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傳奇

張謇之狀元下海

字體:16+-

在中國曆史上,狀元出身的宰相為數不少,可狀元出身的實業家卻隻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南通籍狀元張謇。清朝二百多年,狀元共有114人,江蘇一省就出了49位,但其中下海經商的,隻有張謇一人。

商人經商靠錢,官員謀私靠權,狀元下海靠什麽?張謇的“實業救國”之道為什麽半途而廢?

楔 子

張謇的好運,從他41歲中狀元那年開始。

那一年,正值農曆甲午(1894年)。這個中國曆史上非常倒黴的年份,以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慶典開局,以中日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慘敗收場。

冒 籍

新年剛過,朝廷特開恩科的消息傳到南通。接到這個信息後,張謇根本沒放在心上。老父張彭年卻雄心勃勃,比正當壯年的張謇還要激動,因為他很早就認準兒子可以奪魁天下。

那還是張謇剛入學堂不久,有一天,老師見門外有人騎白馬走過,脫口而出:“人騎白馬門前過。”但一時想不起下聯,便讓學生應對。張謇的三哥張詧搶著說:“兒牽青牛堤上行。”張謇沉吟道:“我踏金鼇海上來。”

老師一聽大喜過望,逢人便誇張謇是神童,誌向遠大,將來肯定有出息。從那時起,張謇就成為家族的希望之星,被父兄寄予蟾宮折桂的重望。

清朝科考與現在高考最類似的一點就是考生資格審查,不過現在高考重視的是戶籍,到處查高考移民。而清朝重視的是家庭出身,如果三代以內沒有讀書應試的人,就會遭到公開的歧視。“三輩不讀書,一家賽過豬”,是之謂也。這樣的家庭,在當時稱為“冷籍”,家中子弟如果要參加科舉考試,經常會受到地方學官和保人的多方刁難、勒索,稍稍應付不當,就可能誤了考期。

不幸的是,張謇恰恰是出自這樣的冷籍家庭,15歲那年,張謇首次參加童試就麵臨著這樣的境況。張彭年對兒子的才能滿懷信心,他不想兒子的成績因家庭出身而受到影響,因此,就想方設法避開這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