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遺民:章太炎傳

3.客帝與分鎮

字體:16+-

1898年9月28日,清廷以大逆不道罪將譚嗣同、康廣仁等六人在菜市口處死,這對清廷來說原本是一件“正義”的事情,這在朝廷的上諭中都有明白宣示,朝野內外大致上也能夠認同。然而,奇怪的是,由於康有為、梁啟超在外國人保護下流亡國外,由於他們都是一流文人和學者,他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事實及合理推測,成功地將這場並非完全正義的謀圍頤和園、劫持皇太後的未遂政變,解釋成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為了從皇上手中奪權,而引發的一場非正義的武裝政變。後來一百多年,許多善良的人還就是相信康、梁的這個解釋。

康、梁的解釋合乎人們的認知。因為光緒帝畢竟不是慈禧太後的親生子,1898年秋天政治大逆轉之後的那段時間,畢竟是皇太後出園訓政,皇上的權力受到了削弱。而皇上也離開了原來的居所移居瀛台。這種種跡象都為康、梁的解讀提供了證據。

按照康有為、梁啟超的解讀,在朝廷內部存在著兩個司令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主要是那些落伍顓預的滿洲貴族,他們不滿意皇上推動的政治變革,認為這些變革侵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他們不斷向慈禧太後哭訴,希望慈禧太後出園訓政,阻止改革。相對應,當然有一個以光緒帝為首的改革派,這一派當然也包括康有為和為改革付出生命的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將光緒帝塑造成一個英明的君主,是中國的未來,大清的希望,是中國的明治天皇和大彼得一世。

究竟是康有為、梁啟超建構的敘事模式接近曆史真相,還是朝廷的官方說法更可信呢?在1898年底和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宮方對這個事情沒有提供任何新的解釋,當然政府的話語弱勢決定著它不可能整天為著過去的事情反複嘮叨,而民間出於對朝廷改革推動不力的現實考量,遂對康有為、梁啟超建構的敘事模式傾向於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