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强调自我实现,鼓吹自信心和积极进取意识;二是看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与那些哈洋族学者不一样,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文化。强调自我是一种病态,看重公关技巧也是一种病态。从病理上看,对自我的强调恰好反映了内在的脆弱,看重公关技巧则意味着爱的匮乏。请你试想一下,如果夫妇之间、父子之间讲究公关技巧的话,他们之间还有真爱吗?
强调自我能够让你做成许多事。但是,自我是狭隘的,在那种狭隘的视野中,你很难想象你的所作所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自我与欲望有关,美国也因此成了一个充满欲望的国度。在经济学中,人们把这种欲望称为消费主义。
美国文化其实是一种自我主义文化,美国经济其实是一种消费型经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美国在消费领域的产值已经占到GDP的三分之二。由于它的消费能力远远超出了它的生产能力,两者之间的缺口就要由那些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弥补。美国从那些花钱节俭的国家购买产品,依赖巨额的外债过着奢靡的生活,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意识到了美国存在的巨大危机。你以为美国很强大吗?不,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和自卑,把它看得很强大而已。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唐朝宰相张九龄讲过一个故事。冬天的夜晚,露宿街头的几个乞丐发现了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在这个寒冷的夜晚,这堆篝火就是他们全部的温暖和希望。于是,乞丐们蜷缩在篝火周围,再也不肯离去。等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在一堆冰冷的灰烬旁边,人们发现那些乞丐全都被冻死了。
现在,美国文化就是这样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难道中国要重复那些乞丐的厄运吗?冷静地想一想,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迅速扩张,并不是因为它的强大,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坦率地讲,中国的现状确实比美国落。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美国化,而是因为我们在模仿它,一个模仿者怎么可能超越原创者呢?
就像欧洲人当年背叛了他们的上帝一样,中国人当年也令人痛心地颠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至于“近世以降,斯文见黜”,而“经书之厄”,亦“甚于秦火”。如今,要让现代中国人重新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并非易事。除了文字的变迁之外,最大困难在于,现代中国人所崇尚的功利型价值观与古代中国人所崇尚的道德型价值观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我们很难用今天的小人之心去度古代的君子之腹。
然而,中国要培养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回到它原来的文化土壤中去。众所周知,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盛开了群芳争艳的花朵。梦回唐宋,就是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力之间的奥秘。
你也许会认为,用唐宋时期的中国与现在的美国作比较,颇有一些“关公战秦琼”似的荒唐。但我所能设想的是,在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土壤中,将会萌发出怎样一片欣欣向荣的春色啊!
用唐宋时期的文化来培养今天的市场经济,必定能够重现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
第四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高明的管理者?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高明的管理者,但他们通常不容易被历史学家注意。历史学家往往会注意那些好大喜功的人,而真正高明的管理者决不会好大喜功。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他说,可以把管理者分为四个等级。最高明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畏惧他。而最糟糕的管理者,则会让员工们瞧不起他。
为什么最高明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呢?因为他是如此的无为,以至于员工们会觉得:“我们公司本来就应当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你是一个有为的管理者,你一定会感觉员工们忽视了你,你一定会说:“不,公司本来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我杰出的管理能力才使得公司发展成这样。”
一个有为的人不可能成为最高明的管理者。这是因为,他在追求自我实现,他要成为员工们心目中的英雄,他要员工们仰望他、崇拜他、敬畏他、赞美他。他不理解什么是无为,他也无法真正地无为,他担心:一旦无为,一切都会失去控制。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职能就是控制。因此,现代管理学无法理解什么是无为,它只能主张有为。西方学者翻译《老子》,通常把“无为”译成non-action(无所作为)、或者inactivity(不活动)。他们一直都很奇怪,无所作为怎么能达成管理的绩效呢?
