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啟示錄:一個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機中走進曆史

君憲主義落幕

字體:16+-

晚清十年憲政試驗,曾經給中國人帶來一絲新的希望,使許多善良的中國人覺得中國如果能夠走上這條道路,就可以避免革命帶來的大破壞大動**,中國就有希望在一種漸進的軌道上徐徐前行,假以時日,中國一定會像東西洋立憲各國一樣,重構國家近代製度。然而這些希望在1911年5月先是一個變異的皇族內閣所打亂。緊接著,又被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所粉碎。中國向何處去,一度成為國人的焦慮,也就短短一百天,中國人再度擺脫這種焦慮,棄之如敝屣般地拋棄了大清王朝,拋棄了君主立憲,坦然接受共和民主思想,步入民主共和新時代。

化危為機

武昌起義第二天是袁世凱的農曆生日。那一天,他正在老家彰德府與舊友新朋部下幕僚慶賀生日,突然傳來武昌前線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對於武昌前線軍事行動細節,他們大約並沒有怎樣討論,他們普遍相信這場武裝嘩變起因於政治,其解決方案也一定在政治。不論是袁世凱,還是這些舊友新朋部下幕僚都有一個感覺,在此地休養三年的袁世凱終於等到了出頭之日。這應該是一個重要機遇。

眾幕僚為袁世凱論證了各種可能及應對方案,或建議他與南方黨人合作推翻清廷,重建中國;或建議乘亂而起黃袍加身,建立袁家天下;或建議乘此機會重出江湖,推動立憲,此乃化解危機的惟一方案,畢竟君主立憲是這一代中國人所認定的最佳方案,決不應該因武昌起義而中斷而終結。

君主立憲確實是袁世凱那一代中國人的政治選擇,是他們在比較了君主專製、民主立憲之後而作出的一個政治決定,這個共識自1906年達成之後,風風雨雨,依然取得了相當成就,各省谘議局相繼開張了,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先前行政主導行政獨大的不良體製,終於在谘議局這種民主形態中得到改良。五年來的成就是巨大的,進步是顯著的,隻是到了1911年春天,隻是因為那個皇族內閣和那個鐵路國有政策,引起各地的反感和反叛,湖北新軍登高一呼,遂使一般民眾的抗議上升到軍事嘩變這個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