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与管理学

第十一章 做一个优秀的自己

字体:16+-

放下自我就对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生命。你扔掉了沉重的面具,你摆脱了所有的制约,你的创造力像鲜花一样怒放。

中国文化被颠覆了吗?

你问:中国文化还在吗?或者,它是否被颠覆了?

我很欣慰地告诉你,它还在那儿,只是被人们遗忘了。它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智慧,是鸟儿飞过的那一片天空,是鱼儿游过的那一片海洋。人类怎么可能颠覆天空和海洋呢?你只是看不见它而已。你在商务中奔走,你在酒吧里买醉,你在互联网上狂欢,你忘记了天空和海洋。现在,你恍恍惚惚地想起了什么,然后你问:那一片天空还在吗?那一片海洋还在吗?

是的,它还在,它是永恒的。它永远在那儿等待着你,像天空等待一只飞鸟。它永远在那儿关爱着你,像海洋关爱每一条鱼。只要你能够记起它来,你随时都可以投入它的怀抱。

庄子讲过一个非常优美的故事。有一滴水在寻找海洋,它来自遥远的高山,在那里有许多滴水都在寻找海洋,于是,它们就组成了一条小溪,一路向着东方奔流。它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是因为它们听说海洋是低位的。古代中国人把这种低位意识称为谦虚。你知道,美国人是不懂谦虚的,现代人也大都不懂。

只有古代中国人才真的懂,因为他们曾经寻找过,他们经过了那一段寻找的里程。

那条小溪的队伍一路向着东方奔流。最初它们是明澈的、欢快的,但后来它们遇到了许多挫折,它们走了很多弯路,还有许多垃圾也汇入它们的行列,它们变得越来越混浊。于是,人们把它们叫做黄河。带领这条大河的那一滴水,被大伙儿尊称为河伯。

一路上有千万支奔腾的溪水加入黄河中来,气势显得那样浩浩****,以至于隔着宽阔的河面,看不清对岸的牛马。河伯不禁得意扬扬,以为天下之美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它甚至开始怀疑河水奔流的方向。它已经占尽风光,为什么还要寻找海洋呢?

但是,命运安排了这条大河的方向。无论黄河经历多少曲折,终将进入海洋。至于担任河伯的这一滴水,显然无法改变黄河的归宿。它只能选择继续担任河伯,或者让另一滴水接替它担任河伯。

黄河在继续壮大,河伯也在继续狂妄和迷惘。后来它们终于到达海洋了,河伯看着浩瀚无边而又神秘的海洋,惊得目瞪口呆。好半天,它才回过神来,对海神说:“我曾经那样自以为是,我曾经那样迷惘,可是现在,我要被那些智慧的人笑死了。”

海神哈哈大笑道:“你之所以自以为是,恰恰是因为你迷惘,你以为可以用自以为是的方法解决你的迷惘。天底下有多少人都在这样自以为是啊。不过,现在你终于知道了,人们只会笑话那些不知道的人,却再也不会笑话你。你已经达到了海洋,你成了海洋中的一滴水,那就让我们一起享受海洋,一起进入海洋的深处去探索它的奥妙吧!”

古代中国人到达过海洋,他们懂得海洋的奥妙。但你不懂,那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也不懂。你们只是停留在海洋的表面,却在野心勃勃地妄想征服它或者颠覆它。然而,它随便一个波浪就能让你惨遭失败的厄运。

你要进入它,用一滴水的方式进入它,用一条鱼的方式进入它。当你进入它,你与它融为一体,你就会立即获得庄子一样的自由和快乐。

雷峰塔的故事

它是海洋,它是“道”。你可以把它叫做中国文化,也可以把它叫做A文化、B文化。在人类的历史上,它曾经借着汉字的传播,几千年如一日地关爱着中国和许多国家的人们。它是真理,真理怎么可能被颠覆呢?即使汉字被颠覆了,它也不会被颠覆。

即使人类被颠覆了,它也不会被颠覆。

那么,你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你是问中国的历史变故吗?这事儿说起来有些麻烦。让我像庄子一样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在中国古代有一座城市,名曰杭州。杭州有一座湖泊,名曰西湖。西湖边上有一座山峰,名曰夕照山。夕照山上有一座塔,名曰雷峰塔。关于这座雷峰塔的故事,要从唐朝末年的钱镠说起。

