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苏sū轼shì
黑hēi云yún翻fān墨mò未wèi遮zhē山shān,
白bái雨yǔ跳tiào珠zhū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卷juǎn地dì风fēnɡ来lái忽hū吹chuī散sàn,
望wànɡ湖hú楼lóu下xià水shuǐ如rú天tiān。
诗文大意
乌云如墨汁泼翻还未遮住青山,
雨点似珍珠跳动纷乱打入游船。
大风忽然卷地而来把云雨吹散,
望湖楼下波平浪静水天难分辨。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得罪了变法的“新党”,自请出京,出任杭州通判。他极爱杭州的西湖,曾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到杭州半年多了,暮夏的六月二十七这天,他得到一日闲暇,在望湖楼饮酒,在西湖泛舟。忽然阵雨袭来,确是“来得快,去得急”,乌云翻卷,瞬间大颗雨珠就掉落下来,人们还没顾上去避雨呢,一阵大风卷来,云散雨收,湖面一片风平浪静,只是西湖中的水似乎又涨满了几分、碧蓝了几分,水天一色,融为一体。
天气瞬息万变,令人应接不暇,诗人却大感兴趣,借着一点酒意,记录下这奇幻美妙的一幕。
细品词句
这首诗记述了西湖上一场忽然而至,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四句诗按照天气变化的顺序是:欲雨——落雨——雨散——雨后;按照景物的顺序是:云翻——雨落——风卷——水静。
首句刻画“山雨欲来”的景象,诗人选择的是空中的乌云。“翻墨”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乌云急速地翻卷着压过来,如同打翻的墨汁。墨汁倒翻在纸上,浓淡不一,而且在迅速地流淌、扩展,用“翻墨”比喻“黑云”,不仅形容出乌云的颜色,也形容出乌云翻卷、迅速凝聚的动态,气势惊人。“未遮山”是说乌云还没聚满整个天空,就在西湖之上凝聚成这么一片,就此引出第二句。
第二句写雨珠突然间从天而降。黑云刚刚翻卷聚集,雨点就急急地掉落下来,让人完全没有准备和喘息的机会。“跳珠”与第一句的“翻墨”对应,不仅形容出雨珠的色泽、大小,也表现出雨珠掉落的声响和气势——银白的雨珠就像一颗颗珍珠,“哗啦啦”地洒落到船上。“乱”字承接“跳珠”入船、击打船板的气势,写出了船上人的慌乱——雨来得太快了!这可怎么办?
第三句风云突变,“卷地”形容风势迅猛,“忽”说明变化急速,令人目不暇接,雨点刚掉落,这阵“卷地”疾风就来了,一刹那就把满天乌云全部吹散。
第四句由动转静,片刻之间,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这望湖楼下的西湖又波平如镜,碧水蓝天相互映照,又恢复了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仿佛刚才那骤雨疾风根本不曾来过。
整首诗似乎是大自然的演员们上演的一出大戏,风风火火、气势十足,你方唱罢我登场,却又急急忙忙,刚一亮相就匆匆下场。苏轼似乎只是信手拈来,随着天气的变幻随口吟诵,但细读之下,却发现每一句都独具巧思,比喻和形容极为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讲个故事
苏东坡与酒
之前讲过苏东坡是个“吃货”,还专门写过一篇《老饕赋》,记述各种美食心得。不过在他看来,酒似乎比吃更重要,他还写过一篇《浊醪有妙理赋》,“浊醪”就是“浊酒”,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刍豢饱我,而不我觉,布帛燠我,而不我娱。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意思是:各种肉让我吃饱,但是我没什么感觉;衣服让我温暖,我也不会为此快乐。只有酒,超凡脱俗,真是一天都不能缺少啊!你看,为了酒,他对最爱的东坡肉都没感觉了。
如此爱酒,难道苏东坡是个整天“醉醺醺”的酒鬼吗?其实并不是,苏东坡的酒量不算大,每次饮酒也很有节制,他不像李白那样“一饮三百杯”,也不像柳永那样“拟把疏狂图一醉”借酒浇愁,东坡追求的是“酣适之味”,就是微微有点醉,但是刚好觉得闲适、舒服。他还说“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也就是说喝得很少,就是喜欢手持酒杯、微醺薄醉、超然物外的感觉。
当然苏东坡也有喝醉的时候,但这时的他会显得更加天真可爱,不会胡言乱语令人生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醉常醒”,始终保持着一分清醒。这种程度的饮酒会让他暂时获得一种心灵的放松与自由,也可以帮他捕捉艺术灵感,更真实、充沛、自在地表达欢乐、伤感、痛快、忧愁、想念等不同的情感和思绪。
