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遺民:章太炎傳

5.弦歌聲中,不忘抗日救國

字體:16+-

在相對寧靜的書齋中,章太炎俯而讀、仰而思,一篇接一篇地寫著白己願意寫的文章,一封接一封地與那些弟子、私淑弟子通信討論中國學術史上的一係列疑難問題。在青年學子政治動**的年代裏,能有這份雅興、這份情致,也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雅事。

為了培養國學人才,擴大國學影響,章太炎在那幾年不辭辛苦,南北奔走,先後在上海、蘇州、北平、青島等地發表演講,以國學激勵國人精神,為國家培養青年學子。在20世紀30年代初移居蘇州後,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子集中研討中國曆史與文化。章太炎每周登壇演講三次,係統講述了他對小學、經學、史學、子學、文學等專門領域的研究心得,為中國曆史文化傳承培養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寧靜的讀書、寫作、講學生涯時斷時續,主要是因為在那個動**年代,民族危機日趨加深,不時引起章太炎的高度關注,使他在弦歌聲中依然不忘抗日救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人幾乎兵不刃血在很短的時間內攫取了東三省的全部領土。東三省是章太炎曾經傾心投入的地方,所以他對東三省的淪陷,較之他人感觸更深。他在得悉這些不幸的消息之後告訴友人,日本人對東三省睥睨覬覦已有30年之久了,日本人發動的甲午戰爭,其實就是要跨過鴨綠江,踏上東三省。麵對這種局麵,章太炎根本無法理解南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變紀念館

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激起了章太炎的憤慨。既然政府不可信、不可恃,那麽便期待以民眾的覺醒遏止日本的侵略,最好能收複故土。章太炎是“九一八”之後最堅定的抵抗者之一,他始終認為中國的惟一出路就是拚死一戰。明知必敗,然敗亦不過失東三省。戰敗而失之,與拱手而授之,其差別就是有人格與無人格。有人格,國家還有複興之望;無人格,則國家惟有繼續沉淪,以至於穀底。