钱镠20岁从军,纵横沙场,因抗击黄巢有功,成为杭州刺史。五代十国时期,钱镠拥有两浙十三州的领土,建国吴越,为吴越国的国王。按说钱镠以军人出身,年轻时也是一个杀人如麻的英雄,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触动了他,以至于他后来成了一位虔诚的善男。他以一颗佛心来管理他的国度,在城市建设、水利建设和市场经济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文化之于管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例如盛唐时期,你说是先有佛教文化的昌明后有社会经济的繁荣呢,还是先有社会经济的繁荣后有佛教文化的昌明?钱镠的管理绩效同样是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案例。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到处都是杀戮,到处都是人间地狱,只有两浙地区安定繁荣。从此,人们就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这个地方的地理人文。

钱镠管理家庭的绩效,和他管理国家社会的绩效一样好,甚至更好。直到现在,《钱氏家训》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家族信条之一。这样的信条使得他的子孙和他一样恪守善良,爱民勤政。

尤其是他的孙子钱弘俶,建造了许多佛塔,其中就有这座雷峰塔。到了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写了一篇小说,在小说中,雷峰塔的建造者又变成了许仙。

冯梦龙的这篇小说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白娘子传奇故事的原版。这个故事说,许仙是个充满欲望的年轻人,渴望美女,渴望财富。你知道,欲望是一个妖孽,故事就把这个妖孽比喻成一个叫做白娘子的蛇精。可怜的许仙,被欲望折磨得病体恹恹,尽管他自己就是一个药铺的伙计,但他却救不了自己。心病还得心药医,佛法就是治疗欲望这种心病的心药。许仙便来到金山寺,请求法海禅师救助。

法海送给许仙一只钵盂。许仙手捧钵盂回家,毅然把它罩在白娘子头上。立时,美貌的白娘子便现出了妖孽的原形。从此,许仙就皈依佛门,四处化缘,一块砖一块砖地建造了这座雷峰塔。罩住白娘子的那只钵盂,就埋在塔下。

耐人寻味的是,法海禅师在雷峰塔留有四句偈言,云:“西湖水干,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后来,到了鲁迅的那个年代,1924年秋天,雷峰塔真的倒了。雷峰塔一倒,白蛇也真的出世了。她一出来,故事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妖孽变为正面人物,法海成了可恶的反派。

“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就这样,中国人“颠覆”了已经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跟欧洲人当年“颠覆”上帝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

人类怎么能够颠覆上帝呢?真实的情况是,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神志不清了。上帝不可能因为你的宣布而死亡,你的宣布对上帝的存在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当欧洲人相信上帝死了的时候,他们开始变得疯狂起来。他们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像疯牛病一样到处耀武扬威。于是,疯牛病立即传染了整个人类。美国和日本至今都是疯牛病肆虐的国度。

人类也不可能颠覆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的“道”。“道”在每一个地方存在,在每一个时间里存在。“道”是永恒的,和西方的上帝一样永恒。“道”是绝对的,和西方的上帝一样绝对。

当人们远离了“道”、远离了上帝之后,绝对的真理就消失了,人们只能在混乱中找到“相对的真理”。什么是“相对的真理”呢?就是人们在痛苦和慌乱中给出的一个自作聪明的答案,它现在看上去是对的,等一会儿再看又错了。

从此之后,人类的历史就不再是一部寻找海洋的历史,而是一部寻找黄金的历史、一部暴力和厄运的历史、一部苦苦挣扎和寻欢作乐的历史。当你翻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你只能看到血雨腥风中的英雄。英雄主义和娱乐主义成了人类对付痛苦的两种解决方案。

关于娱乐,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称为“搞笑”。通过搞来制造笑声,你就能够想象,人类到了多么无奈的境地。

至于杭州,它还在那里,但它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个杭州了。它不再是一座洋溢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的城市,而是一座像白娘子一样女性化的城市。

智慧与感悟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一个“相对的真理”。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也是一个“相对的真理”。这些“相对的真理”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但经过逻辑推理和论证之后,它们至少看上去是对的。

