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觅的过程,寻觅风景也寻觅心情,寻觅自在也寻觅安详。为了寻觅,我们不得不从熟悉的地方出发,默然前行,走过浮云流水,走过落木荒草,到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和事。而那样的遇见也只是匆匆一瞥,我们总要重新上路,再次走向烟云缥缈的天涯路。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寻觅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即使遇见彩虹也不愿停下来采撷一段装点自己梦里的青春年华。错过以后回头再想,才会发现来时的路上曾经有过无数的美好,只是当时太过匆忙,没有为那漫长的行旅留下彩色的回忆。很多人在经历过红尘岁月以后,会认为生命太过灰暗,其实每个人来时都一样,赤条条无牵挂,只是在不同的人生路上,为自己的生命涂上了不同的色彩,生命的意义也便因此不同。
我在想,在海子成为诗人之前,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些对于他的生命又意味着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海子都在努力学习,为了考上心中的理想大学,挑灯苦读,废寝忘食;上大学以后为了给自己的未来加上光环,继续拼命读书。其实这个过程是很多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断重复的路。虽然很不情愿,但我们还是必须看到,那时候的海子似乎只是为了给如梦的人生加上一段并不独特的色彩,对于生命的自我实现和升华并没有清晰的概念。甚至,那些所谓的寻觅过程如今看来也只是为了圆父母心中的梦想,改变那个家庭的贫穷状态。尽管海子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无数人仰慕的天之骄子。可我在想,这些真的是他这个纯真生命需要的吗?
显然,那时候为了改变生存状态而努力拼搏的海子虽然也让人为之动容,却不是你我爱着的那个海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连自己都看不见的风景,那或许只是一缕草色烟光,一丝细雨微云,只因它隐于心底,或许终生也不可见。海子的心中也有这样的风景,那便是诗意。只有当他心底的诗意落落大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才是真正的海子。而在此之前,他自己都不知道,在未来某一天,他会站在诗的天地里,感受西风古道斜阳的况味。
如果一切都未曾改变,他只是个平凡的大学生,走一条寻常的路,纵然有过天才的美名,也会很快被滚滚红尘淹没,无人想起,那么世间也就少了一处绝美的风景。幸好,后来他闯入了那片奇幻的田园,我们才得以在时光的这头,聆听他风中雨下的心语。
不过在1979年的秋天,海子还没有完成嬗变,他仍在红尘之旅中继续漫步,心中燃烧着梦的火焰,而这样的梦他已经筑造了多年。作为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十五岁的海子必须面对那些枯燥的课程。当然,无论多无味,他都不舍不弃,拼力钻研。他知道,唯有如此,才能对远方的父母有个交代。
尽管法律系的课程很多,学习很忙,海子的身影还是不断出现在图书馆,他喜欢书,这是他从未改变的嗜好。此时北大图书馆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海子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海边,面对着数不清的贝壳。不过他很清楚自己想看什么样的书,从小说到诗歌,从散文到哲学,都是海子乐于翻阅的。其实这些似乎是随手采摘的种子,却在他后来的诗行里生根发芽,竞相绽放了。
大一的下学期后半段时间,海子开始迷恋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的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都让他无比惊喜。那时候的他,就像突然走入一片神秘天地。也正是在那些深沉思想的指引下,海子开始真正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对这个少年来说,那是一片迷幻的森林,走过那里,就会让他重新审视生命的命题。而当他迷惘地走出,以往一直闪亮在前方的灯火便开始慢慢黯淡,而另一个方向渐渐亮起火光。