什么是无为呢?当一个女人怀孕之后,她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生产一个称心如意的孩子,她想要一个男孩或女孩,她希望这个孩子健康、活泼、聪明、漂亮。于是,她总是很紧张,总是想有所为。她在房间里张贴了许多漂亮宝宝的图片,据说这样可以得到一个同样漂亮的宝宝。她迷信胎教,据说这样可以让宝宝变得更聪明一些。她拼命地进食各种富有营养的食物,为的是让宝宝的身体更健康一些。她甚至想用某种科学的方法决定孩子的性别和相貌。可是,这样拼命地折腾有什么用呢?孩子不可能按照她设计的那个样子成长。对于一个孕妇而言,她最好的选择就是无为。只有无为,她才能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才能自自然然地经过她的孕育期,才能给胎儿提供一种宽松、愉悦、健康的生长环境。
所以,一个无为的管理者就像一个无为的孕妇。他像孕妇那样爱护着他的“胎儿”,他感受着“胎儿”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欣赏和喜悦。他不会试图去控制什么,他只是爱着,无怨无悔地爱着,不求回报地爱着。所谓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于是,他就这样进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他在倾听生命的成长,他的内心充满了母性的光辉。他是那样爱着,以至于他全然忘记了自我。
你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高明的管理者?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他们几乎全都被人忘记了。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追问,我也可以找出几位。
在中国古代,每论及管理之道,人们就会联想起尧舜。管理意味着爱,上古时期的尧帝和舜帝用自己的管理实践印证了这一管理学的真谛,以至于尧舜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典范。在他们的后面,夏朝的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文王和姜尚,都是人们敬佩的楷模。
西汉有两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个是汉文帝,一个是汉武帝。汉文帝刘桓登基之前,因为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乱政,弄得天下一片混乱、危机四伏。汉文帝像一个慈爱的孕妇那样管理着这个千疮百孔的王国,不久之后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那时候,吏治清明,民风淳朴,社会繁荣稳定。据说,经过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两代人的治理,粮食丰收得连全国的仓库都储存不了,只能在院子里露天堆放;金库里也是长期堆满了钱币,以至于连串钱的皮绳子都朽坏了。然而,这么多的财富却被他们的继承者汉武帝挥霍一空,并导致西汉的衰落。历史学家们总是醉心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开疆拓土,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位皇帝的穷奢极欲和凶残暴虐。
宋朝也有两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个是宋仁宗,一个是宋徽宗。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大宋王国是一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国家,却生存了319年,比它前面的唐朝、后面的明朝和清朝的生存时间更长。尤其是宋仁宗时期,堪称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的巅峰,寇准、梅尧臣、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依次闪亮登场,一时间群星璀璨,盛况空前。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大宋王国也肯定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现在,大宋王国的管理绩效仍然是现代管理学无法解释的奇迹。公元1068年,也就是宋仁宗去世五年之后,就像汉武帝当年重用桑弘羊变法一样,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结果遭到司马光的坚决反对。公元1102年,宋徽宗又启用蔡京变法,并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
汉武帝与宋徽宗,虽然一个尚武、一个尚文,但他们的穷奢极欲却惊人地相似。至于桑弘羊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搞计划经济。从历史上看,只要管理当局能够奉行“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市场经济就会像春天的田野一样生意盎然、百花争春。与之相反,凡是搞计划经济的变法都会让国家惨遭衰败的厄运。
第五个问题:他们说,《易经》里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以至于人们在读懂《易经》之后能够理解阴阳万物,能够知晓过去未来,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样,又如何去使用它呢?
他们是谁?连老子都不谈论《易经》,他们为什么热衷于谈论《易经》?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坦率地讲,我只是粗略地翻看过《易经》。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易经》的精义之所在。据说,能够看懂《易经》的人大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人显得聪明机巧,第二个层次的人则缄默不语。我之所以不愿意研究《易经》,是因为我不愿意成为一个卖弄机巧的人。我想,也许我还没有到研究《易经》的时候吧!
我相信《易经》里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我也相信每一个生命和物体中都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从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可以发现天堂,天地之间存在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它的整体。所以,一滴海水就包含了海洋的全部知识,一棵树苗就包含了生命的全部知识。你也是天地之间的一个存在,你也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
那些知识就隐藏在每一个存在的暗示之中。谁来解读这些暗示呢?人生的存在是属于你的,你必须亲自来解读这些暗示。
当年,周文王在羑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见诸文字记录的监狱——被商纣王拘禁了整整七年,那是一段多么孤独而又漫长的岁月啊!周文王在苦难中解读着自己的人生,解读着生命中那些莫名其妙的暗示,最后竟然演绎出一部博大精深的《易经》。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孙悟空,但只有一个孙悟空是对的。如果你错了,你就不可能看到那个正确的孙悟空。《易经》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够从《易经》中看到周文王,就意味着你真正看懂了《易经》。问题是,如果你连自己都看不懂,你怎么能够看懂周文王呢?
