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清铭/
观棋能不语?棋盘上烽烟正起,一种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战火正在蔓延,棋场如战场,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你能无动于衷?“本方”城池沦陷,主帅四面楚歌,能不千里驰援,解救其于倒悬?山穷水尽之时忽然柳暗花明,绝处逢生,你能不以心为鼓,敲响乘胜追击的命令?
也有鸣金收军的,但你绝不会偃旗息鼓,任鏖战正酣,你也不会丢盔弃甲,因为你只是观弈者。
我有多次观棋的经历,像张岱《西湖七月半》中所写的“月亦看,看月的人亦看”。我发现平时文质彬彬的人到痴迷处会不自觉撕下“真君子”的呆板面具。言语文雅博渊的,到情急时竟会出口成“脏”。举止得体的,到激烈时也会心情激动得意忘形。观棋者鲜少有守口如瓶、泰山崩于眼前自岿然不动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大概是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吧,观棋者一颗心维系在棋盘的风云变幻上,哪有闲心看什么云舒云卷?
只要身陷棋战炽热的氛围,很少有热血不沸腾,悠然作壁上观的。以前棋盘角常刻几个小字——眼观手不动,有些棋盘还写着戏谑性的联语:“河边无青草,不用多嘴驴”。但看棋者丝毫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不愿在旁边干着急,攘袖揎拳替棋手走子。下棋者因着数不同,又拿回来,这样要来回好几次,弄得棋手恼了,回头抢白几句,看棋者大肚能容,一点也不羞赧,依旧坦****地为他运筹帷幄,出谋献策。如果看棋的人多了,棋盘上经常会“演义”成两边看棋者棋艺上的决战,甚至双方会像看拔河一样,进行声势上的较量。当然,不是谁叱咤风云,就能势如破竹。看棋的因思路不同,双方争议甚至争吵的事屡见不鲜,有时候某人急了,直嚷叫“敌对方”的顽敌好看,猛张飞勇马超般,欲大战三百回合。这边的那位也豪气满怀,接下战表,暗地调动人马,但他们谁也不先拍马厮杀。棋盘上的硝烟正浓,谁也不愿撤身当“逃兵”。
我爱下棋,但更爱观棋,其原因说出来可能贻笑大方。虽然我能记住很多诸如“省跆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果,浪淘尽千古英雄”之类的古人箴言,但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的话。我下棋,总是斤斤计较输赢,尽管我经常提醒自己,下棋只是一种闲情逸致,但秉性难移。一招半式都要审时度势,唯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下棋时经常与对方争得脸红耳赤,而高度地不服输念头又弄得我内心非常紧张。处于优势,要聚敛余勇以追穷寇,还要防备对方孤注一掷,反咬一口。处于劣势,又患得患失,冷眼偷觑对方破绽,咬定青山不放松。古人云弈之境界有三:最下品是杀。只以屠戮为快,棋风狰狞,根本不识弈道为何物也;中品是将。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岂不知这种快乐只是浅尝辄止,乐极则生悲,泰极而否来,仍不足取;为棋之道的最高境界便是求和。和棋,须得宽严相济,埂踟兼备,把玩局势于股掌之中,此为弈道之上品。可惜我一位“粗人”, 根本就没有细嚼慢咽的耐心,猛虎下山,速战速决。梁实秋先生说: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读梁先生的《下棋》真想与先生讨教一二,但先生已逝,徒慕其风。
观棋就大不相同了。我完全可以超脱弈棋时那份被佛家称为“执著”的功利心,说到底,山河破碎是别人的事,我还心存什么芥蒂?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观弈时我的心态特别松弛。而且,不瞒读者说,我一般都站在势焰赫赫的一方作“帮凶”恃强凌弱。有时棋局风云突变,我不慎站错立场,当另一方吹响反埂跄号角,我就毫不犹临阵倒戈。反正下棋的人有输有赢,而观棋的我总是稳操胜券。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我支持的那一方。
当然,有时我也被观棋的同道讽刺为“背信弃义”,我也不当一回事。读者若是从观棋角度来评判我的为人,我的确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只要能够在观棋时使自己的身心得以舒展,释放平时生活的压抑,缓解一天的疲惫,使心态变得轻松而充满活力,多当几回“小人”,我也“厚颜无耻”地认了。好在我还能从古人中找到同道,清代的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写下“下弈不如观弈”的话。观棋也是一种闲情偶寄。
我极不欣赏两位棋手关门“如琢如摹醅如切如磋”的做法。被观棋者围拥着下棋,当然会嘈杂些,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况且将仅属两人的乐趣延伸为众多看棋人的娱乐,这欢乐不是也可以倍增吗?
下弈,观棋,观人,都是赏心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