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說民國

輯三 姑言

字體:16+-

一個念頭的誕生 ——孫中山的轉變

當我們紀念甲午戰爭的時候,無論如何不應該忘記孫中山。孫中山就是通過這場戰爭而放棄了先前的思想,轉向革命,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最先發現,指望清政府去推動中國現代化根本不可能。更重要的是,孫中山不僅這樣認為,而且十幾年堅持不懈,硬是將“一個人的革命”發展成了全民族的覺醒,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發生,兩百多年大清王朝垮台。更具有曆史意義的是,將兩千多年帝製送進了曆史,建立民權,開啟了中國曆史新時代。

改良主義信徒

孫中山不是天生革命者,其革命思想的發生具有傳奇色彩和戲劇性。先前的研究不太注意其中的變化,主要是因為不太願意承認孫中山最初的改良主義立場和對清政府的政治認同。

大清王朝雖然是由中國周邊族群滿人建立的,但到了孫中山的時代,說句實在話,種族主義革命思想已非常淡薄,滿洲貴族雖然仍保留著許多固有習俗和狹隘心態,刻意避免與漢人通婚,避免其血統雜亂,但畢竟過了兩百多年,滿漢之間的差異已不那麽明顯。

到了近代之後,西方“新異族”東來,文化衝突、經濟衝突,使漢人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認同了滿人這個“老異族”,滿漢之間,至少從漢人士大夫層麵說,久已沒有傳統儒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理緊張,漢人士大夫在“我大清王朝”既成政治架構下也活得比較滋潤,特別是在慈禧太後當國近半個世紀期間,滿洲貴族統治集團其實隻是一種名義上的政治領導,他們享有大清國的所有權、領導權,但其經營權、管理權其實差不多都交給了漢人高官。清政府雖然在中央部院等一些重要崗位設置“滿漢雙首長製”,但滿大臣基本上是屍位素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隻要不涉及、不侵害滿洲貴族集團的利益,滿大臣一般都能很放手地讓漢大臣盡心出力滿負荷工作。滿漢政治高層在那幾十年相處得大致比較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