当你看懂了自己,你才可能看懂周文王、看懂《易经》。当你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世界是你的一面镜子,《易经》是你的一面镜子,所以,不要利用《易经》来投机取巧。当你试图利用《易经》来投机取巧的时候,你只能从《易经》里看到错误的信息。
《易经》里包含了整个宇宙,你的生命也包含了整个宇宙,你就是一部《易经》。当年周文王能够从生命中演绎出《易经》,你也可以。所以,我关心的不是《易经》,我只关心我的悟性。
怎样去悟呢?其实很简单,你需要进入你的生命。生命并不是一个难题,它是一个要被体验的奥秘。它之所以变成了一个难题,是因为你没有进入它的存在。你进入得越深,你就越宁静。
当你在宁静中看到那些暗示的时候,你就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读懂了它们。
所以,重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确的人,而不是机巧。
第六个问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最时髦的口号,但这个口号很让人疑惑。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呢?
什么是“以人为本”呢?首先你得理解真实的人性,在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以人为本”。真实的人性就是人的原生态,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原生态需要。在企业生活中,员工的原生态需要就是希望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这样,他们就能够享受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视为压力和负担。这样,他们就能够快乐地成长,并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家类型的工作者。
快乐成长是人的原生态需要,只有那些“放下自我,立地成佛”的管理者才能理解这种需要,才能给予员工们真正需要的那些帮助,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与之相反,那些追求自我实现的管理者却只能利用员工,不可能真正地“以人为本”。在他们眼里,所谓“以人为本”其实是如何利用别人的弱点(例如虚荣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他们做市场营销的时候大喊“以人为本”,其实关心的是怎样更有效地榨取顾客的金钱。当他们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大喊“以人为本”,其实关心的是怎样更有效地榨取员工的劳动力。
企业观察家孙虹钢告诉我说,“以人为本”甚至成了公司裁员的理由。很多著名企业的CEO,即便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裁员,也会说裁员是“以人为本”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让留下来的员工们保住饭碗。然而,如果还有节约成本的需要,他们还会继续裁员。所谓“以人为本”,在他们眼里无非是一个骗人的幌子。
第七个问题:老板总是希望员工们对自己、对企业无条件地忠诚。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CEO的杰克·韦尔奇也有类似论调。可是,我们真的应该对老板和企业继续保持愚忠吗?
谁在对老板和企业保持愚忠?如果这个老板只是在利用你,你怎么会对他愚忠呢?傻瓜才会对这样的老板愚忠哩!
事情的真相是,在这样的企业里,老板在利用员工,员工也在利用老板和企业,他们都在追求自我实现,都在利用对方。老板在假装关怀员工,员工在假装忠诚于企业,没有真正的“以人为本”,也没有可笑的愚忠,只有相互利用。唯一的区别在于,通常老板比较强势一些。
所以,在老板们那里,员工的忠诚度始终是一个难题。《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图书之所以受到老板们的热捧,是因为他们试图借助这些图书的说辞,来教化他们的那些员工。
我在全国巡回讲学,有很多老板问到同一个问题:“如何加强员工的忠诚度建设?”我回答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无非是让我帮你更有效地去糊弄你的员工吧?”然而,没有一个老板勇于承认这个事实。我以为,对于这些老板而言,真正需要思考的难题是:员工为什么会忠诚于你?
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管理学起源于员工偷懒。偷懒者在工作中没成就感,但在领薪水时有成就感。这样,职场就成了老板和员工博弈的竞技场。长期博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为此感到疲惫。多么荒唐啊,职场本来应该是人们快乐成长的花园,结果却成了彼此折磨的地狱。
有人说,在这个博弈的年代,忠诚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可是,一棵小草懂得忠诚,一棵花树也懂得忠诚,它们忠诚于自己的生命,以至于它们神采奕奕、青春焕发。和它们一样,每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原生态,忠诚于自己热爱的那份工作。这样,职场中的每个人都在享受那份工作,享受那种创造的乐趣。
所以,最高明的管理就是让员工们恢复他们的原生态,以创造者的身份投入他们热爱的工作中去。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是博弈的双方,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手,而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朋友。至于博弈,作为一种蠢人的游戏,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去吧!