智慧是不需要逻辑推理和论证的,它需要你用心去感悟。

你学了很多知识,你掌握了许多论据,但你不可能因此而掌握智慧。从学习的方面来看,这个世界上存在那么多资料,它们经过你的阅读之后就变成了信息,信息经过你的整理之后就变成了知识,知识经过你的应用之后就变成了经验,经验经过你的感悟之后就变成了智慧。从资料、到信息、到知识、到经验、到智慧,就形成了一套逻辑推理,人们以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推理过程才能到达智慧。其实那是一种盲目,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经验丰富的人也不一定有智慧。通过逻辑推理,你可能会到达智慧,但那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

你不必经过那个推理过程去追求智慧。很多时候,智慧是在无意中被感悟的,所以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情节。你无法追求智慧,你只能感悟。通过感悟,你可以省略那个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你不必有丰富的知识,也不必有丰富的经验,你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感悟到达智慧。

六祖惠能一个大字也不认识,但他却成了一代宗师。你也可以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你阅读月亮和星星可以到达智慧,你阅读花草鱼虫可以到达智慧,你阅读历史可以到达智慧,你阅读生活可以到达智慧。

管理学也是如此。你不需要学习很多知识,也不需要逻辑推理,只有那些不能感悟的人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逻辑推理。你需要的只是感悟。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经理人之一,他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宁静致远。”他说,你只能在宁静中去发现永远正确的行为方法。

自我是一种病态

有一次,希特勒来到一个精神病医院视察。他是国家的元首、伟大的统帅,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然而,他遇到了绝无仅有的一次例外。那些病人很平静地看着他,没有人向他鼓掌,也没有人向他致敬。他很生气地问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病人们纷纷摇头。

于是,希特勒大声宣布:“我是你们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力量之大,可与上帝相比。”

病人们微笑着,同情地望着他。其中一个人走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像你这个样子!”

自我是一个笑话。你的自我有多大,笑话就有多大。秦始皇是一个笑话,曹操是一个笑话,成吉思汗是一个笑话,可现代文化非要说他们是英雄。所以,现代文化是一个更大的笑话。

秦始皇是一个变态狂,曹操是一个道德败类,成吉思汗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恶魔,他们怎么会是英雄呢?如果他们是英雄,希特勒理所当然也是英雄。如果他们是英雄,疯狂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个个都是英雄。可是我们知道,希特勒、东条英机之流的战争狂人、侵略者和强盗们曾经在人类面前犯下过多么滔天的罪行。

去年冬天,我和清华大学的一位朋友去圆明园怀旧。在萧瑟的枯树冷风中,圆明园显得非常凄美。当年,维克多·雨果称赞圆明园是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一件杰出的幻想艺术。1860年秋天,圆明园在遭到丧心病狂的洗劫之后,又被放火焚烧,辉煌的艺术奇迹顿时变成了一处废墟。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评说了这件事,他说:“那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自我有两种病态,一种是强者的自我,一种是弱者的自我。

强者的自我是狂妄的,弱者的自我是屈辱的。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火烧圆明园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存在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国耻。按说,既然是一个巨大的耻辱,就应该忘记它吧,但是,他们偏不,他们一定要强调这种耻辱,并且满怀着这种耻辱生活。我得诚实地说,在整个圆明园事件中,强者的自我是一种可恨的病态,弱者的自我是一种可怜的病态。

事实上,圆明园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耻辱,而是当年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的耻辱。它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国耻,但它不是中国人的国耻,而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国耻。无辜者没有耻辱。

让我们谴责当年的强盗吧,也让我们谴责中国历史上那些嗜血成性的英雄。我们不能一边谴责暴力,一边又崇尚暴力。当然,最好的选择是让我们忘记暴力。

然而,即使在商业社会,你也是崇尚暴力的,市场竞争就是一场暴力的角逐。

狼 图 腾

自我是一种病态,而且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态。如果你崇尚暴力,你就会培养崇尚暴力的员工。如果你崇尚计谋,你就会选拔善于出谋划策的员工。如果你在市场上用广告骗人,你的员工就在公司里用大话骗你。如果你只是在利用员工,你的员工也就只是在利用你。你不可能一边欺骗顾客一边指望顾客忠诚于你的品牌,你也不可能一边利用员工一边指望员工忠诚于你的公司。尽管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傻瓜,但你不可能控制一切。

