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乡xiānɡ村cūn四sì月yuè

字体:16+-

宋sònɡ·翁wēnɡ卷juàn

绿lǜ遍biàn山shān原yuán白bái满mǎn川chuān,

子zǐ规ɡuī声shēnɡ里lǐ雨yǔ如rú烟yān。

乡xiānɡ村cūn四sì月yuè闲xián人rén少shǎo,

才cái了liǎo蚕cán桑sānɡ又yòu插chā田tián。

诗文大意

碧绿遍山野银白满平川,

子规的啼鸣中细雨如烟。

乡村四月很少有人清闲,

刚安排好蚕桑又来插田。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初夏四月,烟雨蒙蒙,正是江南农忙时节,山野一片郁郁葱葱,稻田中水光艳艳,布谷鸟啼叫着,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不违农时,要赶快忙碌起来了……

其实,勤劳的乡亲们根本不需要提醒,他们早就为今年种桑养蚕做好了准备,正在为稻田插秧。

诗人一生都没有做官,或隐居在乡间田园,或游历于山水之间,他深深关注和了解农家的生活,他陶醉于这忙碌而恬静的乡村四月,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细品词句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江南乡村初夏时节的田园风光和农忙景象。“白描”本来是绘画技巧,是一种只用墨色线条勾描出形象,不做其他修饰与渲染的画法。诗文写作中的“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过多修饰、形容,平直朴素地描画出生动的形象。

前两句描绘乡村的自然景色:山坡原野铺遍绿色,水田平川装满白色,“遍”和“满”说明满眼都是这绿色与白色,说明江南“鱼米之乡”的生机和秀美。“子规”就是“布谷鸟”,民间传说布谷鸟会用鸣叫提醒人们耕种务农; “雨如烟”是江南特有的景致,细雨如烟、润物无声,增添了江南的意蕴,却不影响人们的劳作。明明“雨如烟”范围更大,却融入“子规声里”,鸟儿的鸣唱此起彼伏,无处不在,似乎一直在给农家提醒、鼓劲,使这幅清新而明丽的“乡村初夏图”更添勃勃生机。

后两句歌咏农民的辛勤劳作。“农桑”就是耕种庄稼和养蚕制丝,在古代指农业生产,关系着百姓吃饭、穿衣这两件大事。第三句起笔“乡村四月”点题,江南乡村的四月对农事活动非常重要,画面中自然“闲人少”,这和范成大诗中的“日长篱落无人过”描述的是相似的场景。最后一句说乡亲们刚忙完桑蚕的活儿,又要去水田插秧了,虽然辛苦,但并不忙乱,一件接着一件,透露出从容、欢悦的气息。

这首诗动静相宜,语言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诗人对乡村恬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溢于言表。

讲个故事

“子规”的传说

诗中“子规”这种小鸟还有许多名字,比如杜鹃、布谷。关于子规,有个传说:

据说在春秋时代的蜀国,一个名叫杜宇的男子突然从天而降,他和一个从江源出来的女子结成了夫妻。杜宇后来成了蜀王,号称“望帝”。

蜀王杜宇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他教人民务农,每到耕种或收获的时节,他都不忘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劳作,这叫“不违农时”。所以,杜宇深受民众爱戴。

当时的蜀国有许多大江大河,经常闹水灾,峡谷一旦淤塞,农田就会被淹没。杜宇虽然尽心竭力,但他没有治理水患的能力,因此忧心忡忡。

有一年,从下游的楚地顺江逆流漂上来一个人,人们把他打捞上来,没想到这个“尸体”一上岸就活了。这个人叫“鳖灵”,他胸怀大志,很有才略,特别是懂得如何治水。蜀王杜宇非常高兴,就任命他为宰相。

鳖灵担任蜀相之后,主持政务,将蜀地治理得更好了。这时,巫山的峡谷被堵塞,长江水无法流通,眼看又要发大水了。鳖灵经过考察,决定带领人民开凿巫山峡道。鳖灵不辞辛劳,甚至数年都不曾回家探望。经过人们数年艰苦努力,巫峡终于开通了,江水顺峡谷而出,水患治好了。

舜曾经禅让王位给治水的大禹,杜宇也主动把君主之位禅让给了鳖灵。鳖灵成为新的蜀王,号“开明”,又称“丛帝”。

望帝杜宇禅位之后到西山隐居。

后来,杜宇因病去世了,他舍不得离开蜀地,魂魄变成了鹃鸟,被称作“杜鹃鸟”,又因为杜鹃鸟总是叫“快快布谷”,仿佛在催促人们耕种,所以又被称作“布谷鸟”。还有人说杜鹃鸟凄惨、急切的鸣叫是在召唤自己的孩子,所以杜鹃鸟又被称作“子归”,后来演变成“子规”。

这种鸟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出现在古诗中时,往往也代表不同的“意象”,有时代表悲切,有时代表思乡,也有时代表勤于农事。在这首《乡村四月》中,“子规”代表的含义,你应该已经很清楚啦!

学个成语

不违农时(bù wéi nóng shí)

不违背农作物的耕种、管理、收获的时节。

出自战国《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说段历史

养蚕制丝的历史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古代,丝绸和陶瓷、四大发明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象征,是古代中国带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因此,通往中国的经商和交流之路被称作“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是由蚕丝纺织而成的,中国人养蚕制丝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之久了。

传说蚕丝的创始人是黄帝的妻子嫘祖。黄帝开创了农耕文明,嫘祖发明了蚕丝纺织,所以夫妻二人是中国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开创者。

1926年,考古学家在山西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半个蚕茧壳,这个蚕茧壳还有人工切割的痕迹,而仰韶文化距今已经有约六千年历史了!

据史籍记载:商代开国君主汤曾于桑林中祷雨,他的名相伊尹,曾是桑林中的弃婴,后被一个采桑女抚养。从这些文字记载中都可以推测出商代已大量种植桑树。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发现了大量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兽骨,其中记载了很多与桑蚕、蚕丝有关的事,甲骨文中许多与丝线、衣装有关的字,字形都和“丝”有关。可见,用蚕丝制衣的工艺在商朝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绸开始大量应用,最初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丝绸服饰,穿戴丝绸是一种特权。“农桑”并举,有些诸侯国以蚕丝的出产情况考核官员,丝绸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汉朝建立之后,经过“文景之治”,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丝绸服饰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出现,丝绸成为西域各国最渴望得到的商品,著于公元前5世纪的《旧约》中称丝绸为“最美丽的织物”,甚至古希腊的雅典娜女神像也身披东方的精美丝绸。西汉“凿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响起,丝绸作为中华的一张“名片”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