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說晚清

君主立憲動了誰的奶酪

字體:16+-

君主立憲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因為我們不太容易分清既然都是君主體製,為什麽君主立憲與君主專製還有那麽大的區別,還會發生那麽多的紛爭?

君主立憲對誰有利

按照“家天下”的政治理念,大清國就是人家愛新覺羅家族的先輩帶著滿洲幾個部落頭領,還有蒙古等周邊族群頭領一起打下來的。一般民眾並沒有後來的民族國家意識,皇恩浩**、謝主隆恩,就是那個時代君臣、君民關係形象且恰如其分的寫照。所以在那時,假如遇到康熙、乾隆那樣的“明君聖主”,皇帝不想專製都很難,臣民期待他們專製。

但是到近代則不然。近代中國的問題本來就不是自身內部衍生出來的,而是外部輸入的。當西方的思想觀念隨著西方的物品、資本源源不斷輸入中國後,中國人的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著改變。特別是經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震驚、刺激後,稍微有點頭腦的中國人都在想:中國為什麽在世界上混成不被人待見的異樣族群?東三省明明是大清國固有領土,日、俄兩國憑什麽在這塊土地上打仗,而且連戰爭善後都不讓中國人介入?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思前想後,問題就出在中國的體製與世界有差距;而解決之道,好像就是梁啟超1901年就向中國人呼籲的君主立憲。按照梁啟超在《立憲法議》中的說法,當時世界上最流行的幾種政治體製,不外乎君主立憲、君主專製和民主立憲,君主立憲和民主立憲均為立憲政體,權力有限,而專製政體的權力是無限的。

從表麵上看,無限製的權力似乎很有利,君主可以動用一切資源去實現自己的目的。但從實際政治運作程序看,不受任何約束的君主恰將自己推上權力要衝,沒有絲毫可供緩衝的中間地帶;成功了固然是君主的貢獻,失敗了,隻有君主個人承擔責任和全部後果。所有臣民都是君主的仆人,領取君主發放的俸祿,吃著皇糧,但他們在君主專製體製下無所用心無所事事。這是一種很不經濟的政治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