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啟示錄:一個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機中走進曆史

共和關鍵

字體:16+-

時人在討論辛亥革命時,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大清王朝在革命後進入曆史深表惋惜,以為這一結果實際上開啟了此後百年中國亂局,因而他們主張告別革命,特別是要告別辛亥革命這樣的革命,重回革命前的狀態,也就是君主立憲道路。如果這個說法僅僅出於對現實的焦灼,在很多時候也確實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將這個說法作為信史,以為辛亥革命真的搞亂了搞糟了,真的是此後百年混亂的根源,那麽這個說法其實就是不太了解這段曆史,至少不知道從君憲到共和的關鍵在哪裏。

戰爭的最高境界

武昌起義發生後,清廷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征,試圖武力征服,恢複秩序與和平。然而武力恐嚇並不見效,不僅湖北新軍不願屈服,反而使湖南、山西、江西等省新軍像得了傳染病一樣相互感染,遙相呼應,一撥接著一撥鬧光複鬧反正,兩百多年的大清王朝突然間麵臨著土崩瓦解的尷尬局麵。

湖北新軍和各省新軍起義的目標很明白,他們在最初階段並不是追隨孫中山和革命黨人什麽共和民主理想,他們的政治訴求就是那麽簡單直接,就是要朝廷糾正5月8日皇族內閣和5月9日鐵路幹線國有化這兩項錯誤政策,最大限度滿足立憲黨人對政治權力分享的要求,最大限度保護民族資產階級經濟權益。隻是清廷在這個問題上自以為無錯,因而始終裝聾作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是湖北新軍和各省新軍相繼起事的根本原因。

各省新軍其實隻是晚清軍事改革的派生物,大致上說屬於各省行政當局地方武裝,其裝備、訓練等戰爭能力相當有限,因而盡管各省鬧得很凶,隻要中央新軍即北洋六鎮不出問題不鬧事,大清王朝依然有辦法穩住陣腳。所以武昌起義發生二十天,清廷都不願對各省要求給出一個正麵的負責任的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