有一则寓言,一个牧羊人为了扩张自己的事业,决定招聘一批猎狗做帮手。他挑选了几条强壮的猎狗,每天训练它们如何捕捉小羊。他希望通过这批猎狗把邻近羊群中的小羊据为己有。

这批猎狗异常凶猛,但牧羊人仍然不满意。为了鼓励它们,牧羊人说:“宝贝们哪,把你们身上的狼性爆发出来吧!你们要知道,你们的祖先就是狼呀!忘记你们作为一只狗的身份,要相信自己能够变成一只最杰出的狼!”

它们中的许多猎狗果然变得杰出起来,因为它们把小羊们都捕捉到了自己的肚子里,包括邻近羊群中的羊和主人的羊。

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一位猎人出于义愤击杀了这些野性勃发的猎狗,而牧羊人也从此沦为穷光蛋。

你知道,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常常犯牧羊人的这种毛病。他们高扬狼图腾的大旗,鼓吹自我主义,宣扬欲望,鼓励贪婪。结果,员工们受到一种不健康的热情的驱使,随时都可能会不计后果地胡作非为。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仿佛是一颗没有时针的炸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响。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喜爱的计谋读本。它里面充满了计谋,像《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所设计的那些计谋。然而,《三国演义》的价值是超越那些计谋的。你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宁静致远”,用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那些计谋与后果之间的关联反应。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三国演义》字里行间隐约透露的奥秘,你会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整天琢磨计谋的人。智慧来自心灵,聪明和计谋来自大脑,它们之间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整天琢磨计谋的人。他是一个自我主义者,聪明、能干、有魄力,而且善于控制,以至于他曾经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但他是一个奸雄,当他在汉献帝殿前做丞相的时候,竟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严重践踏了一个臣子应该遵守的道德和职场伦理。从20世纪初期以来,有些和曹操一样卑鄙的学者试图为他翻案。想想看吧,你是一个领导,如果在你身边整天埋伏着一个曹操,请问你会作何感想?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三国演义》跌宕起伏的叙说中,有几组关联性较强的情节。例如,前有曹操,后有司马懿;前有曹丕,后有司马炎。在曹操的精心策划下,曹丕篡夺了汉家的江山。在司马懿和司马昭的精心策划下,司马炎又篡夺了曹家的政权。曹操曾经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但最终成了一个巨大的笑话。

至于司马氏家族的那些子孙,虽然也曾获得三国归晋的辉煌成功,却因为争名夺利、互相残杀,竟至满门灭绝。司马氏父子的老谋深算,最终也成了一个巨大的笑话。

做一个优秀的自己

表现自我是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在管理学和管理实践中,再也没有比鼓吹自我主义更荒唐的事了。管理是讲究整体性的,如果你强调自我,就意味着把个体从整体中剥离了出来,导致个体与整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你越强调自我,矛盾和冲突就越激烈,管理上的麻烦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对于现代人来说,诸葛亮已经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人。他长得那么英俊,却一辈子和黄阿丑相亲相爱。他那么有智慧,却一辈子生活清贫。他那么有权力,却始终效忠于皇室。他为什么不去泡几个美女呢?他为什么不贪图一些物质享受呢?他为什么不像曹操和司马懿一样篡夺皇室的宝座,让自己或子孙做皇帝呢?

现代人不能理解,就在那里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研究诸葛亮的道德生活:他表面上和黄阿丑相亲相爱,暗地里一定包二奶啦;他的乐趣不在于贪图物质享受,而在于把持手中的权力啦;他之所以不能自己当皇帝,是因为有难言之隐啦……许多人还用“白帝城刘备托孤”这一情节作论证,说刘备临死前逼着诸葛亮发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毒誓,使得诸葛亮只能无可奈何地继续效忠刘备的儿子刘禅。