当然,你可能不容易找到这样理想的老板和企业。但是,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原生态,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热爱的那份工作。如果你不能在富丽堂皇的花园里生长,你也可以在荒野上和山谷里扎根。哪怕是在贫瘠的山头上,你也应该让自己的花朵尽情地开放。
第八个问题:你一直都在宣扬“人之初,性本善”,原生态就是你说的“性本善”吗?
“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文理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却在现代社会遭到了质疑。为什么?因为达尔文主义出现了,物竞天择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友悌,竞争成了人类活动的主题。想想看,忙于竞争的人们怎么会有闲工夫与人为善呢?在这个竞争的年代,表达善意成了一种公关技巧,而那种真正的发自人们内心的天然的善意被忽略甚至被否定了。
现在,人类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赢得竞争”这个焦点问题上。求职的人们在竞争,工作的人们在竞争,企业与企业在竞争。在这个竞争环境中,谁会抛下自己的利益于不顾,去追求什么善意呢?
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在1993年新加坡广播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决赛的辩题就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主张“人性本善”的正方,还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反方,事实上都没有弄懂什么是真正的人性。
当人类动摇了“人性本善”的生活理念之后,人类就陷入了混乱之中。这就像管理学中那个著名的“手表定理”一样:有一只手表的人知道现在是几点钟,有两只手表的人则无法确定。如果人们不去核对当地的标准时间,那么所有手表和时钟都会指向一个奇怪的方向,致使人们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混乱之中。
每个时区的标准时间是一致的,错误的手表指针千奇百怪。
机器运行的正常状态是一致的,不正常状态千奇百怪。人体的健康状态是一致的,不健康状态千奇百怪。人类的幸福状态是一致的,不幸福状态千奇百怪。同样,人性的善意是一致的,恶念却千奇百怪。只有正确地理解和相信“人性本善”,才能让人们从那种莫名其妙的混乱中解放出来。
一位权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我不知道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但我相信人性本私。”我告诉他,人类有两种私,一种是需要,另一种是欲望。人之初的这个私,指的就是原生态的需要,就像花儿需要阳光、树苗需要土壤、庄稼需要雨水一样天经地义。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说的就是人的原生态,当然也包括原生态的需要和原生态所有的生命特质。除了人之外,所有的生命都保持着它们的原生态,它们是美丽的。它们有需要,但没有欲望。只有人有欲望,只有人会远离他们的原生态,于是也就有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混乱、痛苦和罪恶。
西方人说,人是有原罪的。这话不对,人之初的那些孩子有什么罪?他们是那样天真无邪,像伊甸园里无忧无虑的亚当和夏娃一样,他们有什么罪?最初,亚当和夏娃是没有罪的,当他们偷吃了禁果之后,罪就出现了。他们偷吃的那个禁果,有人把它称为智慧果,但这种称谓是错误的。智慧怎么是罪呢?自作聪明才是一种罪。
如果人类能够放下种种自作聪明的妄念,重新回归那种原生态,那么,人性本善的特质就会闪耀出生命的光彩,而久违的伊甸园也将重新降临人间。
第九个问题:你说,竞争是蠢人们的游戏,真正有智慧的人只关注自己的创造力,可是,我怎样才能拥有毕加索那样神奇的创造力呢?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技术。学习期满,两人一起比赛驾车。赵襄主换了三次马,可每一次都落在后面。于是,赵襄主不高兴地说:“你既然教我驾车,为什么不把技术完全教给我呢?”
王子期说:“我已经把技术完全教给你了呀。”
赵襄主问:“既然如此,你我就应该不相上下。可是,为什么我总是比不过你呢?”
