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啟示錄:一個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機中走進曆史

辛亥的意義

字體:16+-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人們在討論這場大革命的偉大意義時,依然不忘探討這場革命的成功與失敗。那麽,辛亥革命究竟在什麽意義上說是成功,又在什麽意義上說是失敗呢,這場大革命對後世中國究竟有什麽影響或啟迪呢?

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辛亥革命的發動者領導者孫中山在十幾年前就為這場革命規定了明晰的任務,那就是“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建民國”,將中國引向一個現代化的軌道。孫中山之所以這樣想這樣說,是因為他認定滿洲人入主中原創建的清朝,是對中國的殖民統治。在那時的孫中山看來,滿洲人並不屬於中國人,他們隻是中國周邊的一個族群,像中國曆史上周邊的異族入主中原一樣,這樣的周邊族群對中原的統治都不具有合法性正當性,因而都在被推翻之列。晚清的民族主義思想實事求是地說就是這樣的內容。

從今天的眼光看,孫中山的這些看法或許顯得有點政治短視,但從清朝的曆史來說,漢人生發這樣的想法確實很正常,因為正像中國曆史上幾次異族入主中原一樣,文化上的落差總是使這些周邊族群感到自卑,克服自卑的辦法就是蓄意貶抑漢人,就像蒙古人入主中原時所做的那樣,有意識將人群按照出身進行等級劃分,有意無意羞辱漢人。這是一切具有文化落差的周邊族群都難以避免的文化選擇。所以到了清末,當中國政治外交不斷出現危機,社會動**不斷發生時,漢人久已沉沒的反滿情緒不期然又重新出現。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覺醒就是立足於這樣一個背景。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覺醒是對的,這對於喚醒民眾起來革命,甚至對於清廷本身走向改良都起到了非常正麵的作用。假如沒有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呼喚,沒有孫中山堅定不移的排滿革命,清廷即便會發生“自改革”,但可以相信依然是糊弄,就像他們在過去半個多世紀已經做過的那樣。孫中山革命黨人的壓力促使清廷往前走,清廷在最後十年確實出台了一係列重要改革措施,即便在滿漢不平等方麵,清廷至少在1906年之後,也接受了中樞大臣袁世凱等人的建議,慎重考慮怎樣化解滿漢分歧,消弭滿漢畛域。更重要的是,當君主立憲成為一個必須追求的政治目標後,所有種族一律平等,所有人群均享有平等的權利,也就成了政治變革的應有之義,由此才會發生皇族內閣那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