如果诸葛亮真是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那么当他去世之后,或者蜀国灭亡之后,他的政敌们一定不会放过他的那些污点证据。然而,诸葛亮以他纯真美丽的品格赢得了所有同时代人的尊敬,包括他的敌人们。诸葛亮是一位真君子,现代人对诸葛亮的种种猜疑,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他为什么要做曹操或司马懿呢?诸葛亮之所以是诸葛亮,是因为他做了一个优秀的诸葛亮。在历史上,诸葛亮的治身、治家、治国都堪称是管理学的典范。

作为一个管理者,诸葛亮用他的一生做了一个优秀的自己。

你也应该这样,用你的一生来做一个优秀的自己。甚至,你也要帮助你的家人、你的员工做一个优秀的自己。

做一个优秀的自己,意味着你在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如果你是一只眼睛,那就做一只明亮的眼睛。如果你是一只耳朵,那就做一只虔诚的耳朵。如果你是一朵花,那你就尽情地开放。如果你是一条鱼,那你就快乐地遨游。

你是个体的,但你属于整体,像眼睛之于脸部、四肢之于身体、花朵之于山峦、鱼儿之于江河湖海。你不再为了表现自我,没有痛苦,没有恐惧,也没有矛盾和冲突。你放下了自我,一身轻松。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会笑话那些自我主义的傻瓜。

创建一个天堂公司

放下自我就对了。当你放下自我之后,你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当你的员工放下自我之后,他们就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从前你总是不甘于平凡的生命,现在你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平凡的。从前你总是努力于塑造一个伟大的自我,你孤独,你痛苦,当你放下自我之后,却在无我的状态中享受到了整个世界。从前你总是寻找体面和较高报酬的工作,现在你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怎么在意报酬。

放下自我就对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生命。

你扔掉了沉重的面具,你摆脱了所有的制约,你的创造力像鲜花一样怒放。你喜欢陶艺,任何泥土经过你的手都变成了艺术品。

你喜欢画画,一张白纸经过你的手就变成了艺术品。你喜欢舞蹈,连走路都变成了一种艺术。即使做一名清洁工,你也会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你经过了那里,清洁被创造出来了,你欣赏自己的杰作,快乐渗透你的全身。

放下自我就对了。当你放下自我之后,欲望就消失了。你不再想着去做一个有钱的富翁或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权贵,你只做你喜欢做的工作。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重要的是你是否喜欢。

你不再为了欲望而工作,而是为了爱而工作。你爱你的工作,以至于工作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生命变得神圣起来了,工作变得神圣起来了。

放下自我就对了。当你放下自我之后,逆境和厄运就消失了。所谓逆境,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憎恨。现在,你知道上山有上山的快乐,下山有下山的快乐,你享受着随时随地的快乐,根本就没有什么逆境。

多少年来,你一直都想做一个有钱的大富翁或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权贵,你到处竞争,到处争名夺利。别人有钱,你也要有钱。别人有豪宅,你也要有豪宅。别人有漂亮的女人,你也要有漂亮的女人。总之别人有什么你也要有什么,可是你忙碌了一辈子,究竟过的谁的生活啊?

别人有钱你也有钱,那有什么意思?你得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一种自由的、快乐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就是:做一个优秀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沉浸到工作的创造状态中去。

记住,这就是管理的秘诀:通过管理,你让自己成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你让员工们成为一个原生态的人。这样,公司就不再是一条贼船,也不是一个狼的群体,而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在这个天堂里,所有的职业都变成了艺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是职业冠军,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自己。

你问:从前的那些管理工具还有用吗?那些组织结构、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它们还有用吗?当然还有用,只是用处变了。从前你说:“人之初,性本恶。”你使用那些管理工具控制他们。现在你说:“人之初,性本善。” 你使用那些管理工具帮助他们。

附录 十问成君忆

这本书刚刚开始动笔,就受到国内外很多朋友和媒体的关注。在那个充满感悟与惊喜的写作过程中,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把这些提问和回答(部分)列在下面,与诸位读者分享。

第一个问题:海明威是一位伟大的美国作家,他的《老人与海》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你为什么会对他持否定态度呢?