王子期说:“这是你的竞争意识造成的。在比赛的过程中,有时候你在我后面,有时候你在我前面,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你的注意力不在如何驾车上,而是在竞争对手身上。当你在我前面时,你害怕我赶上你。当你在我后面时,你又害怕赶不上我。如此一来,你怎么能够专心致志地指挥马呢?这就是你之所以落后的原因。”
赵襄主懊恼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确有这样的恐惧,因为我害怕不能赢得比赛。难道,你要我放弃竞争意识吗?当我放弃竞争意识之后,怎么能够赢得比赛呢?这太不可思议了。”
王子期说:“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竞争,而是对你能否专心致志的考验。当你专心致志于驾车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在马身上。你会挑选最好的马,会给马提供最好的帮助。这个时候,你的眼里只有马的奔跑,你只在意自己能否让马跑得更快,你与马配合得那样默契,甚至已经与马合二为一,这样就能够让你的驾车技术发挥到极致。”
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帮你做得更好,但对于那些蠢人而言,比赛的目的却是为了赢得竞争。在书画市场上,在那些画匠之间是有竞争的,但对于真正的画家而言,竞争这个词就显得非常可笑。
让你的创造力得到更尽情的发挥,而不是赢得竞争。所以,你要做一个最优秀的自己,而不是模仿别人。可是,一个竞争意识太强烈的人会害怕失败,强烈的恐惧感会扼杀他的创造力。许多人总是抱怨中国落后,而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这里的人们缺乏创造力。
你就是你,你怎么能够变成毕加索呢?毕加索之所以是毕加索,是因为他做了一个优秀的毕加索。你不要去做一个毕加索的赝品,毕加索所拥有的创造力不可能复制给你,你必须找到属于你的创造力。
技术可以学习,创造力却无法模仿。你要用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生命。你不一定像毕加索那样出名,也不一定像莎士比亚那样流芳百世,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在用自己的创造方式,做一个优秀的你自己。你或许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厨师,或许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园丁,或许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清洁工。当然,你不一定是最有名的厨师,但你一定会是有创造力的厨师。
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不会在乎他的身份、社会地位、职务薪酬以及胜负,因为这些外在的形式会制约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来自于你的原生态,持续的创造力来自于你持之以恒的原生态。你喜欢你的工作,你享受着创造的乐趣。即使做一个清洁工,你也能让这份工作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忘掉竞争吧,人生不应该是一场胜负游戏,而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当你沉浸在那种创造的意境中的时候,没有竞争,没有模仿,没有欲望,只有快乐像一首歌在心中唱响。
第十个问题:我也想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问题是,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原因很简单,你是一种非原生态的存在。只有在原生态中,生命的能量才能自然、顺畅地流动,才能产生出创造力。
你为什么不能回归你的原生态呢?障碍在哪里呢?
第一种障碍:身份
多少年来,你一直以某种身份的形式存在着。身份是一种工具,一种安身立命的工具。换而言之,你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用身份命名的工具。听上去很伤自尊,但你知道,我说的是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追溯到你求学的时候。那时你正在长大,你面临着人生的难题,老师和家长都告诉你说,你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结果,你就成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孔子说,学问可以分为两部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他说,从形式上看,上面这一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道”,下面这一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器”。 “器”
就是工具。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是不会沦为某种工具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恰恰就把学生培养成了某种不是人的工具。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学到这样或那样的专业技术。毕业之后,他们会拥有一些做事的本领,可就是不懂得怎样做人。一个硕士研究生做人的涵养,甚至还不如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说,仅仅学会做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专业是狭隘的,身份是僵硬的,但人的智慧却像天空和海洋一样广阔和柔软。当你拥有了智慧,你就能够自由地进入任何一个专业领域。19世纪以前的中国学者,几乎都是兼通文学、历史、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中医、中药、风水、军事等许多领域的大家。只要你喜欢,你也可以。
忘记你的身份,忘记你的自我,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
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存在于自己的身份中,你的视野就不可能开阔起来。你是如此狭隘,以至于你只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
你是如此狭隘,以至于你只能用自作聪明的方式故步自封。
世人往往把聪明与智慧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码事。聪明来自大脑,智慧来自心灵。你的心灵与智慧同在,但它与你的身份却格格不入。
从你的身份里走出来吧,你将看到一个风和日丽的大千世界,那是属于你的世界,属于你我共同享受的世界。你不能占有它,但你可以享受它,用一种原生态的方式尽情地享受它。
我们可以一起享受阳光、雨水、新鲜的空气,让我们各自的生命得到滋润和成长,用各自不同的创造方式——花儿开放的方式或者鸟儿欢叫的方式——快乐地成长。
第二种障碍:名誉
身份是一种愚蠢的自我意识,名誉是另一种愚蠢的自我意识。
有人夸奖你聪明,他用许多笨蛋跟你作比较。有人夸奖你漂亮,他用许多丑陋的人跟你作比较。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聪明?用一些笨蛋所证明的聪明?用一些丑陋的人所证明的美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为了得到那些名誉,你在跟一群笨蛋竞争,跟一群丑陋的人竞争,这实在是太荒唐可笑了。
尤其荒唐可笑的是,你可能并不比那些笨蛋更聪明,但为了赢得竞争,你会用卖弄聪明的方式区别于那些笨蛋。你也可能不是什么帅哥或者美女,但你会用乔装打扮的方式让自己看上去好像一位帅哥或者美女。然而,你只能自欺欺人,却无法改变事实。
一位英俊的男士来到医院检查身体,检查报告上说他有性功能缺陷。他涨红了脸对医生说:“你怎么能够给我这样一个难堪的检查报告呢?”
