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傳奇

周學熙之巨擘善舞

字體:16+-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有兩位著名實業家,人稱“南張北周”。“南張”指的是功蓋東南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北周”指的是華北新式工商業的開拓者周學熙。

作為山東大學首任校長、袁世凱最為信任的財經大管家,周學熙曾經兩次出任民國財政總長,但他最終選擇了退出政界,全身心地投向實業。他嘔心瀝血,創建華新棉紡廠與耀華玻璃廠,以天津、唐山為中心,在中國北方苦心經營起一個龐大的周氏企業集團。周氏集團資本金額高達4 000多萬元,在當時這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

楔 子

1895年4月的北京,紫藤花開,柳絮飛揚。自從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並賠款20 000萬兩白銀的消息傳出後,整個京城的空氣中就充滿了不安。此時,18行省上京參加會試的舉人正在等待放榜,他們還沒從讓人窒息的科考中喘過氣來,就被這個消息激得血脈賁張。

5月2日,周學熙與一位同考前往宣武門外的鬆筠庵,參加各省舉子們的大聚會。會上,廣東來的康有為、梁啟超最活躍,他們不僅起草了18 000字的請願書,而且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鼓動大家同赴都察院請願。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開始上演。

“夫富國之法有六:曰鈔法,曰鐵路,曰機器輪舟,曰開礦,曰鑄銀,曰郵政。”“凡一統之世,必以農立國,可靖民心;並爭之世,必以商立國,可侔敵利,易之則困敝矣。”

這些年,周學熙一邊鑽研八股,一邊觀察時局,他深知科舉之途並不能救民於水火,但苦於找不到濟世妙方。康、梁的這些話就像撥開了迷霧,讓他心頭一亮,看到一條嶄新道路。

後來,有人報告說皇上已經在和約上蓋了國璽。眼見大勢已去,舉子們便一哄而散。公車請願未遂,但周學熙卻下定了棄舉業就實業的決心。這位29歲的官宦子弟,決定盡快趕往安徽建德(今東至縣)老家,與回籍養病的老父好好地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