根据统计,在苏东坡留下的诗文作品中,有近千篇都和“酒”“饮”“醉”相关。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次饮酒之后,他就一口气写了五首诗;还有著名的词《水调歌头》也是他中秋节彻夜饮酒后所写;他在黄州的时候,有一天喝酒到很晚,回到家听到自己的书童睡得正香,敲门都敲不开,就自己走到江边,写了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就像爱美食,也爱自己动手做菜一样,苏东坡不仅喜欢饮酒,还喜欢酿酒。《东坡酒经》《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许多酿酒方法,他从一个道士那里得到了“蜜酒”配方,就写了一首《蜜酒歌》记录了下来。据说他酿过橘子酒、松酒、桂酒、蜜酒……据说还试过用羊肉和粮食一起做的“羊羔酒”,他还发明了一种“真一酒”。苏东坡最后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换作别人可能痛苦到跳海的心思都有了,他却还在试着酿酒。
对美食和美酒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苏东坡对生活的热爱,即便屡受挫折,他也总能够随遇而安,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如此天真、积极、乐观、豁达,难怪他千百年来总被无数后人衷心敬仰、真心喜爱。
学个成语
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
意思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许多变化,形容变化又快又多。
出自宋代胡宏的《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说段历史
古人的小隐、中隐、大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写的组诗,他一口气写了五首,其中最后一首也许最能代表他当时的心境: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意思是:没能实现“小隐”那就暂且“中隐”吧,长久些的清闲总是胜过一时清闲。我四处漂泊在这里却很心安,因为故乡没有如此好的湖与山。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杭州的喜爱,诗中的“小隐”和“中隐”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许多古代文人有“归隐”之心,向往田园山水中安闲的生活,追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但是,许多人又放不下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或者受不了乡野的寂寞和贫寒,就经常在“隐”和“仕”之间徘徊。后来就有人想:有没有可能,我一边做官一边追求归隐的心境呢?不同的人,或者主动地或者被动地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就有了小隐、中隐、大隐的说法。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晋代诗人王康琚的《反招隐诗》中: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意思是:小隐就是隐在山野草泽中,大隐可以隐在朝堂闹市里。伯夷选择小隐,逃进了首阳山;老子选择大隐,在朝廷任职。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王子,周灭商之后,他们忠于故国,就跑到首阳山中躲起来,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俸禄。而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据说他曾出任周朝的“柱下史”,是主管图书文献的官员,他一边做官,一边领悟出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
那么“中隐”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之后,写了一首诗,就叫《中隐》,其中说: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前两句和《反招隐诗》的意思一致,然后他又说:小隐住在山野里太冷落,大隐身处朝堂中又太喧闹。不如去做个“中隐”,当个“留司官”,好像出世隐居,又好像还在做官处事,不太忙也不是完全没事做,不用太操劳心力,还不用受饥寒之苦。
白居易历经沧桑之后,心情淡然了许多,晚年追求“独善其身”。他后来的官职是“太子宾客”,离开了长安,居住在东都洛阳,官职不低,却是个“闲官”,不用管什么事,他把这就称为“中隐”。
苏轼当时因为反对变法,得罪了宋神宗和王安石,请求外放,来做杭州通判,这也算个离开京城是非之地的“闲官”,再加上杭州山清水秀,因此苏轼认为自己是“中隐”。
后来民间又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再后来,又有更简化的“小隐于野,大隐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