医生说:“这个检查报告的确有些让你难堪,但它是真实的。”
“不!我不需要这样的检查报告。”那位男士叫喊道,“我需要一个完美的检查报告。我给你钱,你把它修改过来。”
修改检查报告?这么做也许能够让他好受一些,却无法帮助他恢复健康。医生可以修改检查报告,但他的痛苦依然存在。
和那位男士一样,你也很在乎自己的名誉。你变得受人敬重,但你的病痛依然存在。你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但你的病痛依然存在。你的胸前挂满奖牌,但你的病痛依然存在。这些奖牌无法消除你的病痛,它们就像被修改过的体检报告,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把戏。
名誉是虚假的。如果你在乎名誉,你就会远离真实。人们之所以信奉达尔文,是因为他说,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于是,人们就为自己是“最高等的动物”而沾沾自喜。然而,那不是真实的。众生平等,人也毫不例外。
抛开那些虚假的名誉吧,像小草一样真实地活着。有时候,人还不如一棵小草,因为小草永远正确,人却常常干一些自欺欺人的蠢事。
第三种障碍:竞争游戏
孟子曾经讲过一个农夫的故事。那个农夫站在田埂上,左看看,右看看,总觉得别人田里的秧苗似乎长得更加青翠挺拔一些。他着急得不行,回过头来对自己田里的秧苗说:“你们快点长高啊!不要总是这样低人一头,让我难受!”
可是,秧苗们好像并不理睬他的心情。当微风拂过,它们会谦卑地弯弯腰,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动静。
怎么办呢?情急之下,农夫想出了一个揠苗助长的“好”主意。他把秧苗拔高了一大截,可秧苗却在不久之后全都枯萎而死。
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原生态的机制。然而,当竞争意识进入你的头脑,你就会急于求成,就会惊慌失措,进而破坏这种机制。
第四种障碍:贪婪
人们会嘲笑揠苗助长的农夫,可是,怎样才能让秧苗长得更快一些呢?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告诉我说:“施肥。”
就像秧苗需要肥料一样,生命的存在也需要补充适量的营养性资源。接着,它们就会通过自身的机制,把这些资源转换为能量,用来支持自己的成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过于肥沃的土壤无法让生命存活,超过需要的营养补充变成了毒品。如果你总是给某种生物补充过量的营养,你就会伤害它的健康,让它因为腐败而死去。
和秧苗一样,人也是一种成长的生命体。和秧苗不一样,人是一种有欲望的生命体。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的需要,需要是美丽的,但人类和它们不一样,人类会产生可耻的欲望。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就会变得贪婪。
是的,生命的成长需要资源。但是,贪婪的欲望会让你不停地积累资源,根本不顾生命是否真的需要,并最终造成腐败。
贪婪的人必然腐败,这是一个被人类历史印证了亿万次的事实。而人类依然在“前腐后继”地贪婪。
第五种障碍:安于现状
你已经占有了许多被称为财富的资源:身份、名誉以及一些或多或少的金钱和物质。你怎么舍得放弃它们呢?因此,你毋宁安于现状。
可是安于现状怎么能够改变你的痛苦呢?安于现状只能让你忍受痛苦。为了守护你的身份、名誉和财富,你只好忍受着这种痛苦。
只有那些大彻大悟的人,才能看**份和名誉的虚假性,才能理解金钱和物质的实际用途。他们理解自己的需要,但他们拒绝贪婪。他们追求成长的快乐,根本不在乎什么身份、地位和名誉。他们保持着那种原生态的存在,那种充满创造力的存在,像山谷中一株野百合,像悬崖上一棵山楂树。
五种障碍,其实皆源于自我。当你放下自我之后,身份就消失了,名誉就消失了,欲望就消失了,只有生命如此真实地存在。你存在着,富有创造力地存在着,艺术家一样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