海子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他在书店买了一本《呐喊》,在扉页上认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查海生。海子看书有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很少在书里署名,更不涂画。所以他看过的书如新书一般。一方面是因为他爱书,希望看过的书仍能保持最初的模样;另一方面,海子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这一特质。虽然我们知道,带有完美主义的人,大多数都不快乐,甚至总是悲凉的,但我们没理由责怪完美主义者的执着,就像我们没理由责怪众人皆醉他独醒的诗人一样。
那年秋天,海子与同学一起登上了长城,他定能在那古旧而雄伟的建筑上听到历史深处的声响。这样的声响里有刀剑之声,也有哭喊之声;有战马之声,也有羌笛之声。无论是谁,在面对长城的时候,总会感慨,善感的海子也不例外。只不过那时候的海子毕竟还是快乐的。在很多人眼中,他还是个喜欢玩闹的孩子,似乎无忧无虑。可是我们都知道,只需一段西风,就能吹出他心底的忧伤。
北京似乎只有秋天才能看到天高云淡。或许可以说,这里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春天如云影一般,倏然而过;冬夏又各有冷热;只有秋天,不匆忙也不强烈,温和地展开,如清淡的山水画。无论是天空的蓝,还是枫叶的红,都含着无尽的诗情画意。海子喜欢北京的秋天,喜欢香山那片醉人的红。在如水的碧天下漫步,在绚烂的枫林间穿行,都让他心旷神怡。可是后来,他眼中的秋天慢慢变了韵味,只因那时候他心中充满悲凉,而秋天本身就与悲凉有关。
对于海子来说,冬天也别有情趣。看着轻柔的雪花漫天飞舞,他止不住地欣喜。有时候真的觉得海子这样的生命,就如一朵雪花,自在地飘飞,可是一旦落地便化成水,从此无处找寻。雪花虽快乐却来去匆忙,很多生命亦如此,不免让人感伤。
冬天里,很多同学都戴上了军帽。海子喜欢在课间抢别人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冲着别人做鬼脸。同学们都喜欢这个精灵般的孩子,也喜欢被他抢帽子,他们开玩笑说,海子戴帽子的样子就像《闪闪的红星》里面的潘冬子,于是不知从何时起,海子被同学们叫作“东子”,而他也乐于如此。无论如何,那都是海子生命中难得的快乐时光。多希望,他永远那样快乐,可这样的希望注定要落空,天性敏感的海子,一旦触到悲伤,就会无限蔓延。这是他无法迈过的门槛。
寒假的时候,海子回到家里。作为一个见识过大城市风情的大学生,村里的人们不断地问他关于城市、关于北京的各种问题。海子不厌其烦地回答,在人们羡慕而惊讶的目光中享受着那份自豪。当然,更自豪的是他的父母,他们的儿子虽然仍旧瘦小,却分明有了城市人的风采,怎么能不让他们激动。对于他们来说,海子就是明灯,无论多苦多累,只要海子能够在城市闯出一片天地,他们就觉得值得。可越是自豪,当海子的行船渐渐偏离当初的轨道时,他们就越心痛。
故乡的星和羊群
像一支支白色美丽的流水
跑过
小鹿跑过
夜晚的目光紧紧追着
在空旷的野地上,发现第一枝植物
脚插进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遗失的嘴唇
为自己的日子
在自己的脸上留下伤口
因为没有别的一切为我们作证
我和过去
隔着黑色的土地
我和未来
隔着无声的空气
我打算卖掉一切
有人出价就行
除了火种、取火的工具
除了眼睛
被你们打得出血的眼睛
一只眼睛留给纷纷的花朵
一只眼睛永不走出铁铸的城门
黑井
寒假结束了,海子再次回到了北京。他仍旧带着父母的嘱托与期望,仍旧是热血澎湃。有梦在心间,便能充满力量。只是他所渴望的彼岸,却终于未能到达,不久之后,他就看到了让他无比惊喜的风景。无论他的父母希望他如何绽放,都无法改变他注定的方向。他的生命,注定是那片忧伤的色彩。庆幸的是,他的年华虽然短暂,却如夏花般绚烂。生命如斯,更有何求!
到底该如何装点自己的生命,这是个永远的谜题。生命本身就是个无法解开的谜,所有的追逐与争斗、得失与荣辱,都敌不过那句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生还是一切随缘来得坦然。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心无增减,可是至少,在滚滚红尘里穿行,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无论是遇见还是错过,都不必强求。或许,生命不是用来装点,而是用来度过的。于是我又想起了那段话: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