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孟mènɡ浩hào然rán
移yí舟zhōu泊bó烟yān渚zhǔ,
日rì暮mù客kè愁chóu新xīn。
野yě旷kuànɡ天tiān低dī树shù,
江jiānɡ清qīnɡ月yuè近jìn人rén。
诗文大意
划动孤舟,泊在烟水间的沙洲,
暮色苍茫,旅人添上新的忧愁。
四野空旷,显得夜空比树低沉,
江水澄清,送来明月与人亲近。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在长安科考落第,想通过朋友向皇帝举荐自己,结果又受挫。黯然离开长安之后,他漫游吴越,四处漂泊,排遣心中的失意。
这一天,诗人的孤舟停泊在江边的一座沙洲,眼见夕阳落山,孑然一身的诗人平添旧恨新愁。只见四野茫茫,天地空阔,他内心感到孤独,更有不知前途何在的茫然。他只能与这茫茫天地对话,不知是否能从中寻得慰藉……
细品词句
这首诗吟咏漂泊在外、孤舟夜泊的客愁,纯用“白描”的手法,却写出情景交融、含蓄深远的意境。
前两句是叙事抒怀。
首句是看似平淡的叙事:划船停泊在一片小洲。但每个字都极精,都值得品读。“移”——小舟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似乎是极轻、极缓地划动,几乎没有声响,不是有目的地行到此处,而是带着旅途中的无奈随缘停泊。“烟”和下句的“日暮”呼应,夜色降临,水面上仿佛笼罩着烟雾,一片朦胧,给人一种缥缈虚幻的感觉。“渚”是很小的、荒芜的沙洲,诗人出于无奈,临时停泊于此,依然漂泊无依、迷茫怅惘。
第二句紧承首句,白日行舟,可以观观景,或与路遇的旅人、渔夫聊上几句,而现在天色已晚,在这样荒寂的地方停泊,羁旅之愁自然会被触发。“日暮”是天色渐暗、四周渐渐宁寂的过程,也是“客愁”渐渐笼罩心灵的过程。而最后一个“新”字,一方面是说此时此景让愁绪滋生,另一方面也是说这样独特的旅途夜晚,带给诗人前所未有的感触和体会。
后两句转而写景,在景中继续抒**怀。
第三句是远望、仰望。看起来有点不合逻辑,闭上眼睛想一想画面,却又感觉如此真切。“野旷”是“天低树”的原因,正因为四野茫茫一片空旷,没有其他起伏的景物衬托,所以天空显得如此宽广低沉。诗人眼前的树很可能是一棵高大萧疏的孤树,在这样空廓的背景下,天显得比树更低。天低就会“近人”,似乎伸手就能触碰到。一个旅人孤单的身影,孑然独立,似乎在与天穹、宇宙对话。
第四句转为近观、俯视。“江清”也是“月近人”的原因,因为江水澄澈,所以倒映在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与他相伴。其中的情绪同样丰富,清江、明月似乎为诗人带来了慰藉,但只有月影陪伴,又显得旅途中的诗人如此孤独。
全诗就在这样丰富、含蓄的意境中收束,诗人带着漂泊的愁绪、前路的迷茫,在人生中的某一个夜晚暂时停在这样一个地方,只能与天地对话。他会从这对话中寻找到什么呢?我们就只能去体味和猜想了。含而不露、淡中有味,正体现了这首诗的美。
讲个故事
神秘的高人庞德公
襄阳鹿门山中有个“三高祠”,是为了纪念三位曾经隐居鹿门山的高士,其中两位是唐朝的诗人孟浩然、皮日休,还有一位比他们年代更早,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庞德公。
孟浩然最爱的居所就是鹿门山,他在《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里提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诗中的这位“庞公”说的就是曾隐居此地的庞德公。庞德公本身在历史上的名气不算大,可是他和《三国演义》中的两位重要人物——诸葛亮、庞统都有密切的联系,是这两人的师长和伯乐,据说诸葛亮“伏龙”、庞统“凤雏”、司马徽“水镜”的号也都是庞德公起的。
据说庞德公居住在襄阳一带时,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聘请他出来任官,辅佐自己,但庞德公坚决不肯。刘表对庞德公说:“你只保全你自己,为什么不来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处;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也有归所,万物都是为了得到各自栖宿的地方,我也有我自己的归宿,天下不需要我来保全。”
刘表又劝庞德公:“应为子孙后代留下财产。”庞德公说:“天下人追名逐利,留给后代的往往是危险,我留给后代的是安居乐业,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尧舜将天下分给臣子,让自己的儿子在民间生活,所以丹朱、商均都得到了保全;而禹汤获取了天下,但是他们的后代桀纣都被人所杀。这就是追逐名利留给后代的危险。”刘表只好叹息离去。
庞德公虽然自己隐居不出,但是在识人、教人方面却非常厉害,诸葛亮视他为师,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对他毕恭毕敬。而庞统就是庞德公的侄子,自幼得到他的教导,这两人后来都成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
而庞德公却似乎已经预知天下即将大乱,有一天突然带着妻儿进入鹿门山,以采药、制药为生,再也没有在尘世间出现。
学个成语
新愁旧恨(xīn chóu jiù hèn)
新添的愁闷和原来的怅恨,指思虑现状、回忆往事,引起无限忧伤、惆怅的情绪。
出自唐代韩偓的《三月》诗:“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说段历史
唐朝的“水上交通法”
唐朝水路交通发达,本来长江、黄河、淮河等主要河流多是东西走向的,如果在南北之间出行就要走陆路了,但隋朝修通了大运河,这样就有了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水路就更加四通八达了。因此,我们在唐诗中常看到诗人乘船远行,送别时,旅人也常常是乘舟远去。
不过,你要是以为在唐朝可以随随便便乘船驾舟,或者能像李白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样狂飙船速,玩儿刺激,那可就错了。唐朝有非常完善的水上交通法律法规,如果违规,也是要受到惩处的。
比如,关于船舶质量检查的规定,这就相当于现代汽车的“验车”规定。要求船家行船前或航行中必须对船只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船体不渗水;如有渗水,就不能上路。
还有关于船只靠泊的规定,这就相当于停车的规定。船舶必须在指定码头、岸边停泊,不得在无人烟的荒岸随便停船,停泊后,必须安设标志,保证让往来的其他船只能及时看到,避免出现交通事故。那么《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烟渚”是合法停靠点吗?诗人是不是“违章停船”呢?这就不好说了。
特别重要的,是对航船速度的规定,这就相当于“限速”。这个规定非常细,针对不同的河流,顺流还是逆流,都有细致的要求。比如,逆水行舟时,如果是空船、轻舟,在黄河限速一天走四十里,在长江一天限走五十里;如果是顺流而下,在黄河限速一天一百五十里,在长江限速一天一百里。所以“千里江陵一日还”恐怕是极其严重的“超速行为”。
另外还有载重的要求、互相避让的要求,等等。最后,对于客船、货船的收费也有明确的规定,这就相当于现在有关飞机、火车票价的规定。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对水路运输是多么重视,同时,也说明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对于国家的管理,也有着非常健全、完备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