不是我否定了海明威,是海明威否定了他自己。我同情他,就像同情历史上所有的悲剧英雄一样。

漫画家朱德庸说,人生就是迷宫,你花了上半生找入口,然后花下半生找出口。出口在哪里呢?你找、找、找……最后找到一把手枪。当年,海明威就是用这把手枪毅然否定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是迷宫,它有许多入口,却只有一个出口。如果你选择的入口错了,你怎么可能找对出口呢?海明威和他同时代的美国人一样,因为这个出口的问题而疲于奔命。直到现在,人们依然在为这个出口的问题而疲于奔命。

人生就是迷宫,但它看起来像是一幅藏宝图。人们怀着寻找宝藏的目的进入它,以为找到宝藏就找到了出口。其实,宝藏和出口根本就是两回事。宝藏是一个陷阱,出口则意味着希望。

人生就是迷宫,它充满**,而且能够挑战你的脑力。在网吧,寻宝游戏是孩子们最热衷的电脑游戏之一。后来,他们长大了,来到这个商业社会玩另一种寻宝游戏。成年人总是指责寻宝游戏荒废了孩子们的学业,殊不知寻宝游戏同样荒废了他们的人生。寻宝游戏是荒唐的,但它却非常刺激,以至于人们欲罢不能,直到筋疲力尽。

孩子们与成年人的游戏其实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只是形式不同。但这两种游戏的结局是一样的,那就是:无论你怎样熟悉游戏规则,无论你怎样擅长夺宝闯关,最终你都将归于失败。

就像《老人与海》中的那个渔夫一样,海明威也是一个筋疲力尽的游戏者。作为一个作家,海明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真实的。

很少有人能够像海明威那样真实。海明威因为真实而绝望,因为绝望而饮弹自杀,所以,真实是需要勇气的。

真实导致绝望,所以人们不敢真实。可是,唯有真实才能反思,才能让你把注意力从寻宝游戏中转移。人生就是迷宫,你的使命不是寻宝,而是要找到那个出口。现在你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个正确的入口。

第二个问题:你否定寻宝游戏,是不是也在否定金钱和财富呢?

19世纪以前,许多人认为贫穷是一种美德。后来,华莱士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贫穷是一种罪过,而致富才是一种美德。

我既不关心贫穷,也不关心财富,我只关心快乐。快乐与贫富无关,与“道”有关。安贫乐道是一种美德,安富乐道也是一种美德。美德是一种内在的芳香,贫穷或者富有则是两种不同的外在形式,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在乎那些形式,就会错过重点。

华莱士说:“如果你不富有,你就无法拥有一种健全的生活。”他一定是穷疯了,才会这样胡说八道。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人因为追求财富而过上那种健全的生活。真实的情况是,只有当你健全地生活着的时候,你才可能创造出令人羡慕的财富。

记住,贫穷不是美德,富有也不是美德,健全的心灵才是美德。贫穷不是罪过,富有也不是罪过,对贫穷的麻木和对财富的贪婪才是罪过。你需要的是一颗健全的心灵,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贫穷或者富贵中安之若素,才能依照你自己的生命方式快乐地成长,才能在成长中创造出真正的属于你的财富。

第三个问题:你说,如果中国能够梦回唐宋,就一定会恢复世界第一强国的兴盛。难道,唐宋时期的中国比现在的美国更强大吗?

美国自1776年独立以来,在短短两百多年中,已经发生过好几次重大的危机。例如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疲软、债台高筑、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矛盾愈演愈烈,甚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依然有很多人对它抱有信心,认为它有很好的纠错能力。每当危机来临时,总能通过有效的改革,避免发生其他国家那样的社会动**和暴力革命。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理应比美国更成熟、更有智慧。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在内与传统文化断裂,在外受困于西洋文明,请问我们的智慧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会丧失自己的纠错能力?与纠错能力相对应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建立那个对的标准?还有,我们又如何判断美国做得对或者做得错?事实上,人们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对美国的看法,往往会受到时事的影响,例如:金融危机一爆发,人们就对它另眼相看;等到情况一好转,人们又对它肃然起敬。我们处在这种没有主见的窘境之中已经很久,难道还不警觉吗?

多少年来,中国内部存在的危机总是让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个遥远的彼岸,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而今,美国文化已然成为许多哈洋族学者所鼓吹的希望和学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