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文/大家乐(专栏作家〓书评人)
靠在窗前,目及空中飘舞的雪花,醉心在“韦一”的文字世界中;很多年过去,我习惯于由“人”的喜欢而爱及文字,总信奉“知人”才能“知文”。到近来却忽然醉心于从文字里读“人”,在字里行间触摸一个鲜活的灵魂,竟读出更多的千般慨叹,也读出了一片神奇。阅读的体验有时像水的洗礼,有时却如火的燃烧,这后者正是读“韦一”纪实小说的非常感受。
在“韦一”的小说中,主人公“我”是社会上的一名平凡小人物。并致力于经营自己打拼的“事业”,经历了爱情、友情、亲情的种种打击后,在自我内心世界的剖析中回忆自己逝去的青春。能有这样的文字记录自己曾经的痛,能用这样一种内省的方式悼念自己真实的过去,就如同在《黑暗中相逢》中所说“我们的青春流着血,死在自己的怀里。我们抱着自己的青春,眼睁睁地看着他流血而死……”残酷、真实却不堪回首。
懵懂的青春,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己,以为得到金钱就得到了所有。“古人不是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吗?我现在无情无爱,也没什么牵挂,况且这样的日子也习惯了,但是我在不断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却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不知道我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漫无目的,毫无目标。”“但对于感情,我依然独守着那一份寂寞,那是我唯一的信仰。”“走一步算一步,反正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生活,什么样的结果都是结果。”小说中,“我”是血性的男子,时而清醒时而迷茫,不断与命运抗争,颓废过也堕落过,但是在过后总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迷失。所以他说“我觉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在寻找的过程却渐渐迷失了自己,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迷失,所以我痛苦。”曾经拥有的美好愿望,也消失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至理名言之中。内心最底层不曾泯灭的良知便是“情义”二字。从跟着爸爸学《增贤广文》《三字经》到亲人离开读到《圣经》几年光阴犹如隔世。才知道原来最美好的梦想依然就是拥有自己可以信赖的一份感情,一个温暖的家!不论这个家里有什么人,只要她、他们是真心爱着彼此,足矣!
韦一在后来发生很多事后借景写情做了个总结:“当时,正逢芦苇飞絮,风一拂过,芦苇絮就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飞絮在风中划出优美的弧度,最后轻微着水,无声无息,没有痕迹。河水在潺潺地流着,上面浮着一层飞絮,水势必流入江河湖海,就算流入大海湖泊,仍然有暗涌波动,永不停歇,在漂流的过程中,有缓流也可能遭遇旋流急谷,起起落落,翻翻转转,飞絮或许被搁浅,但是水流仍在继续,它们早就淹没在水流里。那么我们是否就像那飞絮一样早就淹没在生活里呢?”起起落落,翻翻转转,这就是生活,有顺境也有逆境。“飞絮以优美的弧度进入水中”就如我们曾以最大的热情,美好的幻想投入现实生活中吧,但现实就是现实,它不会为你而改变,只有你为它改变,或者说是你去适应它。
小说的魅力在于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现了“我”这样一个平凡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自己曾经的痛诠释当代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迷茫。使人不自觉的融入其中,关注“我”由一名辍学学生、街头混混、娱乐城副总、直至沦落为逃犯。在不断变换的角色中让读者体味我思想的蜕变。同时跌宕的情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读者以爱的名义仿佛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纵观这部小说,情节紧凑,语言平实,寓意深刻,“我”的心理成长也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我”拿了家里几千元在社会上混**,赌场得意,情场也得意,可谓是顺风又顺水,加上“我”对自己想要的物质要求并不高,只要能维持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就满足了,那时我们在书里看到的是有如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在路上》般散漫与洒脱。靠阴谋混进娱乐城,可谓是作者的过渡期,他得到了五星级副总这个职位,开名车住别墅,可这时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威胁,一是帮他实施阴谋的欢子拿着证据威胁他,二是他的死对头刘副公子要逼他离开娱乐城,这时他表现得是不愿失去。
从一无所有到得到到不愿失去,到最后的失去且永远也得不到,这时我们又看到了“我”的心理如加拿大作家盖伊·范德海格(Guy Vanderhaeghe)的处女作《走下坡路的男人》(1982年荣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般沉重与深刻,它剖析了一个男人的不安全感,对情对爱对未来都充满恐惧但又必须走下去。
我们也许会问,“韦一”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用他的话说是“我害怕平庸的生活把一切都掩埋,到我年老的时候回忆,脑袋只是一片空白,所以我在不断地回忆着,抒写着,写下了我就不再回顾,又像是在抛弃一段又一段的往事,确切地说应该是珍藏,因为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重拾往日的点点滴滴。”还有一层意思也许就是内省、告别,与过去告别,像蚕一样的把往事作茧,然后期待新生,用全新的视角迎接明天拥抱未来。正如文中所述“眼前的一切都是清新的绿,春天自有一股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