西辞”。

第二句讲好友要去的方向。“烟花三月”这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有丰富的内涵,首先说明当下的时节:正是季春三月;同时描绘江南春意之浓、春景之美。“烟花”的理解有多种,有的说是江南的水雾炊烟与繁花的结合,有的说是“雾中看花”的朦胧美,也有的说是形容江南春天花团锦簇,远看如五彩斑斓的绚丽烟霞。无论如何理解,都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点出扬州三月的绮丽与繁华。所谓“扬一益二”,老友在这最美的季节直下扬州,这一句中既有诗人的祝福,又有羡慕。这句诗也被后人评为“千古丽句”。

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目送好友远去的情景,表达深厚的情意。

第三句的奇妙之处在于:从七个字可以读出诗人目送好友渐行渐远的三个层次:一开始是“孤帆”,还能看清船帆;慢慢变成了“远影”,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最后“碧空尽”,消失在江天交界之处。这说明诗人始终伫立凝望,尽显依依不舍之意。

但这还不够,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写景,实际上仍然在“目送”——朋友的船已经消失了,诗人还在专注地凝望他远去的方向,只看见江水随着朋友流向天际,景色空廓,心中怅惘,情思悠长,意境悠远。

这首诗在不舍中隐含祝福和向往,在怅惘中蕴含开阔和洒脱,感情真挚深厚却绝不泛滥,情味含蓄、悠长、丰富,实在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作。

讲个故事

眼前有景道不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与黄鹤楼有关的千古名篇,但其中只提到了黄鹤楼这个地方,并没有描写黄鹤楼的风景。要说哪首诗最能代表黄鹤楼,首推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也有学者认为不算七律,应为古体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先借用了黄鹤楼的传说典故:据说古代曾有仙人自黄鹤楼驾鹤飞天,黄鹤楼因此得名,但如今仙人与黄鹤早已一去不返,这为黄鹤楼带来了传奇色彩和历史沧桑感。然后又用千古佳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来形容黄鹤楼的景致,最后归结于登楼望远,涌起乡愁。这首诗堪称情景融汇、气韵高远,甚至被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崔颢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据说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诗仙”来到如此有“仙气”和神话色彩的天下名楼,自然会诗兴大发,肯定也要提笔作诗。没想到李白都已经提笔了,却看到墙壁上崔颢的《黄鹤楼》,读过之后,大呼:“绝妙!绝妙!”沉思良久,李白只好低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搁下了笔。李白觉得崔颢的诗已经占尽黄鹤楼的风流,自己无法再写了。后来,李白虽然数次来到黄鹤楼,但是所写的均是抒情、送别的诗,没有专门描写过黄鹤楼的景色。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李白确实写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也是首好诗,但全诗的结构、意境,甚至所押的韵脚都和《黄鹤楼》一致,后人认为这是李白仿《黄鹤楼》之作,看来李白对崔颢的《黄鹤楼》确实是念念不忘。有人说李白有抄袭之嫌,存了争胜之心,其实古代诗人遇到好诗,经常仿写、改写、扩写,苏轼、黄庭坚对张志和的《渔歌子》也是如此,这何尝不是一种致敬呢?

学个成语

依依不舍(yī yī bù shě)

非常留恋,舍不得分离。

出自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那卢楠直送五百余里,两下依依不舍。”

说段历史

江南三大名楼

古代建筑有“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之说,“楼阁”是多层的建筑,有些楼阁用于军事,也有些是用于登临赏景的。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可以发天地之怀想、叙古今之思绪,因此各地的楼阁备受文人雅士的钟爱,许多诗文名篇因这些楼阁而诞生,楼阁也因这些诗文佳作而闻名。

江南风物繁华、人文荟萃,留下无数名胜古迹,其中就有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为了提防蜀汉攻击,在长江边的“黄鹄矶”建了这座楼,用于军事瞭望,因为“黄鹄”与“黄鹤”发音、字形差不多,后来就被传为“黄鹤楼”。

许多文人墨客在黄鹤楼留下作品,其中最匹配黄鹤楼的,自然是崔颢写的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送别诗中的传世佳作。

历史上,黄鹤楼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直到1981年,最近一次重建黄鹤楼,选址在距离黄鹤楼旧址不远的蛇山上,新黄鹤楼以清代的黄鹤楼为蓝本,但是更高大雄伟。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的东岸,同样是三国时东吴所建。当时东吴的将领鲁肃在洞庭湖畔修建了一个阅兵台,称为“阅军楼”。

西晋时,“阅军楼”改名为“巴陵城楼”。直到唐朝开元年间,宰相张说被贬到岳州后,扩建这座城楼,才有了“岳阳楼”的名字。

北宋时,大臣滕子京同样被贬至岳州,重修了岳阳楼。修成后,滕子京请自己的朋友、大文学家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一篇“记”,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散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广为传诵,激励了无数忠臣良将。岳阳楼因这篇《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

在范仲淹之前,杜甫也作过《登岳阳楼》,诗中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佳句。

岳阳楼同样经过多次损毁多次重建,现存的岳阳楼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最晚建成的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它始建于初唐。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先被封于山东滕州,因此是“滕王”。后来他调任江南洪州,在这里修筑了“滕王阁”。滕王阁富丽壮观,主要是作为达官贵人们登高、赏景、品茶、饮酒、听琴、观画的娱乐场所。

关于滕王阁的诗文首推初唐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诞生,很有些“风云际会”的巧合:

据《唐才子传》所记,滕王阁修成二十多年后,当时的都督阎伯屿重修了滕王阁,修好以后在阁上大宴宾客,想请人写一篇文章。年仅二十多岁的王勃去南方看望父亲,正好路过此处,也在席间,这位青年才子当场挥笔,一蹴而就,连停顿思索和修改都没有,就写成了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就是流传后世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辞藻华美、浑然天成,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佳句,还留下“萍水相逢”“人杰地灵”这些成语,当时举座皆惊。

后来滕王阁再修,大文学家韩愈也曾写过《新修滕王阁记》,赞颂滕王阁:“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也是随着朝代更迭多次损毁、重建,现在的滕王阁建成于1989年,这是滕王阁第二十九次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